关于传统家风与理想人格的思考
2017-08-12侯文莉
【摘 要】 在中华文化的千年发展中,优良家风起到了树人格、正规矩、促和谐、助发展等作用。优良家风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家风、理想人格的培育需要现代转化。在今天的视野中,好家风培育的理想人格体现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三严三实的要求既体现了传统道德修养与道德践履要相统一的要求,又有针对性地倡导了做人、为官的新风尚。
【关键词】 家风;理想人格;现代化
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形成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态度、处世方式。在中华文化的千年发展中,家风起到了树人格、正规矩、促和谐、助发展等作用。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则是包含实现理想人格、理想人际、理想社会等目标在内的有机整体。家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优良家风,有利于个人立身处世、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国家繁荣希望。我们今天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就包括优良家风的传承。
一、优良家风塑造理想人格
优秀传统文化理想追求体现在“做人”的目标上,倡导以实现道德高尚、智慧勇敢的君子人格。认为这样的人格才可能有资格去参与社会事务、国家事务,即所谓“内圣外王”。认为只有道德高尚、内心美好,才能在面对各种诱惑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正确的判断;这样的君子能够经受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孔子所赞扬的颜回就是一个不为现实困窘而改变信念的君子,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气概,也是因为有了充盈的道德正能量,才会成就。有了这样的人格风范,参与政治,就能达到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的目的。一个经得起诱惑考验、艰险困扰的君子走向社会、治理国家时才能够不为物役、不为己悲,毅然而决然地从公利出发、从大义出发,为天下着想、为苍生打算。
那么如何塑造这样的理想人格呢?传统文化认为必须从家庭开始,家庭是个人成长的起点,从人出生起,就深受家风的熏陶,一个家庭风清气正、和睦友爱的家庭,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道德良善、行为规矩、作风正派的有益信息,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侵染于人的成长。因而,优良的家风是理想人格塑造的起点。正因为家风如此重要,所以历史上的名人都非常重视家风的建设,像林则徐的清正家风、焦裕禄严于律己、习仲勋严守家风,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优良的家风说到底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形的来自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形成的风气;二是无形的来自家庭在与外界交往中形成的待人处事的品行风貌。而其核心则是一个家庭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例如,清正、爱国、孝顺、仁义等等。
在有形與无形结合中,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家风的好坏也凸显了。古今中外,优秀的人物大都出生于拥有优良家风的家庭,而且在许多方面都有共性。例如,孔子倡导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从仁、智、勇三方面,即道德意识、智慧理性、独立意志三方面总结了孔子所希望成就的理想人格,而这三方面又都统一于家风教育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对仁、智、勇三方面的家风熏染,才可能造就这样的君子人格。当然,传统文化强调的理想人格还不仅于此,它还指向更高、更远大的目标,这就是,通过家风教育与陶冶,培养能够担负天下兴亡、能够承担更大社会责任的、有志向、有作为的人,《大学》有所谓“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强调了在道德修养基础上,要以天下为己任并付诸实践的重要性,并且,还由这“三纲领”又展出“八条目”,依次包括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齐家”不仅是个体的责任,而且包含着社会责任,而“治国平天下”更是一种更高、更远大的社会责任。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对家庭家风教育在成就理想人格过程中的作用的深刻认识,所以古代中国才有了代代接续,不断持续推进的家风建设,也才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千年。也为今天人们在人格定位、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中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传统家风与理想人格的现代转化
在我国古代社会,优良的家风是成就理想人格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正是因为千千万万家庭的良好家风,才成就了人才辈出的可喜景象,维系了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由于时代在发展,传统的家风与传统的理想人格必定要经历现代洗礼,需要创造性的转化。新时代下,家风的涵养应该有新的内容和载体,传统理想人格的欠缺也需要有新的元素来充实、完满。应该看到,古代中国在理想人格塑造上,是以道德修养为基点的,它侧重要求人的道德完善、品格端方,而忽略了人的科技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儒家、尤其是后来的理学也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但从整体、对比中来看,忽略科学技术修养、科学技术素养、缺乏对人的知识、智能的强调是制约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社会原因,这就提出了一个十分紧要的课题,即在信息爆炸、多元思潮不断影响的时代,如何将道德主体转化为德智能统一的主体,成就道德、知识、能力相统一的新的理想人格。解决这一问题,仍然需要从家风家教开始,一方面,家风家教承载着道德人格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注入新的科技智能的人格培育因素。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模式,成就马克思主义讲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或如邓小平所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传统的修齐治平应该更多地注入科技创新的内容。
同时,传统的家风与理想人格所强调的道德修养也要有创新性发展。众所周知,传统道德规范是与古代君主专制、等级秩序、宗法制度融为一体的,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精神、现代社会是不相容的。其塑造的君子人格也是服从封建纲常名教所需要的人格。伴随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种依附性必须打破,因为它不利于现代人格的发展、必须代之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观。这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规范了人的行为总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之私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之公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则是国家之大德。同时,核心价值观也体现了新时代下理想人格应该追求的新目标。很显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简明扼要地方式提出了现代公民应该立身处世的根本,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和与时俱进的发展。
此外,传统家风与理想人格塑造中,还存在着轻视实践、知行不合一的问题。《礼记》明确提出了“力行”一词,认为“力行近乎仁”(《礼记·中庸》),倡导躬行实践仁德的重要性,又说:“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礼记·儒行》),强调了践履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实践的内容仍然无外乎对忠孝仁义等的强调,伴随时间的流失,这种认识也曾流于空疏,空谈心性、坐而论道的风气在宋时就曾遭遇过功利派学者的批判,这实际上暴露了传统文化关于理想人格与道德践履认识的局限性。很显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理想人格与道德践履应该具有合乎时代要求的新的内容、新的要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3页),这种重德尚实的思想既强调了德与实的统一,又突出了实的作用,使关于理想人格和道德践履的认识有了更为确切科学的表达。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具体的实践途径,这就是“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的要求既体现了传统道德修养与道德践履要相统一的要求,又是有针对性的倡导了做人、为官的新风尚。坚持三严三实,就能自觉做到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对党忠诚、对民真诚;就能做到明规矩、守纪律、心存敬畏、手持戒尺。很显然,三严三实既是对传统理想人格的超越,也对超越传统家风提供了启迪。
三、家风、理想人格与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贯穿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的重要理想目标。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好的家风通过塑造理想人格,营造好的社会氛围和和谐人际关系,能够有力地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也只有这样的理想人格的层出不穷,才能使中国梦具体化、实践化、成为千万人身体力行的理想目标。在今天的视野中,好家风培育的理想人格体现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或是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或是好工人、好农民、好干部,都以他们的卓越贡献和思想风貌而带动着社会风气、国家气象的深刻变迁与进步。尤其是好干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关键的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军力量。那么,什么是好干部呢?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信念坚定,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民服务、勤政务实,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具体化为勤勉敬业、真抓实干的行动;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就是要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面对困难矛盾,勇于进取,拒腐蚀永不沾。具有这些优良品行的干部。必然出自好家风的培育,如果領导干部都能廉洁齐家、廉洁用权、清廉勤正,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崇廉尚实的清风正气,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高尚追求,从而使好家风带动党风、政风、民风的向好发展。如此,中国梦的实现就有了可靠的依托、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家风中的伦理认同与公民教育[J]. 刘霞.南京社会科学, 2015(04).
[2] 孙兰英,卢婉婷.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12).
【作者简介】
侯文莉(1969.2-)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政治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