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空间规划的实现及其研究动态

2017-08-12张翼飞马学广

关键词:空间规划相关者工具

张翼飞 马学广

(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海洋空间规划的实现及其研究动态

张翼飞 马学广

(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海洋空间规划作为实现海洋综合管理的重要工具,已经经历了10年的快速发展,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到其发展轨迹。国外海洋发达国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实现海洋空间规划的方法和工具,产生了许多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实践经验。本文分析了海洋空间规划实现的最新动态包括跨界思维、生态保护区、协同定位、气候变化,基于这些理念,梳理国外实践框架的发展,从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角度展开对实践框架的概括,最后介绍海洋空间规划实现所依赖一系列的工具,由此提出对我国海洋空间规划实现的建议。

海洋空间规划;协同定位;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区

一、MSP发展历程回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召开了第一届海洋空间规划(Marine Spatial Planning,MSP)国际研讨会,提出了MSP的基本思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兼顾社会和经济目标,为海域利用制定战略框架。2017年3月1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洲海事与渔业委员会主办第二届海洋空间规划大会,通过了《加快国际海洋空间规划进程的联合路线图》。MSP作为实现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热点研究课题。

(一)国际MSP研究进展

国际MSP的发展逐步形成两大基本特征:一是MSP不同于陆地上的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三维的空间规划模式,综合考虑人类活动、海洋水体及海底资源的相互影响,合理分配海洋空间,从而实现利益冲突最小化;二是MSP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强调对于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的保护。现在MSP的实现与发展面临着比10年之前更严峻的形势。随着深海勘探和高新技术的利用,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入,面向海洋的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都得到了开发,加之毗邻陆域的城市化进程,海洋产业在现有基础上逐渐升级和优化调整,海域使用数量和强度日益增加,海域空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新形势下MSP面临着以下挑战:不同用海者之前的冲突,现有和未来用海模式所产生的累积性影响,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多重态度,跨国与跨边界问题[1]。这些挑战并非独立存在而相互影响,要求规划者对于MSP的实现给予更多的关注,按照特定实践流程设置特定信息需求,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民众对于社会和生态多重相互作用的综合理解。

MSP在全球和地方尺度上均得到实现,如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马来西亚[2-5]等国家尺度上的研究,英国设得兰群岛、美国罗德岛州、德国专属经济区[6-8]等地方尺度上的研究等。自1989年起,我国已进行过三次海洋功能区划,在海洋功能区划的制定与实施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过去的海洋功能区划方案将人类活动独立于生态系统之外,较少考虑生态的需求,缺乏系统的方法体系和规范的操作步骤,而MSP十分注重建立系统的方法体系,且已有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国内学者对MSP的兴起背景、概念内涵与基本框架等已有综述,但是对MSP的实现这一核心环节较少着墨,因此亟需进行持续追踪。

(二)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

本文首先利用Citespace软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基础,对2006-2016年、主题为“海洋空间规划(marine spatial planning)”的1208篇文章进行可视化分析。2006-2011年以MSP为主题的文献由20篇逐渐稳步增至近100篇,2012-2014年以年均40篇的速度增加,2015年和2016年稳定为近200篇,说明MSP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将时间分割(Time Slicing)定为1年,把网络节点(Node Types)确定为被引文献(Cited Reference),为了凸显关键信息,选择每个时间分割中频次最高的1%被引文献,得到以下聚类视图(Cluster View),具体见图1。每个圆形的节点代表一篇被引文献,出现频次较多的文献一定程度上代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9-10]。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高频被引文献多集中在2008-2009年,内容上包含了海洋分区、人类活动累积性影响、生态系统方法、保护区规划,2008年Halpern发表在Ocean Coast Manage的Managing for cumulative impacts in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through ocean zoning共被引1463次居于榜首。借助关键词分析梳理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趋势,将上述数据输入Citespace软件中,时间分割为1年,网络节点为主题词(Term)和关键词(Keyword),为了凸显关键信息,选择每个时间分割中频次最高5%的名词短语,得到由关键词和名词短语生成的聚类视图,具体见图2。剔除管理(management,214次)、保护(conservation,187次)等常用词汇,可以分阶段看到高频词汇的时间属性。

图1 2006—2016年“海洋空间规划”研究共被引网络图谱

图2 海洋空间规划研究前沿时间序列分析图谱

将2006-2016年MSP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2006-2009年MSP处于概念原则形成期,最初源于海洋保护区,注重海洋保护(marine reserve)、栖息地使用(habitat)、生物多样性保护(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运用于渔业管理(fisheries management)、生态系统方法(ecosystem approach)等领域,构成了MSP最初的理论、政策和实践来源。2010-2013年MSP处于实现体系完整期,包括实施(implementation)、框架(framework)、挑战(challenge)、指标(indicator)、政策(policy)、治理(governance)、分级(classification)等关键词凸显,表明MSP受到现实的挑战逐步由理论变为实践,同时这一时期各国政策和规划较多地出现,从海岸带分区管理(coastal zone management)、综合海岸带管理(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基于生态系统管理(ecosystem based management)、海域使用管理(sea use management)等高频词可以明显看到这一变化。2014-2016年MSP处于研究领域多样期,自2014年起,MSP与更多研究领域相结合,包括水产养殖(aquaculture)、海洋可再生能源(marine renewable energy)、海上风电场(offshore wind farm)、自然保护区设计(reserve design)、系统性保护规划(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等,同时加入更多地实现工具和技术方法,例如遥感(remote sensing)、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绘图(mapping)、工具(tool)、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等。

二、MSP理论发展动态

承接MSP最新研究领域展开对其理论发展动态的梳理,以期捕捉最新研究热点,了解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新形势下MSP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挑战,《加快国际海洋空间规划进程的联合路线图》中确定了MSP到2030年5个优先发展方向:跨国界海洋空间规划、促进蓝色经济、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空间规划、加强能力建设、加强相互沟通和交流,这些新的发展方向都需要逐步纳入MSP的理论体系中。

(一)跨界思维在MSP中的运用

由于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的活动超越了行政边界,为了避免与邻国冲突,同时能充分利用共享或者相邻资源,跨界或跨境思维作为MSP生态系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关注。Flannery等[11]提出了跨界MSP的概念,认为跨界MSP是一个过程,可以在基于生态系统办法的现有管理框架内实现更大的整合和协调,主要包括保护有价值的生态系统服务、实现有效的渔业管理、解决海洋污染问题、跨界海洋保护和区域发展中合理选址的问题。Jay等[12]认为跨界思维是MSP的核心,是共享海域里解决多种海洋活动冲突的关键。从治理和政策视角下分析内部跨界关系的发展,不仅涉及到区域地理和海洋资源活动,更是包含了数据管理、决策制定及利益相关者参与等多种过程。

跨界的必要性在政策层面上已经得到认可,欧盟已经采取了推进国家间合作的步骤,但是将跨界意图转变为MSP的现实活动困难重重,不同管理机构的差异、管理内容的优先级和具体可行的实践操作在跨界活动最初都面临很大的困难[12],政策趋同、跨界规划经验和跨界机构之间的联系都被作为是促进跨界MSP有效实施的因素。现实中,跨界MSP的实践遵循着这些理念而得以实现。Botero[13]关注的是向陆地和向海洋重叠空间边界的跨界问题,沿海分区在土地利用规划、流域治理、海洋空间规划和海岸带综合治理这四种指令下进行,以加勒比海岸哥伦比亚和古巴地区为研究区,提出指标框架来衡量单个规划工具的有效性,最终通过分析四个空间工具重叠部分,识别目标区域干预项,提高集成配合程度。因此,跨界MSP的使用可以促进生境、物种和人类活动的连通性,引导MSP在更广泛海域得以实现。

(二)生态保护区在MSP中的持续发展

海洋保护区(Marine Protected Areas,MPAs)或者生态保护区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相反最初国外MSP的概念是各国在发展MPA的过程中被提出来的。1975年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大堡礁为海洋公园,划定不同的海域视为不同级别的保护区,同时配有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大堡礁公园被认为是MSP的最初尝试。MPA的实践逐步走向标准化,对于MPA标准的制定和通用实施框架的产生推进了MSP中MPA的稳步发展。2006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特别提出,维持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海洋保护区同等重要,即海洋保护区要兼顾保护与收益。《生物多样性公约》在2008年同意识别世界范围内重要生态意义海洋区域,从2010-2014年,由100个政府单位及100个全球无政府组织、政府间组织提名的专家组成,同时由技术团队搜集数据、举办画图技术的研讨会,描述了大约占世界海域68%的204个区域的生态重要海洋区域标准。尽管经历了这些过程,但如何将生态重要海洋区域用到MSP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Dunstan等[14]提出了一种适应性分级的办法,回顾了现有MSP、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渔业三个方面的内容,在确定他们的共同要素后进行集成。Kyriazi等[15]认为自然保护可以实现MSP的综合可持续发展,但是世界范围内缺乏自然保护参与MSP的通用框架,因此提出了应把自然保护放在MSP进程的关键位置,给出了5个层级的实现框架,具体见图3。

图3 充分实现自然保护特殊地位的通用MSP进程

虽然MPA在近年来获得显著增长,但其占海洋区域的百分比远低于陆地保护区。2014年,MPA覆盖全球3.4%的海域,其中10.9%区域在沿海水域,8.4%的区域在国家管辖权之内(0-200海里),既属国家管辖内又被认定为保护区的水域占0.25%[16]。同时,有学者对海洋保护区的设置提出了质疑。Agardy[17]认为海洋保护区的缺陷包括:(1)海洋保护区尺度较小且缺乏设计,导致生态性不足;(2)不合理的规划及管理;(3)周围未经保护的生态系统的退化;(4)海洋保护区管理结果的转移加重了损害;(5)海洋保护区创建了一种危险的保护幻觉,事实上并未有保护的发生。因此,应充分意识到设置海洋保护区的初衷,要依靠科学规划及强有力的管理,架设起保护理想与管理现实之间的桥梁。

(三)协同定位在MSP中的作用

新的海洋活动的实现及现有海洋活动的发展和扩大,导致海洋空间的竞争加剧,传统用海者如渔业和航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过去,小的用海冲突可以自由处理,现在由于尺度扩展,要求一种系统性的办法来避免冲突、解决竞争需要,这种系统化的办法要求对现有海域时空冲突进行协调、整合和系统管理,协同定位因此出现。对协同定位的相关文献集中以海上风电场为例,2015年欧洲有84个海上风电场,与2014年相比发电能力净增108%,其中绝大多部分是由德国、英国和荷兰进行开发的。

综合来看,协同定位随着海上风电场的发展而受到人们的瞩目,但是对于协同项目的投资、管理及环境影响评估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反馈。Gimpel等[18]指出由于海上风电场的大规模开发势必造成空间资源竞争加剧,渔业经历着失去传统渔场的风险,造成潜在土地的减少。Antje等[19]以德国北海专属经济区为例,通过对数个海岸水产养殖和风电场的空间协同定位情境进行评价,发现一些风电场的确是水产养殖的合适选址地,因为他们都在集成多营养水产养殖(包含鱼类、贝类和海藻)中表现出高适应性得分。这可以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指导,辅助决策制定者为水产养殖选取最优试点。Christie等[20]以英国海域为例,同样认为海洋活动的协同定位是可行的,但对于实现的程度提出了疑问,认为协同作用的发挥依赖于选址的具体特征和适应性管理过程。Rodríguez-Rodríguez等[4]认为西班牙具备海洋风电开发潜力,可以通过在空间上结合海洋生产用途(例如能量生产和水产养殖)而实现协同发展,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环境和技术限制,二是倡导蓝色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但要进行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估,以确保蓝色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气候变化对于MSP的影响

维持人类生计、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地利用海洋需要克服许多艰难的挑战:过度捕捞、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和污染[21]。在全球尺度上,海洋表层温度升幅最大,海洋大约吸收了35%的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了海洋的酸化[22]。珊瑚礁被认为特别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带来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具体来说,海洋温度的上升会导致珊瑚发生漂白作用,海洋酸化会影响珊瑚礁形成所必需的化学过程,这些都是设置禁捕海洋保护区所无法缓和的进程。澳大利亚大堡礁在1998年、2002年、2016年已经发生三次严重白化,2017年初大堡礁又遭遇大面积珊瑚白化,最新研究表明,目前大堡礁有三分之二的部分遭受了严重的珊瑚白化[23]。因此在MSP中应当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需要反映海洋变化的动态管理方案出现,进一步细化珊瑚礁的弹性特性,提高区域保护作用[24]。此外气候变化对于栖息地的影响也进入到研究视野中。气候变化导致海洋物种分布在大空间尺度上有很大的差异,将这种差异归结为海洋物种对气候反应速度的变异性。使用栖息地建模技术同时检测气候变化,用于说明随着气候持续变化栖息地如何进行选择[25]。

三、MSP实现过程分析

MSP是一个对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管理过程,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及范围,根据系统的实施框架,结合数据和工具的支持,实现分区和保护的有效性,达到生态、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

(一)实现MSP的框架整理

关于MSP的政策、框架,甚至实践向导有很多的讨论,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全球范围内实际开展的MSP为基础,分析编制MSP的实践指南,阐释了MSP十大步骤的应用方法,Stamoulis和Delevaux[26]绘制核心步骤图,见图4。欧洲提出了监测和评估空间管理区域的通用框架,在欧盟MESMA监测和评价空间管理区域项目资助下,13个欧盟国家9个海洋区域进行了试点。这一应用程序包括七个步骤:(1)背景和相关生态系统的设置;(2)收集相关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和管理目标的信息;(3)指标选择;(4)风险评估;(5)结果分析;(6)有效管理评估;(7)适应当前管理的修改和建议[27]。

图4 MSP核心步骤

但是在将MSP实现框架变为现实的过程中仍然困难重重。首先,在较短时间、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复杂的社会生态模式需要在地理学宽广的空间尺度上进行信息集成,这造成了实现MSP的巨大障碍[28]。其次,支持MSP实施步骤的实践工具依然是稀缺的[7]。再次,很多工具用于科学家、项目人和统计规划者,只有很少的部分可以为官方政策所利用[3]。MSP需要进行空间数据评估规划选择,需要分析路径、方法、程序及软件操作来评估人类利用和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高质量数据的日益可获得使得MSP的实现变得可能,多样的软件和工具允许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MSP的实现逐步具备了数据和工具条件。

(二)实现MSP的数据支持

搜集和整理空间明确的数据库通常是规划和管理活动中最耗时的工作。现有技术和方法使得很多生态和环境信息为MSP空间数据所用,但是空间数据搜集仍然面临着两个主要困难:(1)MSP应该是多尺度的。MSP搜集数据的关键问题在于尺度[29]。Ehler和Douvere[30]提出应该寻找能最大限度地涵盖海洋领域的空间信息,把时间花费在搜集管理区亚区的小尺度数据上往往是徒劳的,因为在汇总数据时,小尺度数据普遍相互不可比。(2)另一个挑战在于定义规划单元。如何定义海岸和沿海边界仍需要讨论。由于生态系统界限与行政管理边界存在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且很多行政边界比生态系统区域小[30],所以划分合适的基本单元是极其重要且很有难度的。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验,MSP应该采用分层的办法来定义规划单位[31],且每一层级为更低一层级提供相应环境,实现更多协同治理和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在美国,这些规划层级被定义为:联邦、区域、州。欧盟形成了复杂的“地方—区域—国家—国际”多层次多尺度的规划管理体系,所建立的生态系统规划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确保区域足够大能包含所有相关要素但不至于与其他管辖区或者过度繁重区域产生重叠[32]。

数据管理与数据本身同等重要。没有好的数据管理,MSP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和数据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利用[30]。Arctur和Zeller[33]提供实现MSP地理数据库的基本模版,完成提取转化和录入数据的过程,使用者可以利用模型所提供的共有的海洋数据类型来满足项目的需求。区域和国家倡导使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用以实现空间数据置换的体系,发展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优点包括提高数据可得性,减少搜集和维护重复数据的工作,数据之间更好的可操作性[34]。MSP进程所搜集的信息和数据通过绘制空间用海情景,引导决策制定,决定规划区未来发展和选择实现规划目标的管理措施。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也是利用工具的过程,主要包括评估活动间的相互作用、评估累积性影响压力及作为评估海洋发展和影响的决策支持系统。

MSP需要生物、物理、化学、经济和文化主题的空间和非空间数据,对于这些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本文主要突出利益相关者参与对于数据搜集的识别和评价[6]。利益相关者参与数据搜集过程需要多种形式的媒介参与,同时需要有效的数据识别和分析工具加以配合,提高数据的准确度。Jarvis等[35]介绍了Hauraki海湾地区海洋公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过程,首先借助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向公众开放七周的在线调查,鼓励参与者直接进入综合绘图工具Sea Sketch,由此得到高精度环境数据。之后运用热点分析识别不同回应者对于相似状况的评价,判断区域环境质量提高或者退步,热点地图会解释数据的质量和空间变化,由此验证利益相关者所提供数据的准确度。Janssen等[36]将陆地规划中的空间决策工具运用到MSP进程中,在利益相关者研讨阶段,引入描述绘图工具和空间评价工具,通过不同属性图层的叠置及变量设置,形成利益相关者价值地图。Brown等[16]提出将公众地理信息参与体系体系用于数据搜集,以澳大利亚金伯利地区为研究区进行调研,参与者进入调查网页、提供知情同意书、完成非空间的调查问题、参与绘图活动。

(三)实现MSP的工具支持

支持MSP的实践工具可以多样化,包含框架、会议、方法或者技术办法。实践框架和利益相关者研讨已经在上文提及,Stelzenmuller等[7]为了将GIS工具直接为MSP所用,汇总了39种MSP的实现工具,进行三种分类:活动的空间相互作用、人类压力累积性影响评估、决策支持系统,本文借助这一分类对相关工具使用进行分析。

1.人类活动的空间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的空间相互作用,主张对现有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进行分析,例如,描述区域物理和生物特性的数据,包括区域用海者活动,用海者价值观,用海者之间、用海者与环境之间的冲突鉴别[17]。常见的分析空间活动相互作用的工具有多标准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空间生态模型。多标准分析包含构建目标、进行灵敏度分析、提高对结果的展示和可视化程度、允许基于多种因素的结果进行对比选择分析。空间生态模型是一种汇编和总结研究区所有可以得到的生物、生态和环境信息的模型,包括海景特征和基于物种栖息地识别重要区域生态群落的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和多标准评价技术结合起来可以索引出合适的协同选址,如德国北海专属经济区内,基于GIS多标准评估和有序加权平均技术,设定权重进行建模,对水产选址适宜性的聚合因子进行决策风险处理[14]。Prestrelo等[37]以巴西河口多用途使用为例,分析渔业区和禁渔区的区域重叠,使用GIS数据库搜集最重要的渔业选址和渔业记录,分析两种空间活动之间的冲突。Outeiro等[38]以智利南部的洛拉各斯地区为研究区,进行了海洋生态系统建模,其实现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评估每一个分区重叠的不兼容性;(2)计算三个(生态旅游和娱乐、野生濒危动物物种、栖息地形成物种)生态服务选择的重要性得分;(3)评估生态服务选择的重要性得分,为海洋分区设计未来情境。

2.累积性影响评估

海洋资源管理通常遵循分部门管理的办法,累积性影响被视为多重活动跨时空的综合结果,可以解决分部门的问题。一定空间范围内人类活动对于资源和生态要素影响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将人类活动转变为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描述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空间数据[39]。一旦特定活动的影响被描述成人类活动间的相互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就可以被衡量[40]。现在可以得到评估多重人类活动影响的方法和途径,但是需要运用软件工具来创建数据层,反映人类活动多重累计影响[7]。Katsanevakis等[41]提出在利益相关者参与下,可以实现一套简单、通用、基于GIS的基本工具:(1)评估特定区域内所发生的人类活动;(2)将人类活动转化为人类压力的地理数据;(3)绘制对于特定生态部分的单一或者综合影响力。

3.决策支持系统

MSP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目标间有无数复杂的权衡过程[42],交互式决策支持系统可以集成、分享和对比不同规划选择,从而帮助规划者和利益相关者在不同管理策略中进行可视化权衡,识别潜在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43]。管理机构必须在替代解决方案中做出决定。目前,决策工具从理论到实践已逐渐走向成熟,Stamoulis和Delevaux[26]主要介绍了4种决策支持工具,包括保护区规划软件(Marxan and Ecopath),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海景绘制工具(Marine InVEST),珊瑚礁管理决策生物物理模型(CORSET),生物物理系统动态建模工具(Atlantis)。Outeiro等[38]使用InVEST海洋模型绘制海洋生态服务的空间属性,把当前MSP的提案作为基准情境,基于政策和决策制定趋势设定两个合理的假设作为未来情境,可以得到每一个分区生态服务重要性得分的结果。Caldow等[28]提出了生物地理评估框架,提供了一个快速、复杂和多学科方法将地理信息集成一定的版式和可视化工具,供空间规划随时可用,其核心内容包括:(1)规划;(2)数据评估;(3)生态特性;(4)管理应用。

四、结论

随着MSP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的广泛开展,对于MSP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重视数据挖掘和实用工具的使用,设计更多利益相关者便捷参与的办法,更加关注人类活动对于生态要素的累积性影响,综合提高基于生态系统海洋管理的有效性,这些有益的尝试都对我国实现海洋功能区划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一)引导利益相关者参与规划全过程,有效实现空间数据搜集

能被规划和管理不是海洋生态系统或其要素,而是海域内的人类活动,MSP其实是海洋规划者根据规划目标为人类活动划定特定的空间,因此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于衡量人类活动现实影响,识别和解决地区冲突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益相关者从地域特色出发,更加了解历史和当前现实,有助于提供高质量的空间数据和信息,有效提供决策信息。同时利益相关者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要求在政策中体现公民意志,专家需要考虑用什么数据和工具实现这一任务,二者的结合可以克服规划脱离现实的问题,促进了从科研成果向实践方案的转型。应扩展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具体实现办法有媒体信息发布,社会调查问卷,听证会,专家研讨会,实地考察,同时随着GIS和VB技术的发展,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一种“Touch table”交互式绘图服务,参与者用手在地图上进行规划,与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价值地图一同使用,以完成对整个地图的修改。

(二)细化海洋功能区划管理措施,形成系统规范的操作步骤

国外MSP制定了明确的实施框架,并配套一些细化的管理措施,覆盖数据搜集、模型评价及分区结果等全部过程,而我国海洋功能区划实现过程中,市、县级区划在省级区划基础上加以细化,较少考虑海域差异性,缺乏针对特定海域具体用海方式的制定。同时国外MSP对于规划情况监测、公众参与反馈、规划重新调整等方面都很重视,强调对于人类累积性影响的关注,我国规划实施多是一种对数据结果的反馈,对于公众参与意见、人类累积性影响较少关注,因此在划定海洋功能区的同时应制订适应不同海域特点的具体管理措施,细化海洋功能区划管理措施,评估人类活动对于海洋生态的空间影响,最终减少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

(三)发展原生工具,建立系统的功能区划方法体系

国外MSP注重建立比较系统的方法体系,最新的趋势是发展原生工具,主要目的是在任何尺度上、使用任何GIS数据都可以通过原型工具进行日常规划,操作简易且要求较少的GIS专业知识。原型工具主要包括四个步骤:(1)评估海域内现有活动;(2)将人类活动数据转化为压力数据;(3)对特定生态系统要素压力进行评估;(4)累积性压力风险评估。通过对工具的标准化可以规范小尺度日常规划任务,让MSP不仅停留在国家层面,扩展了数据的可获得性,实现因海适宜的MSP。我国应在总结多年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相对完整的海洋区划方法体系,发展原生工具,使得市、县级可以更简易地实现有针对性的海洋功能区划。

[1]KANNEN A.Challenges for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in the context of multiple sea uses, policy arenas and actors based on experiences from the German North Sea[J].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4,14(6):2139-2150.

[2]DOUVERE F,MAES F,VANHULLE A,et al.The role of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in sea use management: the Belgian case[J].Marine Policy,2007,31(2):182-191.

[3]SANTOS C F,DOMINGOS T,FERREIRA M A,et al.How sustainable is sustainable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Part I—Linking the concepts[J].Marine Policy,2014,49(49):59-65.

[4]RODR GUEZ-RODRGUEZ D,MALAK D A,SOUKISSIAN T,et al.Achieving Blue Growth through maritime spatial planning:Offshore wind energy optimiza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Spain[J].Marine Policy,2016,73:8-14.

[5]GEORGE M,SABARUDDIN J S H,CHONG V C.Marine Spatial Planning: What Does It Have to Offer Malaysi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2016,31(2):242-278.

[6]KELLY C,GRAY L,SHUCKSMITH R,et al.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in the Shetland Islands[J].Marine Policy,2014,46(2):152-160.

[8]FOCK H O.Fisheries in the context of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defining principal areas for fisheries in the German EEZ[J].Marine Policy,2008,32(4):728-739.

[9]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10]袁媛,柳叶,林静.国外社区规划近十五年研究进展——基于 Citespace 软件的可视化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5(4):26-33.

[11]FLANNERY W,O HAGAN A M,O MAHONY C,et al.Evaluating conditions for transboundary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n the island of Ireland[J].Marine Policy,2015,51(51):86-95.

[12]JAY S,ALVES F L,O'MAHONY C,et al.Transboundary dimensions of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Fostering inter-jurisdictional relationsand governance[J].Marine Policy,2016,65:85-96.

[13]BOTERO C M,FANNING L M,MILANES C,et al.An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progress in land and marine planning in Colombia and Cuba[J].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6,64:181-193.

[14]DUNSTAN P K,BAX N J,DAMBACHER J M,et al.Using ecologically or biologically significant marine areas (EBSAs) to implement marine spatial planning[J].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6,121:116-127.

[15]KYRIAZI Z,MAES F,RABAUT M,et al.The integration of nature conservation into the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process[J].Marine Policy,2013,38(2):133-139.

[16]BROWN G,STRICKLAND-MUNRO J,KOBRYN H,et al.Stakeholder analysis for marine conservation planning us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J].Applied Geography, 2016,67:77-93.

[17]AGARDY T,Di SCIARA G N,CHRISTIE P.Mind the gap: addressing the shortcomings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through large scale marine spatial planning[J].Marine Policy, 2011,35(2):226-232.

[18]GIMPEL A,STELZENMLLER V,CORMIER R,et al.A spatially explicit risk approach to support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in the German EEZ[J].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3,86(3):56-69.

[19]AGARDY T,Di SCIARA G N,CHRISTIE P.Mind the gap: addressing the shortcomings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through large scale marine spatial planning[J].Marine Policy,2011,35(2):226-232.

[20]CHRISTIE N,SMYTH K,BARNES R,et al.Co-location of activities and designations: A means of solving or creating problems in marine spatial planning?[J].Marine Policy, 2014,43(1):254-261.

[21]LUBCHENCO J,CERNY-CHIPMAN E B,REIMER J N,et al.The right incentives enable ocean sustainability successes and provide hope for the future[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6,113(51):14507-14514.

[22]PACHAURI R K,ALLEN M R,BARROS V R,et al.Climate change 2014: 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IPCC,2014.

[23]HUGHES T P, KERRY J T,LVAREZ-NORIEGA M,et al.Global warming and recurrent mass bleaching of corals[J].Nature,2017,543(7645):373-377.

[24]DAVIES H N, BECKLEY L E, KOBRYN H T,et al.Integrating climate change resilience features into the incremental refinement of an existing marine park[J].PloS one, 2016,11(8):e161094.

[25]WEDDING L M, MAXWELL S M, HYRENBACH D,et al.Geospatial approaches to support pelag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adaptive management[J].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 2016,30(1).

[26]STAMOULIS K A,DELEVAUX J M.Data requirements and tools to operationalize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5,116(4):214-223.

[27]BUHL-MORTENSEN L,GALPARSORO I,FERNNDEZ T V,et al.Maritime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in practic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a generic spatial planning framework in Europe[J].Marine Policy, 2017,75(1):174-186.

[28]CALDOW C,MONACO M E,PITTMAN S J,et al.Biogeographic assessments: a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synthesis in marine spatial planning[J].Marine Policy,2015,51(10):423-432.

[29]HUGHES T P,BELLWOOD D R,FOLKE C,et al.New paradigms for supporting the resilience of marine ecosystems[J].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2005,20(7):380-386.

[30]EHLER C,DOUVERE F.Marine spatial planning,a step-by-step approach towards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R].2009.

[31]VALLEGA A. Ocean governance in post-modern society—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J].Marine Policy,2001,25(6):399-414.

[32]GILLILAND P M,LAFFOLEY D.Key elements and step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ecosystem-based marine spatial planning[J].Marine Policy,2008,32(5):787-796.

[33]ARCTUR D, ZEILER M.Designing geodatabases: case studies in GIS data modeling[M].California:ESRI,Inc.,2004.

[34]STRAIN L,RAJABIFARD A,WILLIAMSON I.Marine administration and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J].Marine Policy,2006,30(4):431-441.

[35]JARVIS R M,BREEN B B,KRGELOH C U,et al.Citizen science and the power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marine spatial planning[J].Marine Policy,2015,57(4):21-26.

[36]JANSSEN R,ARCINIEGAS G,ALEXANDER K A. Decision support tools for collaborative marine spatial planning:identifying potential sites for tidal energy devices around the Mull of Kintyre,Scotland[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15,58(4):719-737.

[37]PRESTRELO L.Identifying multiple-use conflicts prior to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A multi-legislative estuary in Brazil[J].Marine Policy,2016,67(2):83-93.

[38]OUTEIRO L,HUSSERMANN V,VIDDI F,et al.Using ecosystem services mapping for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in southern Chile under scenario assessment[J].Ecosystem Services, 2015,16:341-353.

[39]HALPERN B S,MCLEOD K L,ROSENBERG A A,et al.Managing for cumulative impacts in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through ocean zoning[J].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08,51(3):203-211.

[40]FODEN J,ROGERS S I,JONES A P.Human pressures on UK seabed habitats:a cumulative impact assessment[J].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2011,428:33-47.

[41]KATSANEVAKIS S,STELZENMLLER V,SOUTH A,et al.Ecosystem-based marine spatial management: review of concepts,policies, tools, and critical issues[J].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1,54(11):807-820.

[42]FULTON E A,LINK J S,KAPLAN I C, et al.Lessons in modeling and management of marine ecosystems: the Atlantis experience[J].Fish and Fisheries,2011,12(2):171-188.

[43]COLLIE J S,BECK M W,CRAIG B,et al.Marine spatial planning in practice[J]. 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13,117(1):1-11.

The Realization of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and Its Research Trends

ZHANG Yifei MA Xueguang
(Law and Politics School,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Asan important tool ofrealizing the marin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he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has experienced 10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Its development track can be seen by means of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Foreign developed ocean countries gradually formed a set of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tools of the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having produced many instructive experiences for our countryto take example by. This paper collects the latest concepts of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including cross-border MSP,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co-loc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these ideas, this paper also comb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practice framework, and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framework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ata collecting, sorting and analyzing.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realize the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in China by introducing a series of tools on which the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depends.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co-location; climate change; ecological preservation area

P74

A

1008-8318(2017)03-0017-10

2017-04-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编号:414400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海洋大学项目 (编号 :201715009)。

张翼飞(1992- ),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马学广(1979-),男,山东临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海洋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空间规划相关者工具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再认识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校绩效评价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巧用”工具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