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聂赫留朵夫看“复活”
2017-08-11林葱葱
林葱葱
摘 要:《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聂赫留朵夫是小说的主人公。在聂赫留朵夫的身上有着与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同样的经历、思想和价值观。本文结合作家写作的社会背景,即俄国沙皇统治下的专制制度社会,分别从小说主人公的本性、社会品性、历史文化品性三个角度来分析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心理,并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對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做出阐释,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聂赫留朵夫;本性;社会品性;历史文化品性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对于俄国社会与他的人生探索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再加上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而创造出来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反映出他对于社会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且在作品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复活》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复活》所要表达的主题对俄国的社会做出了批判,《复活》的创作取材于真实的事件。列夫·托尔斯泰描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小说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姑妈家的庄园里引诱女仆玛丝洛娃并致使她怀孕,后来聂赫留朵夫抛弃了玛丝洛娃,玛丝洛娃被赶出家门,为了生存的她后来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到法院的审判。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深受良心的谴责,他想办法帮助她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他想为玛丝洛娃洗清冤屈并同她结婚,来赎回自己的罪过,但是后来申诉失败了。聂赫留朵夫陪玛丝洛娃一起流放西伯利亚,最后聂赫留朵夫得到玛丝洛娃的原谅,他们都“复活”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学是诉诸语言的形象的人格展示学,文学文本为人所写,是作家自我人格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反应和反映。作家总是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寄托自己的情感,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也能感受到作家对于当时社会状貌的自我感受与经验。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复活》能让人清楚地看到托尔斯泰那双直达心灵的眼睛,也就是说,托尔斯泰将自己的情感经验用小说人物的方式完整地表达了出来。在《复活》这篇小说中,主题性人物聂赫留朵夫是在小说中促使情节发生,推动情节发展,导致故事结局的人物,我们可以分别从本性、社会品性和历史文化品性三个方面来分析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1 从本性理解、洞察聂赫留朵夫
本性、社会品性和历史文化品性是人的三大品性,分析人物形象需要考虑到人物的三大品性,就是说我们要从人的三大品性理解人、洞察人。每一个人都有三大品性,而且各不相同。本性是指由人的父母血缘基因决定的天性,它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天性,是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并且不能更改。每个人的本性不同,造成每个人具有独特的心理,从而表现出的性格特征也各不相同。荣格心理学描述了相对的八种心理类型:思维外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外倾型、情感内倾型、感觉外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外倾型、直觉内倾型。一个人的基因本性不同,他所对待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也就不同,对周围事物所做出的反应也就不同,从而导致他为人处世的方式也不同。
在小说《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本性善良并且有抱负的人,他出生在俄国贵族家庭,所以他是上流社会的中的一员,但是他却对自己所拥有的贵族特权深为不满,从而把他自己名下的那一份土地分给了农民。在他上大学的时候,他暑期住在姑妈家的庄园里写论文,那个时候的他是一个善良、热情,并且有着西方进步思想的青年,在庄园里他遇见了玛丝洛娃,起初,他对玛丝洛娃的爱是真诚而又单纯的,但是在与她发生关系后却抛弃了她。后来他去了军队,军营生活使他堕落成一个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他甚至一封信也没有给玛丝洛娃。法庭上遇见玛丝洛娃之前,他正与一个有夫之妇私通,同时又向一个贵族小姐求婚,此外,他已放弃否定土地私有的理论,准备接受母亲的大宗遗产。但是法庭上和玛丝洛娃的不期而遇,却极大地震撼了他的心灵,尤其是她被判苦役后发出的哭声,更是触动了他那似乎并未完全泯灭的良知,他痛悔过去的劣行,他想要赎罪,于是他开始走上精神“复活”的道路。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的本性是善良的,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热情并支持西方的进步思想,他对周围的一切都表现出深厚的人性:他虽然诱奸了玛丝洛娃,但是从那之后,他对玛丝洛娃有深深的愧疚感,以至于后来想要为她申诉,想要同她结婚;同时他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爱护之心,他自己身为贵族,却对贵族非常厌恶,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对革命者充满敬意。从他的本性,我们可以看出他有着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高尚理想。他的本性决定着他的行为处事方式、表现方式和力度,他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于周围的人的友好善良。作家通过这一人物作为思想载体批判贵族社会,从中可以看出,作家认为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基因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本性不可更改,虽然环境对人的性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本质的东西仍然存在。所以即使是处于多么糟糕的社会背景下,人心中的善良的本质也不会消失,虽然聂赫留朵夫受环境影响变成一个只懂吃喝玩乐,贪图享受的花花公子,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他内心中的善良的本质是可以被唤醒的,也就是与玛丝洛娃的不期而遇触动到了他的心灵,所以这就是小说中说到的“复活”。“复活”指的就是人物心灵的再生,人会因为某些因素犯下罪过,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行为来赎回自己所犯下的罪,从一个罪人变回原来最开始、本真的自我。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所要表现出来的也正是这一点。
2 从社会品性理解、洞察聂赫留朵夫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是说,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的形成与他所在的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上的社会成员、社会团体、社会经济、社会制度、社会风俗、社会信仰等都能对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处于社会中的人,在社会经验中会与社会中的成员发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中国的宗法制社会中,一个家族的成员总是与家族中其他成员有着情感上的共鸣,在大方面上,行为处事的方式都与家族成员保持相对一致,这样能够使他们心灵上得到一种慰藉。而这些因素的总和,或者说这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总体作用于影响,就形成了一个人的社会品性。
社会品性指社会政治决定的人的社会身份,社会政治又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三方面性质。社会品性还指自身所处社会政治制度辖制下的区域、种族、家族、家庭、阶级、阶层,以及自己的职业、收入等等对人的规定与限制。处于不同制度下的社会的人的社会品性是不同的,社会的各方面因素的总和对于人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之中,人物对于事物的态度、看法以及行为处事的方式方法都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复活》中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社会身份规定他的社会品性,从而使他对于社会事物的表现方式和表现力度与其他社会中的人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他的文化品性。从他的社会品性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处社会的性质,即俄国沙皇专制制度下不堪的社会。聂赫留朵夫的处境刺激他的本能,体现在他对于周围事物不同的看法与态度,本能又会刺激人格的文化品性、社会品性。
聂赫留朵夫所处的社会是丑陋不堪的,小说中有关于俄国军营生活腐败、糜烂的描写,还有关于玛丝洛娃监狱里的肮脏,恶臭环境的描写,这与他自己额舒适的贵族生活环境形成了一种鲜明地对比,俄国军队的这种环境使得聂赫留朵夫的思想产生了扭曲,而也正是这种环境的描写,将聂赫留朵夫是如何从一个善良的大学生转变为纨绔子弟清晰地表现了出来。面对社会现实的刺激,他的本能反应、本性反应、文化品性反应、社会品性反应有时候是协调统一的,更多的时候是冲突分裂的。所谓协调统一,体现在他所犯下的罪过,主要指他诱奸玛丝洛娃一事,他有罪,他诱奸玛丝洛娃是他的罪过,并且在诱奸玛丝洛娃之后选择抛弃她也是他的罪过。如果他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且有着良好的教育风气的社会,那么他可能不会做出诱奸之后抛弃玛丝洛娃这种事情,因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可以教会他尊重他人,人人平等,所以他的行为与整个社会的风气是协调一致的。另一方面的冲突分裂,体现在他人性中所表现出的善良的一方面。聂赫留朵夫所处的社会是俄国沙皇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的社会,处于这样一个社会之中,他的人性中却又有温暖的一面,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善良、温暖的品性是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他表現出善良的一面,例如支持土地私有论,并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又例如帮助玛丝洛娃申诉,为她洗清冤屈,并想跟她结婚,用自己的下半生来弥补自己的罪过,他想要得到玛丝洛娃的原谅,使自己精神上得到“复活”。从这之中可以看出他的社会品性所刺激他的行为处事方式是相互冲突、相互矛盾与分裂的。
聂赫留朵夫所处的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贫困。当时俄国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农民与地主之间有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聂赫留朵夫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有着特殊的社会身份,他属于社会上流的一员。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地主的家庭,这是他无从选择的,这也决定了他的社会品性,他继承父亲的土地遗产,决定了他的阶级地位。后来他进入禁卫军团,在道德败坏的军营中受到环境的严重影响,他学会了一味追求享乐,他过上荒淫无耻的生活,从此变成一个猥琐、低下的人,他诱奸玛丝洛娃并抛弃她。他甘愿走向堕落,他的身上折射了当时社会最为黑暗的一面,他体现了黑暗社会最为罪恶的一面。但是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就是说他的反应与其社会现实是协调统一的又是冲突分裂的。他批判了罪恶的社会,他良心发现,对玛丝洛娃充满愧疚,想要弥补自己的过错,他为玛丝洛娃冤案的奔走过程中,看到了监狱中的恶劣环境,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贵族骑在人民的头上,他意识到广大人民受到的苦难,也认识到自己虚伪的面目,所以他放弃了贵族特权的地位,最后跟贵族阶级决裂。他否定了地主土地私有制,提出了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交给农民的看法。他站在了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憎恶贵族阶级,他转变成了揭露沙皇俄国的黑暗与腐朽,批判社会制度的一把锋利的匕首。他的思想与道德的转变是基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正是由于这一转变,体现了他的人格和社会品性与社会现实的协调和冲突。
用一句话概括聂赫留朵夫的社会形象,那就是“他是一个忏悔的贵族形象”。列夫·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这一形象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聂赫留朵夫一样,列夫·托尔斯泰也是出身于贵族庄园,并且在大学期间受到了先进西方思想文化的熏陶,他是贵族同时他也同情农民,讨厌战争。在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之后,他用严酷的真实抨击了丑陋不堪的贵族军官,同时赞美了普通士兵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他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批判。聂赫留朵夫与托尔斯泰在内心都有着同样的反思精神与深刻的自省精神,而聂赫留朵夫的“复活”精神也是作家自己“复活”精神的一种折射,列夫托尔斯泰与聂赫留朵夫一样,出身贵族但却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上,否定了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并想要找出可行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通过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他的行为方式、表现方式,显示出了列夫·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作家就是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将自己对社会的所见所闻所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文学中,并抒发自己的情感。
3 从历史文化品性理解、洞察聂赫留朵夫
每个不同的社会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历史指的就是人类的社会历史,它记载并解释了人类活动的历史进程,历史是从古至今的一个延伸。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一切精神物质的总和,除了天然的物质,其他的都可以看成是文化。历史是文化的传承,是文化的积累,是文化的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文化是在历史中产生的,文化不能脱离历史而独立存在,文化具有 历史性,历史也具有文化性。
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阶级在其生存经历中形成的共同的思想行为规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受到他所存在社会的历史文化的影响。人的历史文化品性指人所存继的国家、民族、地区、阶级、某个集团的历史文化传统所形成的人格文化特征。三大品性之间不是独立而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相互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的历史文化品性不同,其本能、本性、社会品性体现的力度和方式也不同,人的本性影响人本身对待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态度,从而形成特殊的历史文化品性和社会品性,社会品性和历史文化品性又会影响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处事的方式方法。小说中的俄国社会有它特定的历史文化,小说中描写了包含历史文化下的宗教文化,主要体现在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在西方社会中,基督教中也有“复活”,在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节日是复活节,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基督复活的节日,同时复活节象征着重生与希望。在聂赫留朵夫所在的俄国社会中,体现出来的是历史文化中的基督教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对于人物的品性也有一定的影响,人格之宗教文化品性不同,其人格个性也不同,体现的价值也不同,《复活》这篇小说主要以基督教文化体现人物人格品性。
基督教在全世界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丧嫁礼仪、节日风俗等等方面。自古以来,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为全民信仰的宗教,影响最为深广。基督教有“原罪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行与恶根。原罪从每个人的根源中而来,人在出生以来,每个人都有罪的痕迹,人有动机上的扭曲的心,无论出于任何动机,人都有可能犯罪。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因为自己犯了罪才成为罪人,而是因为我们生来本就是罪人,所以才会犯罪。
小说中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认为自己有罪,他要忏悔自己的罪,使自己复活。他的“复活”主要体现在他的精神复活上,分为三个方面。他的精神“复活”的第一个方面体现在他到监狱里探望玛丝洛娃,坦白自己的身份,并问起他们的孩子,这时他已经认识到自己是有罪的,并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赎回自己的罪过,他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次聂赫留朵夫又去探监并表示要赎罪,甚至要和她结婚,在这之前他下了很大的决心,因为他要和玛丝洛娃结婚,要将自己的余生全部用来赎回自己的罪过,但这时候玛丝洛娃情不自禁地悲愤指责:“你今生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上天堂!”这使聂赫留朵夫更感到自己有罪。他为了赎罪想尽各种办法帮助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以至于后来要和她一起流放,玛丝洛娃原谅了聂赫留朵夫,在这个时候,聂赫留朵夫感到自己的已经赎回了自己的罪过,他的精神“复活”了。他的精神“复活”的第二个方面体现在他对自己的罪惡的认识上升到对整个统治阶级的认识,从对玛丝洛娃一个人的同情转到对整个劳动阶级的同情。这时,他头脑中的贵族阶级思想逐渐为宗法制农民思想所代替。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根源就在于土地被地主阶级所霸占,为了赎罪,他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了农民,他自己作为贵族,一直不断地忏悔,他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帮助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农民,他认为将土地分给农民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的困难,作为贵族,他用这一方式赎回自己的罪过,从而达到他精神上的“复活”。他的精神“复活”的第三个方面是伴随着去西伯利亚三个月的路程而体现的,他为赎回罪过,陪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流放,在这一过程中,他最终认清了俄国社会统治阶级吃人的本质,然而令他苦恼的是,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他一个人无法改变整个社会,对于他个人来说,他非但看不出任何可以战胜社会统治阶级的方法,甚至连怎样做才能战胜它也不能理解。最后他从《福音书》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为了摆脱苦难,唯一可行方法便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因而既不可惩罚他人,也不可纠正他人。聂赫留朵夫由此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他的精神和道德“复活”了,这是一种彻底的“复活”,是从心灵本身上的一种“复活”。
4 结语
一个人的本性、社会品性和历史文化品性决定了他的行为处事方式,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人物形象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到作家对于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的情感态度。小说《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精神探索型主人公系列中的人物,他的精神生活的发展与变化是作家叙述的主旨之一。作家通过文学来表现自身的情感,文学是作家思想表达的工具,托尔斯泰以聂赫留朵夫为思想线索,通过聂赫留朵夫的自我剖析,自我忏悔,揭露出俄国沙皇专制制度下黑暗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性都是扭曲的,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人会做出与自己本性有矛盾、有冲突的事情,但另一方面,人也可以通过精神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或者是弥补自己所犯下的错误,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复活”。《复活》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有思想有精神的人,他追求的幸福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幸福,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所有人的共同幸福,一个人幸福而其他所有的人都在痛苦之中,那么其实自己也是在痛苦之中;而另一种兽性的人,他能够为了自己的幸福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这篇小说体现出了道德的完善主义,而这也就意味着要抛弃一切利己主义,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个人的幸福,而是将自己的幸福扩展到所有人身上,不能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的利益。“复活”就是说在自己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赎回自己的罪过,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来为他人创造幸福,从而使那些因为自己饱受痛苦的人重新得到幸福。《复活》这部小说是列夫·托尔斯泰一生思想的沉淀,这部小说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它鲜明地体现了托尔斯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参考文献
[1][俄]列夫托尔斯泰 著《复活》北京燕山出版社。王景生 译
[2]程裕祯 (1997)《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