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相信学生
2017-08-11蒋姆妹
蒋姆妹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应围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教学,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空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乐思、乐疑,促进学生乐学,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主体;积极参与;相信学生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什么样的师生角色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在课程改革的《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建议:“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主张已倡导了多年,旨在顺应新时代,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但反观我们的课堂, 效果却难如人意,有些老师甚至发出了“教还不如不教”的慨叹,我的教学究竟缺失了什么?对照新课标的要求,我发现原来是缺失了“人”。“人”既指学生,也指教师。也就是说,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应拥有主体地位,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可以尝试把预设性问题主导的课堂转变成由生成性问题主导的课堂,大致思路就是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时,老师隐藏起自己为解决教材的重难点,强调对智力的挑战,强调对激情的引发,强调对生命的呼唤,强调人性的交流理解。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好的成绩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在课堂上的教学我个人认为,除了一些概念课和一些刚接触的新知识必须由老师来上,其他都可以由学生来上。特别是练习讲评课。有时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同时可以从学生那学到不少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班上的一个教学案例。
在六年级总复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如下图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课堂练习我一般分成三个步骤来完成:第一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第二是小组讨论;第三由学生来汇报展示。这个图其实就是外方內圆的一半,长方形的长和直径相等,宽和半径相等。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采用第一种解法:解设宽为X厘米,则长为2X厘米。第一步先求出X平方等于20,也就是r的平方等于20,再求出半圆的面积,最后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半圆的面积就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当我看到第二种解法(40÷4×3.14)时,我一下子没反映过来。就很急的问这样可以吗?说说你的解题思路。这位学生就说,当时老师在上外方内圆这个新课时推出了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比是4︰π,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一半的比也是4︰π,也就是4︰3.14。这样就可以运用比的应用来解决这道题,40÷4得到的是每份的面积,半圆有3.14份,用40÷4×3.14得到的就是半圆的面积。再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半圆的面积就是阴影部分的面积。这种解法是我没想到的,是从学生那学到的。当时我就奖励一颗智慧之星给他。
再来看第三解法,也让我大吃一惊。直接用40×21.5% = 8.6(平方厘米)我问他为什么可以这样解,他说在上新课时老师还讲过外方内圆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78.5%,那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21.5%。所以可以用40×21.5% = 8.6(平方厘米)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当时在教外方内圆时除了书上推出外方内圆阴影部分的面积 =0.86r的平方,同时我还渗透了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比是π︰4,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π/4=314/400=78.5%,当时我只是满渗透没想到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居然能用上,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当时如果是我讲的话,我就只说了第一种解法,所以有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来讲。
再如: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求大、小和尚各多少人。当我刚看到这题目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方程解。解设:小和尚有x人,则大和尚有(100-x)人。
1/3x+3(100-x)=100(个)馒头。后来想想不对,四年级的学生还没学过方程。于是我就想到了另外一种方法:把3个小和尚和1个大和尚分成一组,这样每组就有4人,每组吃4个馒头,一共有25组。100÷4=25组,因为每组有3个小和尚和1个大和尚,所以小和尚有(3×25=75)人,大和尚有(1×25=25)人。是否还有其它方法呢?想了想好像也想不出其它方法了。翻阅下教参讲的也是这种方法。在课堂上学生讲的方法,可让我大开眼界了。这位学生是这样做的:首先先把一个馒头平均分成3份,大和尚一人吃了3个馒头,这样就相当于一个大和尚吃了9份馒头;小和尚3人吃一个馒头,这样相当于一个小和尚只吃了1份馒头。一个馒头平均分成3份,那100个馒头就分成了300份。这样就相当于共有大小和尚100个,一共有300份馒头,大和尚一人吃9份馒头,小和尚一人吃1份馒头,求大小和尚各几人。(就相当于鸡兔同笼的问题)
假设都是小和尚吃那些馒头就多出了200份。
100×1=100(份)
300-100=200(份)
一个大和尚比一个小和尚多吃8份
9-1=8(份)
求出大和尚25人
200÷8=25(人)
求出小和尚75人
100-25=75(人)
对呀,这本来就是鸡兔同笼后面的练习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可见学生的想象力是超乎我们所想象的,我们是无法预测到的。只要我们能充分的相信学生,学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总之,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还要不断和学生进行良好有益的交流,不断的促进学生发展进步。虽然课堂教学的情况千变万化的,但是只要教师有备而为,形成自己的教育机智,我们就能够做到以沉着应对尴尬,化意外为精彩,从而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中挥洒自如,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