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检测对糖尿病的临床意义分析与研究
2017-08-11陈智阳黄江山陈芒好
陈智阳+黄江山+陈芒好
[摘要]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检测对于糖尿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是否合并并发症将其分为两组,同时选择同期参与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比较3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结果 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组患者的D-D、Fib以及HbAlc都显著高于糖尿病不合并并发症组患者、健康志愿者(P<0.05)。糖尿病不合并并发症组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在D-D、Fib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A1c的比较则有糖尿病不合并并发症组患者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的情况(P<0.05)。结论 通过D-二聚体的检测可以为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为病情的控制提供指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D-二聚体;糖尿病;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a)-007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dipolymer detection in the diabetes. Methods 80 cases of diabetes patient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complications, and 50 cases of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 volunteers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dipolymer, fibrinogen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 The D-D, Fib and HbAlc in th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ith complications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ithout complications and healthy volunteers(P<0.05),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D and Fib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ithout complications and healthy volunteers(P>0.05), and the HbAlc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ithout complication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healthy volunteers(P<0.05). Conclusion The D-dipolymer detection can provide basis for the early clinical diagnosis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control of diseases, which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D-dipolymer; Diabetes; Clinical significance
糖尿病是世界性公共健康問题,随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糖尿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其慢性并发症也成为导致患者残疾、死亡的重要原因。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疾病是血管病变,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疾病等,对早期血管病变的及时发现和积极干预是控制病情,延缓病情发展的重要环节。该文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D-二聚体对于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诊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制定的诊断标准,且经检查,患者均不合并原发性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以及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按照糖尿病患者是否合并并发症将其分为两组,合并并发症组患者36例,不合并并发症组患者44例。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组患者中,男20例,女16例,患者的年龄在46~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3±3.1)岁;病程在2~10年之间,平均(4.9±1.1)年。糖尿病不合并并发症组患者中,男23例,女21例,患者的年龄在48~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2±3.5)岁;病程在1~10年之间,平均(4.6±1.0)年。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8名,女22名,其年龄在45~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3±3.7)岁。各组受检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糖尿病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接受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经肘静脉抽取血液标本4 mL,其中2 mL血液标本按照9∶1的比例置于含枸橼酸钠(浓度为109 mmol/L)的试管中,充分混合均匀后,在3 000 r/min的速度下离心10 min,分离得到上层血清,采用日本Sysmex CA-6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所有受检者的D-二聚体(D-D)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检测,检测分别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和凝固法。将另外2 mL血液标本以EDKA-K2抗凝后,通过采用VARIANT 1I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及配套试剂对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进行测定,检测采用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均严格按照仪器说明进行。比较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不合并并发症患者、健康志愿者的D-D、Fib、HbA1c测定结果。
1.3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资料使用(x±s)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不同组别受检者的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可见,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组患者的D-D、Fib以及HbAlc都显著高于糖尿病不合并并发症组患者、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不合并并发症组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在D-D、Fib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Alc的比较则有糖尿病不合并并发症组患者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的情况(P<0.05)。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持续性的高血糖可以促进多元醇通路、氨基己糖通路的激活,引起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脂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异常,并能介导氧化应激反应,诱发血管病变,改变其凝血机制,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1]。诸多临床研究都表明,糖尿病患者机体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异常的情况,并能通过促进血栓形成参与糖尿病血管、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该文比较了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不合并并发症患者、健康志愿者等3组受检者的D-D、Fib以及HbA1c测定结果,可见所有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都顯著高于健康志愿者,但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的HbA1c水平显著更高,而在D-D、Fib的比较上,则有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组患者显著高于糖尿病不合并并发症组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情况,提示HbA1c水平的升高可以提示糖尿病患者合并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其中,Fib水平升高可以对机体的高凝状态进行反映,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标志,在凝血酶的作用下,Fib肽链上氨基端脱落2个小肽后,可以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并在凝血因子ⅩⅢa、钙离子等的作用下,通过非共价键聚合形成交联纤维蛋白,促进血栓形成;同时,作为一种急时相反应蛋白,Fib也能对血管壁炎症反应的发生进行预测评价[2]。而D-D则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讲解作用下生成的极性附属物,继发纤溶特异性降解产物一种,其具有特异性,可以作为纤溶过程的标记物。正常情况下,机体血液中的含量较低,而当其生成量异常增加,血液中的D-D检测结果异常升高时,则提示凝血纤溶系统被激活,而机体中凝血酶活性提高[3]。因而该文中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组患者的D-D、Fib升高也可以提示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升高。
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糖尿病患者的Fib和D-D并未见显著升高的情况,与健康志愿者的检测结果差异不大,这是由于即使机体有凝血激活现象存在,此时患者机体的代偿能力仍可以将产生的凝血酶快速中和,不会因此引起纤维蛋白原的产生,也不会出现继发性纤溶[4]。但仍要注意,当机体已经处于高凝状态时,需要提高对D-D监测的重视程度,并对可能引起微血管病变的相关诱因进行控制,延缓疾病的发展。
郭家权等[5]的研究除了对糖尿病患者的Fib及D-D水平进行检测外,还对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以及血小板压积等各项血小板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低于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人,而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则呈相反规律。在糖尿病患者并发血管病变的情况下,其大血管、小血管、毛细血管都可能出现病理性损伤,并因活性物质的释放诱导血小板黏附聚集,促进微小血栓的形成,同时,血小板的破坏增加,而数量减少,表现为血小板计数降低;而血小板计数降低又会对骨髓巨核细胞造成刺激,以增加新生血小板的释放,基于新生血小板中活性成分的含量较高,体积较大,则可见糖尿病并血管病变的患者出现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大的情况;血液中的血小板的大小不一致,也会引起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检测结果升高。其也提示了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组患者机体的凝血状态改变情况,与D-D的变化呈正相关或负相关。
综上所述,通过D-二聚体的检测可以为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为病情的控制提供指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晔霞.血浆D-二聚体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6):20-22.
[2] 陈建伟,陈霞波,张晓霞,等.血浆D-二聚体及尿NAG、mAlb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8):1917-1919.
[3] 王燕.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9):81-83.
[4] 陈德生.D-二聚体检测对糖尿病的临床意义探析[J].哈尔滨医药,2011,31(6):434-436.
[5] 郭家权,蔡坤,吴坤芳.血小板参数、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4,35(15):2402-2404.
(收稿日期:201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