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的文化脉络
2017-08-11吴越
吴越
近日,小清河复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标志着小清河复航工程将进入建设阶段。预计2020年小清河全线复航。届时,济南等5座城市的大宗物资将通过海河联运实现无缝对接,从济南可“坐船出海”。
根据《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济南市域范围内文化遗产廊道有四条,包括:胶济铁路文化遗产廊道、小清河文化遗产廊道、玉符河文化遗产廊道、绣江河文化遗产廊道。沿廊道串联历史文化遗产约261处。
小清河文化,是济南乃至山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清河文化遗产廊道全长约43公里,地跨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章丘区四大行政管辖区;涉及大辛庄遗址、洪家楼天主教堂、兴福寺、华阳宫古建筑群、娄家庄娄家祠堂、兴龙桥、通和塔、新华院旧址等23处遗产。
老码头,新码头:
从黄台码头到洪园节制闸码头
“家家泉水入清河,千里长流到海波。历下堪称天下最,河源出在市心窝。”这是已故济南诗文大家徐北文《济南竹枝词》中的一首,题名为“长河源于城市”。数以百计的泉水,分布在旧城区不同的方位,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溢出的泉水,或明或暗地通过东、西护城河和大明湖,共同汇入城区北部一条通海的长河——小清河之中。
小清河是运河,开挖通航于宋金时期。伪齐政权刘豫,为了开发渤海湾的盐,决定开挖小清河。运河于1131年动工,到1137年全线挖通,从济南向东偏北方向开始,直到车马渎(今山东寿光)入海,全长四百多华里。因为新运河傍依大清河,因此起名小清河。自那以后,来自渤海的原盐,就源源不断地运到济南的黄台港。
如同泺口是黄河航运贸易的中转市场一样,黄台桥则是小清河航运贸易的中转市场,凡由济南经小清河出入的货物,大都要在黄台桥码头装卸起运。同时,黄台港还是山东境内最大的海盐集散地,辐射周边地区。
小清河以及黄台码头见证了济南近代化最早的历史。1902年,周馥接替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上任伊始,他即考察小清河能不能通航。后来,他坐着小船,顺小清河而下,到了羊角沟,然后到了烟台,最终于当年12月5日登陆青岛,成为第一个访问青岛的山东巡抚。
1903年,英国驻威海卫专员骆克,带领随员自威海乘火轮经蓬莱至羊角沟,换乘木帆船沿小清河一路向西南行,至黄台码头登陆济南。此次济南之行是骆克第一次到山东首府,之后,他还曾两次到过济南。因为他非常注意与中国地方官员的关系处理,与山东政界要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清末时,这里又铺设了南通黄台火车站、北达泺口的铁路,变得更加繁盛起来。1938年,国民政府炸开河南花园口黄河大堤,河水改道南流,济南泺口段黄河断流长达8年之久。这期间,黄台码头便成了济南唯一的水路与铁路枢纽。
上世纪50年代,小清河上成立了航运局,虽然叫“局”,但是企业。船工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不再是带有歧视性的“船花子”,码头的装卸工也成为了国营企业的工人。最早的水上运输,就是帆船,而货物的装卸,也是原始的人拉肩扛。
木质的拖轮和驳船,一般由8-10艘对槽船组成,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又发展成了水泥驳船和铁制驳船。小清河航运最兴盛的时候,也就是黄台港码头最繁忙的时候,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后来,航运受到兴起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的压力,逐渐衰败下来。加之补充小清河的水源枯竭,水浅而且航道不畅,到了上世纪的80年代,河水污染非常严重,航运难以为继。上世纪末,小清河的航运全部停止了,而黄台码头,也变成了一片荒芜。
现在再去黄台码头,已经没有了往昔的繁华和不息的人群,没有了冒着黑烟的拖轮和闲散地停靠在岸边的驳船,没有了忙碌的工人和小山般的原盐。码头和港口,似蒸发了一般,一点痕迹也没有了。
老码头已逝去,新码头正在升起。
说起黄台码头、五柳闸码头,很多济南人都耳熟能详。不过提到洪园节制闸码头,这处新兴的有着目前小清河“第一闸”之称的码头还没太走进市民的视野。洪园节制闸码头位于小清河二环东码头以东,是通航河段的最东头码头。外观看去,数十个白帆的造型整齐排列,侧面用白色铝格栅进行装饰,形成安逸、舒适、休闲、轻快、简洁的装饰效果。阳光晴好的下午,伴着小清河潺潺的水流和景观带上的茂密垂柳,宛如点点白帆的洪园节制闸码头呈现出现代化码头的气息。
该码头临近的洪园节制闸是小清河下游最大的节制闸,当闸门提升时,将形成小瀑布景观。
2007年,小清河开始综合治理。2012年4月29日,小清河游船正式开始向市民售票,当时开放的航线为东环码头至五柳岛码头,自东向西分别是东环码头、盐仓码头、板桥码头、历黄路码头、五柳岛码头。
华山:小清河的“眼睛”
近日,华阳宫修复再次提上日程:将按照5A级景区标准进行保护修复,拟在原址复建一宫门、东西钟鼓楼,目前古建修复及环境整治方案设计招标工作已启动。
华山,古名华不注,又名金舆山,俗称华山,海拔197米。华山一峰独立,平地拔起,旁无连附,直入云霄,奇秀险峻,苍翠欲滴,为济南胜景“齐烟九点”之首。它又是小清河高高举起的一只眼睛,傲视着广袤的平原。
近百年来,老舍《济南的冬天》成为济南当之无愧的文化名片;而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文艺作品定义济南而又为世人熟知的,是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作画还不算,赵孟頫一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写出了济南的山水特色,受到后人追捧。
赵孟頫掌握了和老舍类似的情感,这位济南的“老领导”(曾任济南路总管领事三年),来自江南,却爱上了这里的小桥流水,不但以诗歌咏济南,还将全部情感灌注在一幅《鹊华秋色图》里。
汉代以后,黄河一度改道,济水泛濫,华山、鹊山附近形成一片大湖。唐宋时,北园到鹊华一带湖面辽阔,方圆20余里。宋金之际,湖水随小清河东流入海,开始了漫长的流失过程。元明之时,这里仍然水深流宽,舟楫往来。
赵孟頫所见,便是这一片温润的沼泽。
乾隆皇帝曾多次观赏《鹊华秋色图》,不相信济南会有这样奇突的小山。后来,他巡游济南,登城远望,感觉景色熟悉,马上想起了赵孟頫的这幅画,于是派人骑马连夜赶往京城,取来《鹊华秋色图》,对照真景欣赏,结果“始伯笔灵合地灵,当前印证得神髓”,于是亲自书写“鹊华秋色”,表达对华山的情有独钟。
一切文字记载和文人书画告诉我们,在千佛山“崛起”之前,华山曾是济南的顶级名片。就像赵孟頫在《鹊华秋色图》题记中写的:“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
华山之阳多庙宇,因华阳宫规模最大,历史最久,所以,在口语上概称为华阳宫。其实还有道观棉花殿、龙王庙、三皇宫、三元宫、关帝庙、泰山行宫及佛教的净土庵等寺观,殿宇众多,神像各异,被古人称为“济南巨观”。
华阳宫古建筑群从整体上而言,是以道教为主,佛、儒即时介入,其民俗宗教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内涵,而殿内所奉祀的神像,都与百姓正常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这里,无论心理的需求是什么偶像,在华阳宫建筑群内都能找到。求雨者、赐福者、赦罪者、消灾者、发财者、送子者、祈丰者……应有尽有,因此也有“来济南到华山,华阳宫里神仙全”的说法。
济南民俗学者李涛介绍,华阳宫建筑群内的棉花殿、三皇殿,在全国都很少有,其中棉花殿内的棉花神,为古代人民祈求作物丰收的蚕神,至今已鲜为人知。更有十王殿、地藏殿等稀有神殿,具有极高的游览观赏和历史参考价值。
最为珍贵的是,华阳宫建筑群内的各殿,绘有550多平方米的精美古代壁画,虽斗转星移,褪色的画面却依然斑驳而凝重地存在于墙壁之上。
1923年5月,康有为来到济南,遍游风景名胜,尤其看重乃至推崇华山,建议在华山之阳建设“新济南”。
在一篇《新济南记》中,康有为说:“遥望此山如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若华不注也。”他指出:“诚宜移都会于华不注前。”
他把华山在平原地带的突起,视为泰山支脉北走至此而在平原地带加以集结的结果。“然今亦不必移也,但开一新济南,尤美善矣……”意思是说,不必把整个济南城移过来,而是在此地建新城。他还建议在华山前新建园林式住宅区时,要仿照青岛汇泉湾畔别墅群的样子,“宅必楼,瓦必红,宅式不得同”,“红瓦,绿树,青山”……认为这样做,“不十年,新济南必雄冠中国都会”。
恍惚间,80年过去了,康有为的设想与当今济南“东扩”规划不谋而合;他对华山周边的建设意见也颇具参考价值,特别是他提出的“以华山为公园”的设想,也变为现实。如今的华山片区,正在成为济南东部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以来,观览华山,所乘交通工具有很大变化。元代,王恽游华山,走的是这样一条路线:“自历下亭登舟,乱(横渡)大明湖,出水门,入废齐漕渠——所谓小清河者也。”一路乘舟便可抵达华山脚下。而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亢思谦《游华不注记略》这样記载:“道故自大明湖出水关,时关门枢腐不可辟,乃出齐川门(东门),由陆行”。去华山的水道虽在,但已受阻于汇波桥下的北水门。水路不通,只好中途换乘车。从此以后,随着济南北部水量减少,赴华山只能走旱路了。
如今,随着华山湖的开挖,以及小清河复航工程的推进,从大明湖乘船前往华山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建成后的华山生态湿地公园约625万平方米,相当于6个大明湖公园规模。其中园林一期工程主要包括华山湿地区、城市水岸区和历史文化区。此次初步形成的60万平方米的景观,主要在园林一期工程的华山湿地区。据报道,华山湖的未来目标,是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公园,除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之外的济南第四大名胜,国家5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