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hina Daily文化报道话语模式的认知分析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2017-08-11管邦迪

关键词:外语跨文化话语

管邦迪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重庆 沙坪坝400031)

文化·艺术·传播

China Daily文化报道话语模式的认知分析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管邦迪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重庆 沙坪坝400031)

十八大以来,提升国家传播能力、建构国家文化形象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新闻媒体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窗口”和“中国故事”的“诉说者”,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China Daily文化报道的话语模式的研究为外语学习提供了启示。基于China Daily文化报道的话语模式所提出的“文化—概念—语言”三维习得互动指出了语言习得、概念习得和文化习得的缠绕关系,旨在提升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塑造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

China Daily;话语模式;三维习得互动;中国文化形象

一、引言

文化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国家文化形象构建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中国也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形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十八大以来,提升国家传播能力、建构国家话语体系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国人弘扬中华文化,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新闻媒体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窗口”和“中国故事”的“诉说者”,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外文化报道自然成为世界和中国双向互动了解的主要渠道。China Daily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外文报刊之一,是国内外高端人士优选的英文媒体,也是能有效进入国际主流社会且享有较高外媒转载率的中国报纸。因此作为新闻媒体的权威业界代表,China Daily在中国文化传播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China Daily(2012.12—2014.12)文化报道的语篇分析揭示出其文化话语模式。基于其内嵌的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本文提出“文化—概念—语言”三维习得互动模型,指出了语言习得、概念习得和文化习得的缠绕关系,以期通过外语教学强化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塑造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

二、China Daily文化报道的话语模式

本研究选取China Daily(2012.12—2014.12)文化板块260篇报道(共计236 380词)为语料,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探析其文化报道的话语模式[1]。事件域认知模型认为,人们体验和认识世界的单位是“事件域”,它是人们存储和表征经验和知识的方式,也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同样,文化报道中的文化故事也是一种事件。人们对文化故事的体验和认知也会以文化事件域认知模型来存储和表征。文化报道者在撰写文化报道时,则需要激活相应的文化事件域,并基于体验和认知进一步对事件域中的要素进行动态选择、关联、突显和组合,进而语码化为相应的语篇表达。

通过语篇分析发现,China Daily文化报道话语模式体现在其善于铺垫文化背景知识,建构相应的文化事件场景,选择适当的事件角色,并通过突显、详略度和隐喻等认知识解操作实现事件角色间多元互动,促成特定文化话语模式的语码化,从而传递相应的文化主题及内涵。文化事件场景的搭建指的是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与铺垫。这些铺垫起到认知参照点的作用,帮助不同认知背景的受众搭建特定事件的认知路径,从而更有效地解读相关文化事件。语料分析发现,China Daily文化报道善于铺垫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报道“Peony Blooms Afresh”(China Daily November 24,2014)为例。报道主要介绍了某昆曲艺术家的艺术人生。报道以“昆曲”文化的内涵、起源和发展为铺垫,有利于引导读者了解和认识 “昆曲文化”的内涵及其影响,减轻了目标读者的认知负担。文化事件角色的选取是指文化事件域内的行为和事体及其下位层级要素的选取和筛选。域内不同要素的选取揭示了文化事件的切入视角,为其他相关的离散要素提供关联的可能性。如报道 “Scholars Leaf through Emperor’s Encyclopedia Online” (China Daily November 5,2013)以 “四库全书”为切入点,介绍了其历史文化。同时在主题细化的过程中着重介绍了“四库全书”的数字化过程,为后续彰显中国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方面所做的思考和努力做好铺垫。而文化事件角色间多元互动旨在实现域内要素整合,进而语码化为完整语篇表达,传达一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实现特定的传播意图。该过程可通过突显、详略度、隐喻等认知操作来实现。通过语料分析发现,事件角色互动主要受到隐喻和识解机制的影响。以物质文化报道为例,据统计,遗产文物、饮食和服饰等文化主题34篇报道(共计31 724词)中共涵盖了96个隐喻结构,其中主要包括了“旅程”(JOURNEY)(35[36.46%])、“容器”(CONTAINER)(34[35.42%])、“战争”(WAR)(17[17.71%])和“实体”(ENTITY)(10[10.41%])。说明在文化报道中,新闻编辑者多采用隐喻的方式实现文化事件角色间的互动,以达到传递特定文化意图的效果。此外,文化报道也内含了新闻编辑者对文化因素的认知识解操作。新闻报道中既有记者的“互动体验”(如现场采访、调查整理等),又有其认知加工,如信息筛选、报道角度、5W(When,Where,Why,Who,What)的确定等。正是对同一文化事件内部要素以不同的详略度来识解和描写,才能突显主要文化因素,实现角色关系高效互动,传递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实现特定传播意图。

三、话语模式与外语学习

(一)中国外语教育现状

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良好的话语模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文化传播效果,对China Daily话语模式的研究可对文化传播起到启示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2-3],对外文化传播需要以外语为载体,这就对外语学习提出了要求。无论是文化报道抑或是其他文化传播交流活动,都需要外语学习者具备这种较为完善的话语模式,唯有此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文化话语权,占据话语权高地,讲好 “中国故事”。

China Daily文化报道话语模式架接起了文化传播与语言习得的桥梁。China Daily文化报道话语模式中事件场景的铺垫(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需要充分的文化习得作为基础。确切的说是指跨文化知识的习得。目标语文化的习得能使外语学习者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以地道、得体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而本族文化的习得是对外文化传播的根基,为对外文化传播提供“素材”,唯有“知己知彼”才能提升文化交际能力,实现高效文化传播;而适当的事件角色的选取以及详略有度的内容安排,则体现在隐喻、突显、详略度等系列认知操作上,若要实现更加完善的认识识解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则需要概念习得作为铺垫。概念习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认知思维模式的习得。在文化传播中交际者需要调动概念转化能力,即从母语概念系统运作方式切换至目标语概念系统运作方式,并以完整的认知操作过程通过语词来呈现相应的文化信息;而事件角色选取、事件场景搭建以及事件角色互动最终都将落实到语言上,通过语码化为相应的语篇表达来传播中国文化,这一切都需要语言习得作为支撑。语言知识的习得主要包括语音、句法、拼写、语篇等知识的习得,旨在夯实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基本能力。毕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良好的文化传播离不开地道、得体的语言表达。唯有此才能讲对故事、讲好故事。

但当前中国外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戴炜栋指出改革开放后的外语教育“持续升温,飞速发展,成就巨大,问题犹存”[4]。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模式急需复合型外语人才,但传统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培养出的外语学习者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据调研,全国80%的学校开设了英语专业,但存在专业结构趋同化的弊端,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和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雷同化现象严重。尽管当前外语教育也一直强调语言与文学、语言学、文化和翻译相结合,但一些院校只是开设一些蜻蜓点水式的知识性课程,缺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5]。具体来讲,传统教学是“语言中心”式教学,各高校和教学单位均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为首要目的。受行为主义(behaviorism)和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6]48-50的影响,外语教育从未摆脱重复、模仿、句型操练等教学模式。在中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 “填鸭式”教学显得尤为普遍。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在短时间内的确起到一定的效果。这种行为主义式学习方式将语言习得视为习惯的形成过程,通过不断的刺激反应,促使短时记忆过渡至长时记忆[7],从而形成语言知识。但这种学习方式过于机械呆板,从长远来看会导致机械化的语言输出,严重阻碍外语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我国目前紧缺高水平外语人才,这类人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外语,同时还必须有中西历史、文化、文学的深厚学养,具备科技经贸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8]。而且近几年英语专业评估的结果表明,相当一批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技能上没有达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语言基础知识薄弱,英语不够地道,不少学生更是缺乏使用英语连贯表达思想的能力[9]。可见,当前外语教育仍以语言习得为中心,忽略了文化习得和概念习得的部分。宽广的知识面和高水平文化素质是外语人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10]。胡文仲提出“我国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11]。因此文化教学应当成为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后方法时代”的到来,交际教学法、跨文化学习等更加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6]64-83,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忽视文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并指出良好的交际除了具备语言知识(如句法、语素、语音等)外,还应具备在适当场合以适当方式使用适当的语言的能力[12]。“一个不知道目标语国家文化的外语学习者很难说他具备交际能力。”[13]因此,在外语学习中重视文化习得将有利于外语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同时,概念习得也是外语学习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文化习得可以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意味着能实现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Danesi指出概念能力是指,为建构具有文化适宜性的交际信息而选取任何适宜的句法或形态形式将概念语词化的能力[14]。姜孟进一步提出“语言概念能力”,即言语主体运用认知操作对想表达的内外部经验进行解读,并将其语码化为概念结构的心理过程[15]。因此,概念习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指认知思维模式的习得。在文化传播中交际者需要调动概念转化能力,即从母语概念系统运作方式切换至目标语概念系统运作方式,并以完整的认知操作过程通过语词来呈现相应的文化信息。因此,概念习得利于提升外语学习者的文化传播能力。但目前概念习得在外语教育中仍显陌生,因此并没有得到重视。相较于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概念习得基本被排除在外语学习之外。

(二)“文化—概念—语言”三维习得互动

鉴于China Daily文化报道话语模式的启示以及当前外语教育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良好的文化输出不仅要有基础的语言能力,还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概念化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加入文化习得和概念习得的部分,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实现语言习得、文化习得和概念习得的三维互动,能更好地内化为外语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能力,实现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由是笔者提出“文化—概念—语言”三维习得互动模型,以期为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文化—概念—语言”三维习得互动模型

三维习得互动模型将Krashen[16]的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以及Swain[17]的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同时纳入考量范围。Krashen的输入假设强调“可理解性输入”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18]。因此三维习得互动模式强调,在语言输入时教师应同时注重语言、文化和概念的三维可理解性输入,即遵循“i+1”模式。“i”指符合学习者当前能力和水平的输入,“i+1”指适度超出学习者当前水平的输入。三维输入“量”上可以有差异,但“质”上应无差别对待。

在三维输入中,语言输入主要涵盖词汇、句法、语音、语义等层面,旨在夯实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基本能力。传统外语教学多重词汇、句法,轻语义、语用,从而导致外语学习者产出合乎语法但不合乎用法的表达。三维习得互动模型里的语言习得强调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并重,外语教师可基于用法和语境进行语言教学,让学习者把词汇和句法学“懂”学“活”。而语用的习得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习得和概念习得。文化习得指跨文化知识的习得,包括本土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外语学习者通过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知识充分了解和把握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既对国外文化形成认同感又对本民族文化产生归属感,从而减少语言表达上的文化冲突。通过文化习得旨在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使其有效做到以适切、得体的方式将语言结构和范畴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在文化习得中除了开设专门的中外文化课程外,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中外文化背景知识,把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让学生熟知中外文化差异。比如在讲解以“美国教育”为主题的课文或单元时,教师应当补充适量的中美教育对比性知识(教育理念、教育分类、教育政策等),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美教育体制差异,从而把握中美教育文化差异。概念习得指对目标语思维概念的习得以及概念化转换能力的习得。文化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概念化转换。将中国文化编码纳入外语概念系统中,以符合目标读者概念思维方式的语言表达来传播中国文化,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新概念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在真实条件下的语言使用。许多概念反映了一个文化、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所以大量新概念的形成依赖于对一个文化的深刻了解[19]。因此为缩小中西方概念思维差异,提升外语学习者概念转换能力,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为外语学习者创造较为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通过较为真实的材料 (视频、音频、图片等)和例子适度普及目标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知识。同时要鼓励学生学会概念转换。如在介绍中国历史人物时可利用“文化接近性”原则将其与西方知名人物类比,运用西方人熟悉的方式进行二度阐释,以达到“去陌生化”的效果[20];在翻译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促成其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产出符合目标语文化和概念思维方式的地道译文表达;在课堂活动设计中着重外语学习者批判性思维、问题意识的培养,可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等。

语言、文化、概念的综合输入会促进外语学习者的内化加工。在此过程中三维输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语言输入发挥“脚手架”作用,促进文化和概念输入的整合;文化输入丰富语言内涵并促进概念习得;概念输入则提供思维转换能力,反哺语言和文化习得。由此形成“三维互动模式”。正是通过这一过程,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文化传播能力得以强化和整合。

外语学习者内化加工的成果体现在语言输出中。经过三维输入的内化与整合,外语学习者产出较为综合性的语言知识。与此同时,语言输出也会反作用于输入。但目前中国外语教育多重视输入(如听、读等),轻视输出(如说、写等),然而输出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根据输出假设的注意功能(noticing function)和检验假设功能(testing hypothesis function)[16],输出较好的输出部分会促进新一轮的输入;而输出较差的输出部分会起到监控(monitor)作用,促使学习者把注意力转向缺省的输入,同时不断调整和完善输入方式使语言表达更精确。通过这样一个封闭循环模式,外语学习者通过三维互动模型能很好地提升综合语言能力。

因此,通过“文化—概念—语言”三维习得互动,外语学习者能更好地以语言能力为基础,把握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促成概念思维转换,从而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外语学习者能以较为适切得体的方式更好地传播优秀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形象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China Daily文化报道话语模式内嵌的语言与文化的缠绕关系为外语学习提供了参考意义。“文化—概念—语言”的三维习得互动更利于强化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完善其文化话语模式,唯有此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文化话语权,占据话语权高地,讲好 “中国故事”。伽达默尔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21]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谁拥有文化话语权,谁就拥有世界。”中国文化形象的构建有赖于广大外语学习者的努力塑造与传播,文化话语模式以及三维互动习得或许能对今后更好地文化传播提供参考。当然,三维习得互动模型还有待于今后的教学实践检验,相关问题还有赖于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1]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40-241.

[2] PALMER G.Energy through fusion at last:Synergies in cognitive anthropology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In G.Kristiansen and R.Dirven(eds.).Cognitive Linguistics: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6:263-304.

[3] 王天翼,王寅.认知社会语言学 [J].中国外语,2012(2):44-53.

[4] 戴炜栋.中国高校外语教育30年[J].外语界,2009(1):2-4.

[5] 刘玉梅.超学科视域下的英语类学科建设——以川外国际关系学院超学科融合建设为例[J].语言教育,2015(3):2-9.

[6] RICHARDS J.&ROGERS T.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Second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7]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4.

[8] 张炳阳.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N].光明日报,2007-03-01(11).

[9] 何其莘,黄源深,秦秀白,等.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427-432.

[10] 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9-13.

[11] 胡文仲.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4(1):111-117.

[12]HYMES 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In Pride JB&Holmes J(eds.)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 1972:269-285.

[13] 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3-9.

[14] DANESI M.Second language teaching:A view from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M].Dordrecht/Boston/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73-75.

[15] 姜孟,周清.语言概念能力假设与外语学习者的“隐性不地道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4):43-49.

[16] KRASHEN 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20-22.

[17] SWAIN 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in c.cook&B.seidlhofer.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97.

[18]K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New York:Pergamon,1981:133.

[19] 蒋楠.外语概念的形成和外语思维[J].现代外语,2004(4):378-385.

[20] STRAUBHAAR J.Beyond media imperialism:assy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J].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1991,8(1):39-59.

[21]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588.

责任编辑:罗清恋

Cognitive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 Mode of Cultural Reports in China Daily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GUAN Bangdi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pingba Chongqing 400031,China)

Ever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image have risen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News media,as the “face”of China’s image and the “storyteller”of “Chinese story”,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Since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the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 mode of cultural reports in China Daily also throws some enlightenment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nspired by that,the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on among language acquisition,culture acquisition and concept acquisi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s put forward,aiming to strengthen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bility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ability so as to construct a good imag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China Daily;discourse mode;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on;Chinese cultural image

H0-05;G424.1

A

1673-8004(2017)04-0060-06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4.010

2017-03-27

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国文化形象塑造与传播的认知分析及其对外语学习启示——以China Daily(2012.12-2014.12)中文化报道为例”(CYS15177)。

管邦迪(1990— ),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

猜你喜欢

外语跨文化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