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CI收录的学科发展分析
——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2017-08-11马靖林

关键词:东北农业大学发文论文

王 丹 马靖林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基于SCI收录的学科发展分析
——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王 丹 马靖林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以东北农业大学2007—2016年SCI收录论文为切入点,利用文献分析工具,系统分析学校学者的SCI收录论文数量与引文量、学科分布与合作国家、高被引论文量与所在期刊影响力等,从论文产出角度反映学校学科发展整体情况并得出相关结论。从科研投入、学科融合、团队建设、资源保障与国际声誉方面提出学科发展建议。

SCI收录;评价指标;学科发展;“双一流”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针对高校科研能力及学科水平发展的定量化研究日益受到高校重视。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重要形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人、机构、国家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水平及国际地位[1]。学术论文,尤其是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论文数量、质量及被引用所产生的学术影响力,已成为客观评价高校等科研机构学科水平与学术地位的主要指标之一。2015年我国提出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2016年第四轮全国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将学术论文相关内容评价列入评估体系。高数量与质量的学术论文可提高作者在本研究领域影响力,提高所在机构及地区声誉,对推动信息传播、加快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2]。

一、研究综述

在基于学术论文产出的定量分析中,学者一般以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EI(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简称EI)、CPCI(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会议引文索引,简称CPCI)三大检索数据库收录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相关指标分析。但受数据库收录论文数量、学科内容、文献类型等因素影响,学者对SCI论文产出情况关注度最高[3]。国内多数学者将SCI收录论文情况作为机构或地区科研实力的主要评价标准。

评价SCI收录论文时,鉴于侧重点不同,评价指标选取也存在差异[4]。

1.评价单一机构学术产出时的指标选取。大部分学者采用“年度发文统计/发文年代统计”“期刊来源及影响因子”“作者机构与发文情况”等指标客观反映机构产出情况,以呈现方式说明客观事实,如崔巍[5]、姚洁敏[6]、隋秀芝[2]等人的研究。

2.对比评价机构学术产出时的指标选取。学者除选择上述指标外,一般还会添加“引文统计/被引频次统计”“国际合作统计”“H指数对比”“高被引论文数量”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明确机构间对标分析,以数据反映差别,为机构发展提供依据,如任妮[7]、温亮明[8]、张善杰[9]等人的研究。

3.针对某学科评价机构或地区产出时的指标选取。除上述常用指标外,还会添加“主要研究关键词”“学科高水平期刊分布”“学科高水平论文作者机构统计”等,找寻学科发展前沿方向和高水平研究机构,为学科发展提供坐标,如李茂茂[10]、刘丹雯[11]、冯磊[12]等人的研究。

以上指标均来源于论文数量、质量、影响力等,可通过WOS平台论文获取,或来自权威机构发布的科研报告、学者研究等,评价指标选取无固定方式,取决于评价内容和目标需要。

本研究综合考虑评价指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H指数”“年度发文量”“逐年引文量”“研究领域”“作者发文情况(含高被引论文)”“国际合作”“出版物级别”等七个指标,从科研产出层面客观呈现学校近十年学科发展状况。

二、检索系统介绍及数据获取

SCI是尤·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于1957年创办的引文数据库系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工具。通过统计分析东北农业大学2007—2016年SCI论文数量、引用与来源出版物情况,反映学校学科发展情况。

WOS平台数据已完成地址与机构整合,在WOS平台SCI-Expanded数据库中检索文献,选用“Address”字段,以“Ne agr univ”为检索词执行数据检索。具体过程如下:

检索策略选择:Address=(ne agr unvi)

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Review、Proceeding Paper

检索结果:2973篇论文命中

总被引频次:19998

篇均被引频次:6.73

H指数:48

三、数据分析

对所有命中记录数据清洗[13],利用文献分析工具详细分析东北农业大学近十年SCI收录论文发展趋势、影响力及国际合作等,为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一)年度发文与引文发展趋势

2007—2016年,东北农业大学学者发表论文数量与论文引文数据均呈现上升态势,如图1、2所示。其中,2007—2008年为低水平发展阶段,发文量少,增长率较低;2009年开始,发文量呈上升趋势,2012年发文量达300篇;2013年开始,发文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增长率较高,发文量从2007年的64篇到2016年的601篇,增长近十倍。同时引文数量快速攀升,从2007年年引用量12次到2016年年引用量5589次,呈现大增长率曲线形式,说明随着论文产出数量快速增长,论文后续影响力显著增强。

(二)论文产出领域分布

将检索结果按研究领域统计,2 973篇论文分布于75个领域。选取发文50篇以上的研究领域分析,由图3可知,Agriculture和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方向发文量领先,分别为496和459篇;其次是Food Science Technology和Bio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方向,发文量分别为389和349篇;再次是Chemistry、Plant Science、Microbiology方向,发文量分别为260、249和241篇;Environmental Sciences Ecology、Veterinary Science等方向发文量均在百篇以上。发文分布情况与学科设置基本一致,优势学科发文量较大,其他基础学科相对较少。

(三)发文作者分析

将检索结果按作者发文量降序排列,提取发文量50篇以上的作者,详情见表1。从表1可知,Wang XJ是最高产作者,产出文章156篇。对比所有作者研究方向,发现高产作者均是其所在研究团队核心人员,主要包括:Wang X J等及其所在的黑龙江省农业生物功能基因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Zhao X H及其所在的教育部乳品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Food Science Technology;Xu S W、Li G X及其所在的动物医学学院学术研究团队,研究方向为Veterinary Sciences;Li W B等及其所在的教育部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Agriculture。

从表2可知,2007—2016年东北农业大学学者为第一作者的高被引论文9篇,发表论文期刊均为Q1区期刊,其中7篇高被引论文作者来自上述团队,可见科研产出与科研团队建设密切相关。

(四)合作国家分析

根据检索结果,合并统计论文的合作作者国籍,提取合作论文数超过10篇的合作国家,见图4。

图1 2007 2016年SCI收录论文发文量统计

图2 2007 2016年SCI收录论文引文量统计

图3 论文学科分布图

从图4可知,近十年发文中涉及国际合作的论文有477篇,占总发文量的16.04%;作者国家主要分布于亚洲、美洲和欧洲。与美国科研机构合作最多,合作论文273篇,占全部合作论文的57.23%;其次是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技术发达的国家学术机构。

(五)出版期刊分析

统计所有发文期刊,2 973篇论文分布在435种国内外期刊上,分析期刊发文量在20篇以上的18种出版物,结果见表3。从表3可知,18种期刊中,在JCR类别分区中Q1区期刊有6种,Q2区期刊有5种,十年间Q1分区期刊PloS One共发表论文96篇,是发文最多的期刊。部分论文发表期刊质量良好,对于学术交流与学术成果传播有一定促进作用;Q3、Q4分区期刊数量占三分之一。因此,提升来源期刊级别是产出高水平论文的重要内容。

表1 发文50篇以上的作者

表2 高被引论文

图4 论文合作作者国家分布

表3 发文20篇以上的期刊列表

四、结论及建议

根据2007—2016年东北农业大学SCI收录论文及引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可知,论文收录与引用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16年末,SCI收录论文2 973篇,引文数量为19 998篇,篇均被引6.73次,说明学者研究受到一定关注,但与一流院校尚存一定差距;最高H指数达到48,说明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仅少数学者研究接近国际先进学术水平。在学科领域及作者发文统计结果中,农学、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动物医学等表现突出,发文量与引文量均居前列,说明优势学科发力明显;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多支优秀科研团队,优秀人才梯队格局逐渐形成,科研成果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均有涉及,为学科转型与交叉学科发展奠定基础。目前东北农业大学学者为第一作者的9篇高被引论文中,7篇论文第一作者来自上述研究团队,对农业科学与动植物科学进入ESI前1%有明显支持作用,但其他学科表现一般。在国际合作统计结果中,SCI收录论文合作机构分布较广泛,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学术研究机构,但国际合作论文数量较少,仅占全部论文的16%,说明与国际学术机构联系不够紧密,学校需制定相关鼓励制度,与世界科学前沿接轨,提高科研水平及国际声誉。在发文期刊级别统计结果中,利用JCR四等分分区数据归类学者发文期刊,各区间期刊均有一定数量发文,但发文期刊数量分布呈“金字塔”状,高水平Q1与Q2分区专业期刊发文相对较少,多集中于Q3与Q4分区,论文数量与质量处于研究中间水平,发文数量与质量尚存较大提升空间。

综上所述,学校学科与科研整体良性发展,但发文数量与质量、学科发展与国际合作等与一流院校差距较大。学校须在科研投入、团队建设、交叉学科发展、国际交流等方面提供支持。

(一)增加科研投入及奖励

高水平科研成果是评价学科发展、学科竞争力的基础指标之一,高校的重视与投入是科研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必须提高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为提高学校科研竞争力提供保障[14]。一方面应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制度支持,建立多元资金投入、高端人才引进、产学研用合作、高端平台共享等机制;另一方面通过自筹、引进等渠道,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更新科研设施设备,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科研基地和公用仪器平台,为科研工作发展提供硬件支持。此外,应以学科发展为指导,充分发挥科研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与推动作用,建立学术交流、科研成果共享、科研合作机制,从校际平台层面支持学者申请高水平研究项目,提高对高水平科研产出的奖励,实现SCI发文数量及质量的突破。

(二)重视学科团队建设及优势发挥

在“双一流”建设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学科团队组建及优势发挥。团队建设过程中,在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学科规划和国家重大需求前提下,通过引进人才、内部培养等形式确定重点支持团队,明确研究方向和长期发展目标[15]。选择具有战略眼光和协调能力者为学科带头人,保证团队规模,建立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在年龄结构与研究方向上形成梯队,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带动学科发展。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支持团队建设,提倡构建多元化团队组织模式,提倡多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团队科研人员参加学术培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在技术深层融合过程中形成学科优势。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带领团队承担科研项目,充分发挥青年学者的创新精神。

(三)推动交叉学科与其他学科共同发展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在学科发展上追求“大而全”,但无法实现所有学科同步快速发展。因此,应根据学科体系特点,重点发展优势学科,调整关联交叉学科,加快知识创新,增加原创性科研成果产出,提高学科竞争力[16]。东北农业大学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科研体系。通过统计分析可知,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与食品科学是论文收录的主要贡献学科。为保证各学科均衡发展,在保证优势学科发展同时,注重和鼓励学科交叉、理工结合、文理渗透[17],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加大力度发展工程、交叉研究领域。一是打破学科壁垒,巩固优势学科,发展交叉学科,集成综合学科,实施“非均衡”发展;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学科、跨领域学术交流;三是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相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参与项目开发和课题研究,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四是建设科研成果共享平台,促进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在相关学科的应用,形成具有高地、高原、高峰的三层次学科体系,为一流学科发展累积能量。

(四)加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学术文献资源配置与学校学科发展建设密切相关。文献资源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科发展也反向指导文献资源建设方向[18]。高质量、多元化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有助于教学、科研发展,促进高质量科研产出。学校应根据学科发展的资源配置需要,以学科发展指导文献资源建设,保证优势学科资源需求同时,关注新生交叉学科文献建设;在资源形式建设上,根据当前资源出版特点,按比例及利用率科学采购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合理配置权威性纸质与电子资源,保证研究人员及时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深度挖掘已有资源数据,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资源库,提供专业检索平台,便于用户快速检索高质量文献信息资源,并提供定制信息需求跟踪推送、学科嵌入式服务,从个性服务角度满足学科信息需求;同时,定期为学科发展提供分析报告,保证科研人员及团队及时把握科研动态,为高水平科研论文产出与学科发展提供支持。

(五)重视国际合作交流

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国务院于2015年10月24日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高校“双一流”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在“双一流”建设评价过程中,除科研工作与人才队伍指标外,国际声誉亦为高分值指标,提高国际声誉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环节。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计划项目,加入国际学术共同体组织,与世界知名大学联合建立研发中心,鼓励开展跨学科、跨国别的重大课题研究。引进国外学科高端人才,同时鼓励学者出国访学,促进与国外先进高校优势学科的融合发展。在学校层面积极争取以优势学科为引领的国际合作,推动学科发展与世界科学前沿接轨,加快其他学科国际化进程,为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及国际声誉奠定基础。

[1] 陈丽贞,陈慧敏.高校SCI收录论文发展态势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2] 隋秀芝,李炜.基于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对地方高等院校科研水平与学科发展的评价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9)

[3] 陈淑云,杜慰纯,秦小燕.中美“常春藤”高校学科对比分析——基于高水平论文的计量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8).

[4] 王泽蘅,邱长波.基于SCI的科技实力评价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7(4).

[5] 崔巍,木仁,张烨,等.内蒙古地区“十二五”期间发表SCI论文统计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6(6).

[6] 姚洁敏.中国医学教育研究成果国际化表达及影响解析——基于SCI、SSCI及A&HCI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4(1).

[7] 任妮,陆学文,虞德容,等.基于SCI论文产出的江、浙、沪、鲁4省市农科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6(3).

[8] 温亮明,王军,余波.基于论文产出视角的高校图书馆科研实力研究——以“985工程”高校为例[J].情报工程,2015(5).

[9] 张善杰,陈祥燕,吕长红,等.论文产出视角下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学术竞争力分析[J].图书馆界,2014(2).

[10]李茂茂,张子倩,陈仕吉,等.基于ESI的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竞争力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8).

[11]刘丹雯.利用SCI和GoPubMed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研究学科发展趋势——以中医药学为例[J].现代情报,2012(3).

[12]冯磊,梁明修,吕相征,等.国科金资助预防医学学科产出SCI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基于2011—2014年科学引文索引数据[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7(1).

[13]龚佳剑,刘玉婷.首都医科大学被SCI收录论文的可视化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6(5).

[14]龚森.以学术和社会需求双轮驱动引导省域高校“双一流”建设——以福建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3).

[15]谈哲敏.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J].中国高等教育, 2017(4).

[16]郭丛斌.中国高水平大学学科发展现状与建设路径分析——从ESI、QS和US News排名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6(12).

[17]项凡.麻省理工学院办学经验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7(1).

[18]孙志静,田景梅,李新运.投入——产出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建设对学科发展的绩效评价[J].图书馆论坛,2016(5).

G642.3

A

1672-3805(2017)03-0080-07

2017-04-02

王丹(1977-),女,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与分析、数字资源利用等。

猜你喜欢

东北农业大学发文论文
刘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Analyze the Benefits of Using Films for Language Teaching in Classroom and Offer Som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Use
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的高校校园建筑色彩控制研究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