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细胞因子与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7-08-11王春超桑宏超李国利
王春超,苗 虎,桑宏超,李国利
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细胞因子与神经功能的影响
王春超1,苗 虎1,桑宏超2,李国利3
目的 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清细胞因子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病例来源于河北省宽城县中医院2013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确诊ACI病人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ACI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等。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感觉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NHISS评分、ADL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白介素-1(IL-1)、白介素-5(IL-5)、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感觉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NHISS评分、ADL评分、TNF-α、IFN-γ、hs-CRP、MMP-9、IL-1、IL-5、IL-6及IL-8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ACI病人的临床疗效显著,能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感觉功能及运动功能恢复,并改善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对脑组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急性脑梗死;醒脑静注射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血清细胞因子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目前临床较多见的突发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后病情变化迅速,若病人未及时得到临床治疗可遗留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1]。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管壁病变是引起ACI发病的主要因素。病人在病发后由于脑动脉正常血供减少或中断,使脑动脉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而引起其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同时损伤其神经功能[2]。临床常规ACI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其治疗疗程长、病人恢复慢,使得临床疗效并非十分显著。中西药物结合治疗是临床ACI治疗的趋势,本研究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ACI病人血清细胞因子与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河北省宽城县中医院2013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确诊的ACI病人98例。纳入标准:①经病史与临床体征检查、实验室检查、CT或MRI影像学检查确定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②年龄≥51岁,≤80岁;③在此次发病之前并未发生ACI;④诊断标准参考WHO脑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相关标准;⑤意识处于清醒状态,不存在痴呆、精神障碍等;⑥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重要器官如心、肾、肝等存在严重功能障碍;②精神异常;③存在风湿免疫、慢性感染病人。
所有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59岁~75岁(67.41岁±6.25岁);偏瘫15例,失语18例,脑干梗死5例,颈内动脉梗死7例,混合性梗死4例;29例合并高血压,13例合并糖尿病,17例合并高脂血症。对照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57岁~77岁(67.93岁±6.14岁);偏瘫14例,失语20例,脑干梗死4例,颈内动脉梗死8例,混合性梗死3例;28例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糖尿病,19例合并高脂血症。两组病人的性别分布、年龄范围、梗死分类及合并疾病等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ACI常规治疗: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Bayer S.p.A.,国药准字J20130078)0.3 g,每日1次抗血小板治疗,治疗1周后剂量改为每日0.1 g;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8)20 my,每日1次口服;依达拉奉注射液(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592)每次30 mg,每日2次,静脉输注。缓解脑水肿、改善微循环、营养支持及纠正酸碱平衡与水电解质紊乱等;同时调节并稳定病人血糖与血压水平,对症处理与各种并发症预防措施。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无锡济民可信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2020562),将醒脑静注射液10 mL~20 mL加入500 mL0.9%的氯化钠注射液(广东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3746)中,每日1次,静脉输注。疗程为2周。
1.3 评价标准 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3]与Lindmark[4]评价病人运动与感觉功能。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 评分[5]与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6]对神经功能状况进行评价。NIHSS共有凝视、意识水平、上下肢运动、视野等11个项目,最后得分值代表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白介素-1(IL-1)、白介素-5(IL-5)、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水平。
1.4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因子TNF-α、IFN-γ、hs-CRP、MMP-9水平及白介素变化,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评分,NHISS评分与ADL评分情况。
2 结 果
2.1 两组病人血清相关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TNF-α、IFN-γ、IL-6、hs-CRP、MMP-9、IL-1、IL-5、IL-6及IL-8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TNF-α、IFN-γ、hs-CRP、MMP-9、IL-1、IL-5、IL-6及IL-8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组别n TNFα(ng/L) 治疗前治疗后 IFNγ(ng/L) 治疗前治疗后 hsCRP(mg/L) 治疗前治疗后 MMP9(mg/mL) 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931.74±7.457.25±2.461)46.07±9.0320.39±6.221)38.05±6.355.42±1.621)96.15±17.8260.73±9.721)对照组4932.15±7.2216.38±4.131)46.38±9.4731.75±7.281)37.62±6.0311.36±3.161)97.53±18.0972.69±11.581)t值-0.25-12.160.15-7.600.31-10.71-0.35-5.07P>0.05<0.01>0.05<0.01>0.05<0.01>0.05<0.01组别 IL1(ng/mL) 治疗前治疗后 IL5(ng/mL) 治疗前治疗后 IL6(ng/mL) 治疗前治疗后 IL8(ng/mL) 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22.47±5.894.83±1.421)36.93±7.1389.75±9.841)95.41±10.8342.28±5.561)18.74±4.251.73±0.621)对照组22.94±6.2313.25±4.421)37.34±7.7267.94±9.231)96.14±11.5754.12±6.291)18.43±4.725.78±1.471)t值-0.35-11.61-0.2510.35-0.29-9.030.31-16.25P>0.05<0.01>0.05<0.01>0.05<0.01>0.05<0.01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
2.2 两组病人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评分与本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分
2.3 两组病人NHISS评分、ADL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NHISS评分、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NHISS评分、ADL评分分别与本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NHISS评分、ADL评分比较(±s) 分
3 讨 论
ACI为局部脑动脉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后在机体内引起一系列炎性反应及细胞死亡、凋亡与血管再生等病理生理改变,临床以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若临床不及时有效治疗则病人损伤的神经功能极有可能进展为不可逆性,给病人带来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7]。影响ACI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诱因较多,有研究指出,高脂血症、饮酒史、吸烟史、高三酰甘油血症、白细胞计数、脑动脉狭窄及超敏C反应蛋白均影响临床ACI的病情进展[8]。白细胞和hs-CRP与机体内炎症反应密切关系。因此,早期积极调节和控制病人血脂与炎症相关因子是促进疾病转归的一重要环节。目前,临床常规ACI治疗主要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缓解脑水肿、改善微循环、营养支持及纠正酸碱平衡与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方法,虽然进行必要的对症支持与全身治疗取得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但ACI临床治疗结局仍较差,因此中医药物成为临床研究ACI辅助治疗药物的热点。
TNF-α、IFN-γ是ACI发生后机体内产生的促炎因子,其能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理功能与细胞外基质正常的生理代谢产生影响,加剧机体内微循环障碍,而成为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的一大原因;hs-CRP为肝脏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是临床监测体内炎症时常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且临床治疗中也多认为hs-CRP与TNF-α密切影响脑梗死面积与ACI病情;MMP-9为一种胶原酶,ACI发生后可破坏血脑屏障与基底膜,严重影响病情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认为MMP-9水平是临床预测ACI病情进展的有效指标[9]。
有研究报道,中医药物能弥补常规ACI治疗不足,又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10]。醒脑静注射液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广泛运用,其发挥作用成分绝大部分可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病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醒脑静注射液在降低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发生梗死体积、降低神经损伤、促进损伤神经恢复功能、改善感觉与运动功能、保护神经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感觉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NHISS评分、ADL评分,TNF-α、IFN-γ、hs-CRP、MMP-9、IL-1、IL-5、IL-6及IL-8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感觉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NHISS评分、ADL评分TNF-α、IFN-γ、hs-CRP、MMP-9、IL-1、IL-5、IL-6及IL-8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与焦荣红等[11]和朱宝贤等[12]研究结果相近,表明两种治疗手段均能有效控制病人体内相关炎性因子及炎症相关指标水平,但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能高效控制病人相关炎症反应,进而控制与减免对神经元细胞的攻击与损害。醒脑静注射液使用可保护病人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与感觉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损害病人疾病的转归,促进病人身体康复。但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未能对病人出院后长期生活状况及身体神经功能进行跟踪评估,醒脑静注射液对ACI病人的长期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观察。
综上所述,醒脑静注射液治疗ACI病人的临床疗效显著,能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感觉功能以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并改善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对脑组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1] Hori YS,Kodera S,Sato Y,et al.Eosinopenia as a predictive factor of the short-term risk of mortality and infection afte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6,S1052-3057(15):00674-00676.
[2] Yang N,Lin M,Wang BG,et al.Low level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s related with increased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fter acute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J].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6,20(4):673-678.
[3] Niimi M,Hashimoto K,Kakuda W,et al.Role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beneficial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upper limb hemiparesis after stroke[J].PLoS One,2016 ,11(3):e0152241.
[4] Vahlberg B,Zetterberg L,Lindmark B,et al.Functional performance,nutritional status,and body composition in ambulant community-dwelling individuals 1-3 years after suffering from a cerebral infarction or intracerebral bleeding[J].BMC Geriatr,2016,16(1):48.
[5] 李文平.餐后血脂异常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8):1070-1072.
[6] 上官守琴,杨志宏,陈光辉,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观察[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5):285-287.
[7] Zhang Z,Ma N,Zheng Y,et al.Association of serum immunoglobulin-G to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J].J Indian Soc Periodontol,2015,19(6):628-632.
[8] 王艳,赵晓晶,高素玲,等.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8):853-856.
[9] 李慧明.血清基质蛋白酶9和白介素19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1):13-15.
[10] 董华丽,付俊丽.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发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3):469-470.
[11] 焦荣红,牛慧敏,靳伟,等.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性因子和颅内血流速度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5,37(24):3719-3722.
[12] 朱宝贤,张宝国.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J].山东医药,2015,55(33):38-39.
(本文编辑薛妮)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3年度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No.1321096D)
1.河北省宽城县中医院(河北宽城 067600),E-mail:lxxztsryu@163.com;2.河北省隆化县中医院;3.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信息:王春超,苗虎,桑宏超,等.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细胞因子与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4):1772-1775.
R743 R289.5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4.030
1672-1349(2017)14-1772-04
2016-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