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德莱尔自然观审美分析

2017-08-10程勇真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
关键词:双重性自然观波德莱尔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项目“废墟美学研究”(批准号:SKL-2015-1085)阶段成果,同时是201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消逝的乡村美学及重新建构”(批准号:2014BZX005)阶段成果。

摘要:在目前这个重视体验而蔑视经验的时代,波德菜尔敏锐地表达出了这个时代令人震惊的瞬间经验。但令人遗憾的是,波德菜尔的自然观在以往的美学研究中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审美注意和重视。波德莱尔自然观的生成不是偶然的,不仅受到浪漫主义自然观的影响,而且受到唯美主义及早期象征主义自然观的影响。波德菜尔的自然观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审美特征:自然的双重性;自然的非美性与非道德性;自然的应和观。波德菜尔的自然观是重要的,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自我的诗歌创作及美学思想的生成,而且对后来的象征主义文学创作也影响深远。

关键词:波德莱尔;自然观;双重性;非美性与非道德性:应和论

作者简介:程勇真,女,河南原阳人,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美学研究。

波德莱尔是19世纪中后期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主义诗人和文化评论者,他的《恶之花》以及大量的文化艺术评论,对于我们深刻地理解象征主义诗歌、审美现代性问题及都市文化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本雅明曾高度评价波德莱尔,说他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因为在目前这个重视体验而蔑视经验的时代,波德莱尔敏锐地表达出了这个时代令人震惊的瞬间经验。但令人遗憾的是,波德莱尔的自然观在以往的美学研究中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审美注意和重视。实际上,波德莱尔的自然观非常重要也非常独特,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而且对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生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波德莱尔自然观的思想根源

波德莱尔自然观的生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复杂的思想根源,不仅受到浪漫主义自然观的影响,而且受到唯美主义及早期象征主义自然观的影响。

首先,浪漫主义自然观对波德莱尔的影响。波德莱尔是浪漫派的虔诚信徒,他多次掩抑不住自己对浪漫派的热爱:“浪漫主义是一种优美,或是天堂的,或是地狱的,它给我们留下一些永恒的烙印。”浪漫主义文学推尊主体,崇尚自由,注重想象力、热情和创造性的作用,都深深影响了波德莱尔,使波德莱尔的诗歌书写和美学思考都表现出非凡的美学魅力。浪漫派重视自然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波德莱尔,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自然意象,虽然这些意象大多是一些阴郁的、残酷的,甚至有些痛苦和野蛮的意象,“浸透了烂泥的春”,“阴郁的苍穹”、“无月的夜晚”,“瑟瑟发抖”的黎明,“寂寞的塞纳河……

德国浪漫主义者霍夫曼的直觉论更是对波德莱尔影响至深。霍夫曼认为,在人的“各种感觉中有着通感的存在,可感性有着‘不可思议和高深莫测的协调。这一点直接影响了波德莱尔,以至于波德莱尔说,一切的自然事物“都通过我来思想,或者——我通过它们在想象(因为,在梦幻的伟大之中,‘自我早已迅速消失)。”

当然,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波德莱尔与浪漫派有些不同:浪漫派完全沉醉于人与自然完美的融合,波德莱尔对待自然的态度则是复杂的,有时甚至充满否定。并且,波德莱尔笔下的大自然不像浪漫派那样是纯粹的大自然,而更多的是城市角落阴暗的一隅,或偶尔在城市上空飘过的裹尸布一般的流云。

其次,早期象征主义对波德莱尔自然观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尤其爱伦·坡对波德莱尔的影响更不可忽视。爱伦·坡提出了著名的“神圣美”概念,认为美是文学作品最根本的目的,与激情、真实、教诲都无关。爱伦·坡这种非道德主义的文艺美学观念影响波德莱尔至深,以至于他说:“正是这种对于美的令人赞叹的、永生不死的本能使我们把人间及人间诸事看做是上天的一览,看做是上天的应和。”尤其是爱伦·坡作品中那怪诞、恐怖、阴郁的意象,“模糊的焦虑感”,以及“敏于流泪的恐惧”,都深深影响了波德莱尔。更重要的是,爱伦·坡赋予了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精神品性,“使所谓的无生命的自然具有了有生命的自然的性质。由此,自然的孤独,城市的骚动,人性中原始的、不可抗拒的、能把人引向黑暗深渊的力量,都影响了波德莱尔重要的诗歌主题。

最后,唯美主义对波德莱尔自然观的影响也是值得注意的。唯美主义者戈蒂耶曾说:“一般来说,一件东西一旦变得有用,就不再是美的了;一旦进入实际生活,诗歌就变成了散文,自由就变成了奴役。所有的艺术都是如此。艺术,是自由,是奢侈,是繁荣,是灵魂在欢乐中的充分发展。”戈蒂耶把美、艺术与实用和道德问题疏离了开来,这一点深深影响了波德莱尔,使波德莱尔对于艺术的道德功能亦深恶痛绝。波德莱尔认为,真正的道德仅仅来自于真正的艺术,真实本身即包含道德。对于自然,由于戈蒂耶明确提出了艺术至上的思想,因此他事实上是把艺术看得高过自然的。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波德莱尔和王尔德。在《谎言的衰落》中,王爾德曾说:“艺术已经明明白白地昭示给我们,自然是粗俗而单调乏味的……。自然风光中有许多不完美的东西,所以它根本不值得艺术家去模仿。”波德莱尔也把主体的想象、梦幻和趣味看得高过自然本身,因此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他的美学是艺术论美学。

二、波德莱尔自然观的审美特征

与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及浪漫主义不同,波德莱尔的自然观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1、自然的双重性

波德莱尔的自然观受其哲学思想影响甚深,而波德莱尔的哲学思想具有二元论色彩。波德莱尔认为,这个世界是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自然界和超自然界构成的,这使得他的美学思想也呈现出鲜明的二元论色彩。波德莱尔说:“任何美都包含某种永恒的东西和某种过渡的东西,即绝对的东西和特殊的东西。”在别处,波德莱尔又说道:“构成美的一种成分是永恒的、不变的,其多少极难加以确定;另一种成分是相对的、暂时的,可以说它是时代、风尚、道德、情欲,或是其中一种,或是兼容并蓄。”波德莱尔的自然观和其美学思想一样,也呈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兼具的双重性特点。

首先,波德莱尔认为自然是物质的。在《欧仁·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和生平》中,波德莱尔曾这样说:“整个可见的宇宙不过是个形象和符号的仓库。”并接下来说:“外部的自然……只是一堆需要艺术家来整理组合的乱糟糟的材料,……自然中没有线条,也没有色彩,是人来创造线条和色彩。”波德莱尔由此把大自然视为了一种纯粹的物质。

其次,波德莱尔认为自然又是精神的。受浪漫派影响,波德莱尔认为自然万物都是“上帝的生命的形式”。在他看来,森林、溪流、热带的天空、金色的阳光……,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深刻的精神隐喻,一种有形的象征符号,都渊源于宇宙问某种普遍的相似性。波德莱尔曾说,“灵魂更为伟大的斯威登堡早就教导我们说天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一切形式、运动、数、颜色、芳香,在精神上如同在自然上,都是有意味的、相互的、交流的、应和的。”由此,波德莱尔喜欢在外部自然中寻找例子和比喻来说明精神上的享受和印象。哀愁的月光、恐惧的黑夜、麻木的天空……,都不过是诗人表达自我思想和情感的意象。

2、自然的非美性和非道德性

对自然美的认识上,波德莱尔有力地打破了传统美学关于自然美的认知。18世纪的西方美学普遍认为,自然是一切可能的善和美的源泉和典型。但波德莱尔却认为,自然是丑陋和罪恶的原始渊薮,他说:“我们就会看到自然不教什么,或者几乎不教什么,也就是说,它强迫人睡眠饮食以及好歹地免受敌对的环境的危害,它也促使人去杀同类,吃同类,并且监禁之,折磨之……正是这个万无一失的自然造出了杀害父母的人和吃人肉的人,以及千百种其他十恶不赦的事情。”相反,“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理性和算计的产物。……恶不劳而成,是自然的,前定的;而善则总是一种艺术的产物。”在波德莱尔这里,自然具有先验的罪恶性,善仅仅是理性的结果。以及一失深影响了其自然观,使得波德莱尔的自然观显然受到了基督教原罪说的影响,自然不仅是非美的,且是非道德的。

波德莱尔又进一步否定了摹写自然的现实主义艺术,认为它们由于只坚持懒惰的真实原则,不具有想象的空间与余味。波德莱尔主张,艺术创作应该从个人模糊的回忆和敏锐的想象力出发,勇敢地走向奇妙的梦幻和辽阔的未来。只有这样,艺术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从否定自然出发,波德莱尔甚至否定了激情和村妇之美。因为在波德莱尔看来,“激情是一种自然之物,甚至过于自然,不能不给纯粹美的领域带来一种刺人的、不和谐的色调;它也太过亲切,太猛烈,不能不败坏居住在诗的超自然领域中的纯粹的愿望、动人的忧郁和高贵的绝望。”激情由此应该被艺术摒弃和拒绝,只接受适度的热情。波德莱尔甚至认为村妇和乌合之众也应加以审美拒绝,因为他们都是“自然力的受害者”,既不能“制造武器,也不能设想有一种精神的至高无上的力量。”特别是村妇,由于“她的一切都得之于淳朴的自然”,所以在波德莱尔看来,其“身体和品德都很可厌,没有风度,眼睛也没有神采”,而上流社会中的美人由于自觉而克制,城市中的浪荡子由于远离了粗俗与平庸,带有“反对和造反”的特点,且是美的理想在物质上的充分体现,是人类“英雄主义在颓废之中的最后一次闪光”,所以他们都得到了波德莱尔无限的青睐。

由此可以看出,波德莱尔的美学深深浸染有人本主义的精神色彩。

3、自然的应和论

波德莱尔自然观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应和论,应和论可说是象征主义的中心观念。

波德莱尔的应和论主要受到斯威登堡的通灵论、傅里叶的相似论、康德的妙悟论及霍夫曼的直觉论以及戈蒂耶的应和论思想的影响。他们皆主张万物相似、相互应和的自然观念。这一切作为一种思想成果主要表现在波德莱尔的《应和》一诗中:“自然是座庙宇,那里活的柱子/有时说出了模模糊糊的话音/……芳香、颜色和声音在互相应和。”

波德莱尔认为,宇宙事物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隐秘的关系,它们相互应和和交流,进行着热烈的密语,特别在人的精神与自然之间。由此出发,他主张“我”应该长久地沉浸于物中,在物中不断得到闪耀。

从这种思想出发,波德莱尔的艺术观是暗示性的。波德莱尔说:“根据现代的观念,什么是纯粹的艺术呢?就是创造一种暗示的魔力。”他同时说,“真正艺术的作品的特性就是成为暗示的一股汲取不尽的泉水。”这种暗示的艺术重视意象的营构,重视艺术的象征功能,重视思想的隐喻性表达。波德莱尔说:“正是由于诗,同时也通过诗,由于音乐,同时也通过音乐,灵魂窥见了坟墓后面的光辉;一首美妙的诗使人热泪盈眶,这眼泪并非极度快乐的证据,而是表明了一种发怒的忧郁,一种精神的请求,一种在不完美之中流徙的天性,它想立即在地上獲得被揭示出来的天堂。”正是这种对于“流徙的天性”的表达,对于美的恒久的渴望,波德莱尔在阴郁的意象组成的世界中长久地徜徉,徘徊。

三、波德莱尔自然观的美学影响

正像本雅明所说,波德莱尔不喜欢随着自然景观亦步亦趋,他更醉心于对于破败的社会景象的发现,汹涌的人群和匿名的大众是他隐藏自我身份的绝佳场所。的确,像一个波西米亚人一样,波德莱尔整日徜徉在这个城市荒凉的一隅,不知疲倦地窥探着这个世界阴暗的秘密。即使这样,他对于大自然仿佛偶然无意的一瞥,就迅速地在人类精神与自然之间建立了神秘的联系。自然这座神圣的庙宇,这座阴郁的象征的森林,为波德莱尔探寻另一世界提供了绝妙的通道。波德莱尔曾说,自然是部活的词典,诗人要做的就是为它提供翻译和阐释而已。但波德莱尔显然远远超越了这些,他勇敢地走向了人类精神的深处。

波德莱尔的自然观是重要的,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自我的诗歌创作及美学思想的生成,而且对后来的象征主义文学创作也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双重性自然观波德莱尔
“命运是自我选择”:《波德莱尔》传记批评解读
《相当体面的失败》中善的双重性
南方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谈园林艺术
齿轮副双重性的分析研究
走向巴黎诗歌(之二)——巴黎诗人波德莱尔
论《现代中国作家与法国文学》中的波德莱尔考察
论余华长篇小说苦难书写的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