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增强编辑服务意识的内容和途径

2017-08-10王艳芳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服务意识新媒体

王艳芳

大象出版社,河南郑州 450044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编辑角色也逐渐由传统的内容加工向服务过渡。编辑必须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建立立体化的服务渠道,切实增强为读者、作者服务的意识,以构建产品的“读者圈”,以满足读者日趋明显的个性化、圈层化产品需求。

关键词 新媒体;编辑;服务意识;读者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3-0140-02

众所周知,新媒体时代的最大表象特征就是信息量异常丰富,而如何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整合、创造出读者需求的内容,便是新媒体运营者们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一“新常态”直接催成了编辑这一传统出版角色的新转型。

正如政府工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一样,编辑角色也逐渐由传统的内容加工向服务过渡。面对读者对信息的可选择性极大增加、个性化要求日趋明显的情况,要把信息转换成产品并产生效益,编辑必须放下身段,切实为读者、作者服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发展,这成为众多出版人,尤其是走在数字出版前列的多家出版社的共识[1]。

那么,新媒体时代,编辑应具备哪些服务意识,又应该围绕哪些服务对象,进行哪些服务呢?本文将以此为核心进行探讨,以期为出版企业提供一些思路。

1 增强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读者是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把出版物销售给读者,是众多出版企业追求的。所以,首先编辑要增强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1)以读者需求为核心的选题意识。在以往,读者对文化产品的接受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与之对应的则是编辑的“引领性”,这是与当时社会信息总量的相对不足和信息传播手段相对单一的情况相适应的。而在新媒体时代,读者接触信息的机会和时间均大量上升,接触方式更是多样化,因此,读者的需求表现为“主动型”。对读者来说,有效信息的甄别和阅读才能够满足自我的个性化需要。

编辑作为读者和作者的文化中间人,必须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为不同的读者群挑选出适合的内容,进行整合和再创造,并推送给读者,这样才能形成产品的“读者圈”。不同的产品,“读者圈”可大可小,但一旦稳固下来,就会形成比较持续的效益来源。因此,编辑在选题策划中,必须充分考虑该选题面对的“读者圈”,甚至选题策划本身也要聆听特定的“读者圈”发出的声音,避免编辑个体需求扩大化以及“想当然”等盲目策划行为。

2)以读者体验为核心的质量意识。新媒体时代,读者接触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两微一端”借助互联网发展优势,以蔓延的态势席卷而来,伴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如VR、AR技术等),猛烈地冲击着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图书等传统媒体。可以说,新媒体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完全是全方位的巨大变革。

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新媒体形式多么炫酷,都仍然是以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为内容核心的。“博眼球”是必要的,但内容质量也必须得到读者认可。一旦触碰了读者的质量底线,任何产品都将失去立足之地。时下手机客户端存在很多所谓“标题党”,内容华而不实,错误百出,引来许多读者跟帖怒责甚至对“小编”的痛骂,即可见读者对于不负责任的质量低下信息的排斥心态。这也给编辑敲响了警钟,关注读者体验,刻板说教固然不可,哗众取宠则更加粗陋,必须要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充分满足读者体验。

3)以新媒体发布为手段的关联意识。不同的读者,对知识的服务要求不同。按读者的文化程度、职业、爱好、性别等划分,读者的需求差别很大。在面对不同的读者时,编辑要注意区分读者的群体偏好,并据此设计产品的内容结构、体例版式、发布形态等,充分利用新媒体发布手段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新媒体形式多样,并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目前阶段,无论是手机端还是PC端,无论是图书还是网络,都拥有大量的读者。但不管是哪种形式,读者都会由单一形式的接受知识,而转变为多渠道地收集信息。如在手机端中,个别新闻用标题吸引读者眼球,其中一部分读者会转化为深度阅读,从而通过其他手段了解更多内容,如通过互联网查询、图书购买等形式获得更多的知识。

这对出版者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编辑要具备“立体眼光”,统筹各种媒体发布手段,从而给读者带来“个性化”服务以及衍生服务。

2 增强为作者服务的意识

新媒体时代,随着技术手段的发达,作者的门槛逐渐降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发表言论,从而为读者所接受,都可以被视为作者。但是出版机构要发现、挖掘并维护一个优秀作者却并不容易。要想维护好作者,就要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树立时间意识和宣传意识。

1)时间意识。新媒体时代,很多作品时效性较强,出版时间就是生命。而现实是,不少作者为了作品的时效性,往往加班加点赶制,最后却在出版社繁冗拖沓的出版环节面前徒呼奈何。出版社有自己的苦衷,三审三校的流程既是国家规定,又是保障作品质量的要求,当然必不可省。这对出版社而言,需要的是在管理上的变革,适应新媒体时代“突击作战”的快节奏要求;对编辑而言,则需要新的时间意识,在许可的范围内,就作品的时间节点计划与作者充分沟通,避免拖拖延延,以致给作者一种“不专业”的坏印象。新媒体时代,沟通的方式更加丰富,但要注意用作者最方便、最常用的沟通方式与作者联系。不管是手机、QQ、微信,还是其他的联系方式,都要注意作者的习惯。有些作者喜欢早起创作,有些作者夜间有灵感,编辑应尊重作者的时间安排,并在合适的时间与作者进行交流,这也是时间意识的一个方面。

2)宣传意识。正如各类企业纷纷寻找自己的“广告代言人”一样,图书作品也有其天然的“广告代言人”——作者。作者在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往往决定了一本书的市场销售情况,因此为作者进行宣传服务,也是间接为出版机构服务。傳统的宣传,主要是采用书博会、图书订货会、新书发布会、作者签售等线下模式。在新媒体时代,可供选用的途径则更加广泛,如微信、微博、直播等线上模式,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宣传阵地。编辑的宣传意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作者的“经济人”。首先,编辑要掌握各种媒体的优势和劣势,善于利用不同媒体进行不同的宣传,线上线下相互配合,达到线上烘托、线下造势的宣传效果。其次,要对作者挖潜,对作者的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对作者的作品进行包装。

3 新媒体时代编辑为读者服务的途径

新媒体时代,读者接触知识的途径很多,编辑要学会“圈粉”,掌握为读者服务的途径,才能够扩大读者群。

1)研究读者心理,满足正当需求。读者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编辑要能够区别正当需求和不正当需求。出版物是党的宣传阵地,要代表国家的宣传形象,要与国家的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所有的出版活动均应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进行。在这个大前提下,编辑要积极研究读者的心理,对读者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提炼和分析,策划出优秀的读物。比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开展的定制杂志出版服务,从“把骑行作为兴趣培养”入手,致力于推动大众骑行文化,引领绿色出行风尚,展示骑行风采、分享骑行经验感受, 与自行车协会共同打造了国内第一本“将骑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的时尚生活类杂志——《中国自行车·骑行风尚》[2]。这就是适应读者推崇绿色生活的心理做出的新型出版尝试。

2)创设增值服务,提升服务体验。新媒体时代,读者对作品的要求往往是立体的,这给出版方创设增值服务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比如一部畅销书的读者,对于该作品改编出的影视作品等有天然的亲和力,那么编辑自然要想法设法推出该作品的一系列衍生作品。即便是在相对严肃和“枯燥”的教辅产品中,这一趋势也十分明显。如当下很多教辅图书都配置了二维码,提供了网站和服务电话,从掏出手机直接扫描二维码获得微视频,到配套的、分类细致的、有巨大内容支撑的数字化网站平台,再到24小时的电话在线服务,为读者提供了多种学习和交流途径。这种方便程度,“总有一款适合你”。当然,如何能使读者从免费获赠到主动购买,这就考验编辑将增值服务做出特色、做出实效的功力了。

3)充分利用数据,建立服务体系。新媒体时代,大数据的应用正在让多家商户获益。出版商也应该借助技术和媒体优势,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读者的关联分析[3]。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读者进行分类,根据读者的浏览记录,分析潜在读者的关注点,及时推介适合的阅读内容。根据使用媒介的不同,可分别与读者或潜在读者建立QQ联系、微信联系,或直接发送短信,或提供网络平台,等等,保持与潜在读者的互动。

总之,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建立立体化的服务渠道,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并通过互动,不断完善增值服务内容,是新媒体对编辑服务意识的整体要求。

参考文献

[1]数字出版时代服务为王[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09-23(010).

[2]赵丽华.关于开展定制杂志出版服务的思考——以中國轻工业出版社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5(10):58-61。

[3]刘硕.运用大数据进行出版服务转型升级[J].中国出版,2016(8):32-35.

猜你喜欢

服务意识新媒体
关于加强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