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画书中的“成长”之道

2017-08-10戚翠荣

文学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图画书成长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各阶层对图画书认识的深入,图画书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本文举例说理,从五个层面分析了图画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图画书对儿童的影响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希望更多喜爱图画书的人参与到创作与研究中来,从而给孩子们提供更加美好的精神享受。

關键词:图画书 成长 爱 坚强 离别

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本书”①,图画书在儿童的早期阅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图画书确也不负众望,它如同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以题材的多样性、形式的活泼灵动、内容的丰富多彩为儿童输送营养,教儿童爱、理解爱、如何爱;教儿童学会独立与坚强;教儿童如何面对分离甚至死亡。图画书如甘甜的清泉一般浸润孩子的心田。

一.教儿童学会爱

毋庸置疑,麦克·山姆布雷尼是一位很会讲故事的人。他在《猜猜我有多爱你》里讲了两只兔子的故事。一只小兔子和一只大兔子,临睡前有一段对话,对话的主题是爱。先从小家伙开始:小兔子伸开双臂,跳向树梢,仰望星空,一心只想计算出它和大兔子谁爱谁更多。爱,难道是可以计算的吗?它们的爱谁多谁少?爱,自然是无法计算的,它们的爱自然也是一样的长阔高深。

小兔子:“我爱你直到月亮那里。”

大兔子:“我爱你远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②

比较爱的多与少,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计算的过程。在过程中,我们伸开双臂,跳向树梢,仰望星空——最后,在月亮上,我们终于幸福地看到了彼此的内心……这就是爱。教给孩子爱,让爱成为孩子的精神底色。这样,有一天当他成为大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把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爱心树》是一本只需几分钟就可以翻完的书。这本来自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图画书讲了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故事。但就在平常的故事外表下,蕴含丰富的情感元素和回味悠长的寓意。苹果树与男孩的故事当然会令饱尝索取与付出的成人思考:我是书里那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还是那个只知索取的男孩,或者两者都是?《爱心树》不只给孩子看,也是给陪伴孩子阅读的成人看。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或曾经有一棵这样的“爱心树”,我们也努力地想成为那棵“爱心树”,无论我们是哪一个,其实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着爱。爱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无声地传递,也许温馨甜蜜中还夹杂些小小的伤感。

二.教儿童理解爱

《逃家小兔》里的那只小兔子究竟有没有逃走?

有一天,他对妈妈说:“我要逃跑啦。”

“不管你逃到哪儿,”妈妈说,“我都会紧紧跟着你,谁让你是我的小宝贝儿呢?”③

接下来,聪明可爱的小兔子,睿智风趣的兔妈妈,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好玩的对话捉迷藏:小兔子如耍宝般,在自己的一次次设想里一会儿变成河里的小鳟鱼;一会儿变成高山上的岩石;一会儿又是那个自由飞翔的小鸟……而兔妈妈呢?配合小兔子的不同化身,她也是一会儿扮作手持钓竿的渔夫,拿胡萝卜作鱼饵!一会儿又是全副武装的登山人;一会儿又变成吸引小鸟驻足的兔形大树……这样一番游戏,小兔也许是在试探妈妈对它的爱?也许正像许许多多的不羁少年,在那个自以为是的叛逆期内心充盈出逃的欲望,却始终迈不出妈妈设下的爱的包围圈?无论哪一种,妈妈传递给小兔的是爱,是成长。小兔子很快就会理解妈妈对它的爱

有两本图画书都叫《我永远爱你》,一本来自美国的汉思·威尔罕,另一本来自英国的刘易斯,本文关注的是刘易斯的《我永远爱你》。这本书讲的是小熊阿力和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故事有点似曾相识,它可能来自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生活经历。这是什么样的故事?如果说《逃家小兔》里小兔子在跟妈妈玩“捉迷藏”,那么这本书的母子简直是在玩测试!而且是小熊阿力出题测试妈妈!故事开始于小熊阿力不小心打破了妈妈心爱的蜂蜜碗,不敢告诉妈妈,同时又担心不已:如果妈妈不再爱它了怎么办?于是,聪明的小阿力设计出不同情形的“犯错误”来测试妈妈对它的爱。

当然,最后小熊阿力总得绕回正题:“妈妈,要是我打破了你的蜂蜜碗,你还爱我吗?”这样的“弯弯绕”多像小时候的我们耍的小聪明,而这种小聪明其实早就被大人看穿,只是熊妈妈没有当场揭穿它。微笑和不厌其烦地说“我永远爱你”是熊妈妈的法宝,但同时熊妈妈又不忘加上“不过你……”,提醒阿力要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我永远爱你》里,阿力妈妈给了大人很好的启示:对孩子的爱虽然是毫无保留的,但爱也是需要原则的。还有,爱也要大声告诉对方!

三.教儿童传递爱

《先左脚,再右脚》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图画书。男孩巴比学说话时只会叫爷爷“巴柏”,后来索性就“巴柏”、“巴柏”地一直叫下来。可是,有一天,巴比的巴柏突然中风倒下,住进医院。看到巴柏躺在病床上,不能说话,不能动弹,只是呆滞的目光看着巴比,小男孩吓坏了,直往门外跑。可是对巴柏的牵挂又让小男孩贴着墙壁偷偷折回,他悄悄望向巴柏,虽然妈妈告诉他爷爷再也认不出他,可是巴比分明看到巴柏看到他时眼角流下的泪水!小男孩慢慢接近爷爷,虽然周围的人都不看好爷爷的病情,可他知道巴柏一天天在变好。当巴柏的目光能随着他的身影移动时,小男孩拿出爷爷跟他玩了无数次的积木,在爷爷的病床边按他们曾经的玩法玩起来:“巴柏陪着巴比搭积木,每当积木搭到字母B这块时,爷爷巴柏就故意打喷嚏,然后巴比就会被爷爷逗得哈哈大笑。”④6岁的小巴比没有想到,当他拿出字母B积木时,躺在床上的爷爷竟然真地想要打喷嚏!爷爷的记忆慢慢被唤回的同时,病情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好转:爷爷可以坐起来了、爸爸把爷爷抱到院子里的轮椅上、爷爷能扶墙站立、爷爷在小巴比的搀扶下,迈开了脚:“先左脚,再右脚,巴柏”,巴比就像爷爷当年教他走路时一样教着巴柏。一代又一代,爱就是以这种循环的方式传递着。

《爷爷一定有办法》来自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约瑟的爷爷无所不能,他能够把约瑟刚出生时他送的毛毯像变戏法一样先后变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纽扣。给男孩约瑟带来极大的满足感与信任感。每当衣物旧了,故事就开启韵律般的叙述节奏:

不过,约瑟渐渐长大了,奇妙的毛毯(外套、背心、领带……)也变得老旧了。

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

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⑤

每个小孩子在童年都曾拥有一件自己很喜爱的东西,无意间的丢失,会令孩子怅然若失;每个小孩子的童年都会有一位祖辈的陪伴,与祖辈的相处那般温暖、难忘。故事里毛毯(外套、背心、领带、纽扣)是连接点,连接着爷爷与约瑟的喜爱;爷爷的陪伴是温暖,纽扣的失去是约瑟的长大。当小男孩拿起手中的笔,把属于自己和爷爷的秘密写成故事,谁能说不是爱的故事在传递?

四.教儿童独立、坚强

勇气是什么?《勇气》这样告诉我们:

“勇气,是你第一次骑车不用安全轮”

……

“勇气,是你知道个大秘密却对谁也不说”⑥

一本主题内容看起来像说教的图画书,以无逻辑的叙述,列举了孩子们日常所见之种种,在大人们看来有的跟勇气有关,有的好像很平常。可是作者说“这就是勇气”,他笔下的勇气其实就是所有孩子都会面临的、一个接一个的“第一次”。当孩子们面对时或者从容自如,或者忐忑不安;或者胸有成竹,或者茫然无措;或者小菜一碟,或者压力山大……无论你遇到了什么,试一试拿出你的勇气去迎接。无边无际的状况,就有无边无际的勇气应对。也许这就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

《爸爸的围巾》是一本可以多角度解读的图画书。小男孩阿蒙胆小、懦弱。他怕大黑狗,怕霸道同学良治,甚至不敢一个人去超市……可是,情况从星期一开始变得有些不同了。星期一,不怕大黑狗;星期二,跟同学在操场游戏跑得快到叫老师吃惊;星期三,正面对抗一年级以来一直对他霸道的同学良治;……星期六,妈妈生病,自己一人独自去超市买东西。改变来自哪里?一切皆因脖子上围着的那条绿围巾——爸爸的围巾。当爸爸的围巾化作春满大地,阿蒙也仿佛一下子长大。“所以,爸爸,你不要担心,在天上看着我和妈妈吧!”故事至此,我们不再怜惜阿蒙过早地失去父亲,而是为男孩阿蒙的长大感到欣慰。

五.教儿童面对离别

离去的爷爷变成了幽灵,是一件叫男孩艾斯本想想就很嗨的事情。每個晚上,爷爷都会在爸爸妈妈睡着后跟艾斯本一起“寻找”一件事——一件爷爷因为想不起来而变成幽灵回来寻找的事。寻找的过程其实是重回爷爷生命历程的过程,也是重回祖孙俩快乐时光的过程。《爷爷变成了幽灵》讲令人忧伤的离别,却更多给人美好的希望:亲人其实不曾真正离去,因为他们彼此仍有爱和思念。

《熊和山猫》既写离别,又写成长。人的一生中,谁没有失去过?失去珍爱的物,失去挚爱的人。如果那样的时刻来临,我们该如何走出悲伤?故事里熊不能接受最好的朋友小鸟的失去。虽然伙伴们善意地劝他遗忘,可他依旧无法走出悲伤,甚至自我封闭。“唯有山猫引导熊,和他一起凝视悲伤。当与小鸟在一起的美好回忆逐个出现,熊终于明白,自己和小鸟的联结,不必再靠躯体的邻近,种种记忆即可成为跨越离别的永恒之桥。”⑦也许,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在面对离别时更应珍惜时光,关爱他人。故事以一种简单甚至温暖的方式讲述死亡,但却是直面生命的自然规律,告诉我们在亲友离去时我们所需要做的一切:仪式、回忆、纪念、感恩……

孩子成长的过程大人也在成长,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育己的过程。图文并茂的图画书中有太多的美好有待我们发掘。

注 释

①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21世纪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②【爱尔兰】麦克·山姆布雷尼:《猜猜我有多爱你》,明天出版社,梅子涵译,2013年,第28页。

③【美】玛格丽特·怀兹·布朗:《逃家小兔》,明天出版社,黄廼毓译,2013年,第1页。

④[美]狄波拉:《先左脚,再右脚》,河北教育出版社,柯倩华译,2011年第10页。

⑤【加】吉尔曼:《爷爷一定有办法》,明天出版社,宋佩译,2013年。

⑥【美国】伯纳德·韦伯:《勇气》,南海出版公司,阿甲译,2007年。

⑦张祯希:《当孩子问起“死亡”,我们怎样回答——儿童生命教育绘本何以走红》,《文汇报》,2014年4月19日

(作者介绍:戚翠荣,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儿童文学教学与理论)

猜你喜欢

图画书成长
神奇的图画书
我的图画书导读与翻译之路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大人也要读图画书
窥见图画书的门道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