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宋代诗词看文化

2017-08-10林葱葱

卷宗 2017年21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

林葱葱

摘 要:一个朝代的文化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宋朝,作家通过诗词来反映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状貌。宋代诗词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学与社会的文化密不可分,文学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或者风土人情,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也会影响文人诗词的创作。本文从宋代诗词为出发点,简要阐述从宋代诗词中反映出来的宋代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头饰文化、饮食文化和茶文化。

关键词:宋代诗词;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头饰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

文化是什么?广义的文化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除了天然的物质以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包含在文化之中。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财富”的部分,“精神财富”就是与“物质财富”相对应的部分,包括经济、政治、哲学、教育、历史、地理、文学、艺术、语言、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都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的文化內涵,有许多作家通过不同的视角,将社会的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在作品之中反映出自己对于社会文化的认识,或者借用社会文化中的某些物品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如诗词意象。在西方国家,英语中月份的名称也反映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因为每一个月份命名的背后都有故事:有神话传说,如“May”,它体现的就是玛雅女神背后的神话传说;有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祝愿,如“March”,它是希望人们的生活能够像玛瑞斯在战场上那样,战胜一切困难,一帆风顺;还有对未来寄予希望的,比如英语中的一月是January,在努马历法中,第一个月被称作Janus,它的意思是雅努斯,雅努斯是罗马人的守护神,他象征着开始,他是起源神,执掌着开始和入门,一年中的第一个月以他命名,说明人们希望第一个月是一年中的好的开端,对未来寄予希望。

文化存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哪一种人类活动或者语言形式,都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文化是在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完整而又独立的体系,中国文化是一个有内涵,有智慧的文化体系。作为中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世界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正以它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中,并对许多周边国家以及西方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古至今,中国文化都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的文学发展了几千年,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宋代文学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词在文学发展史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唯一堪与唐诗媲美的是宋词。在两宋时期,中国的文学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北宋时期高度繁荣的文化对诗词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家通过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了许多反映社会文化的作品,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同时,我们从宋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读出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并且可以从作家所描写的诗词中去探索更多的文化以及作家在这种文化背后所要表达出来的意义与情感。在繁荣的北宋社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宋代城市的繁荣促进了词的兴盛,作家们想要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写入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寄托自己的情感。宋代词的兴盛是与宋代都市的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文学的发展,经济的发达为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文学的发展又反映出了经济的繁荣。公元960年,北宋帝国建立,从此结束了中国在唐末以来长达百年的战乱分裂的格局,北宋统治者除了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重视文化的建设,这使大量文人墨客进行文学创造,在北宋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也能够根据宋词探索出宋代社会的各方面的政治经济文化,人们有许多精神生活的文化,其中包括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头饰文化、饮食文化和茶文化等。

1 建筑文化

宋代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低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首词描写了北宋都城繁华的景象,从其词中反映出多种类型的宋代社会文化。柳永在这首词中描绘的是三吴都会杭州繁华的景象。其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一句的意思是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高高低低参差不齐的阁楼,超过了十万户人家。这句话写出了繁华都市各户人家的生活居住环境的状貌,其中写到的“画桥”表现的是宋代繁荣的建筑文化。彩绘的桥梁,它是宋代在建筑业上繁荣发展的体现。宋代在经济、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的进步,这使得宋代建筑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宋朝的建筑物类型多种多样,石桥是杰出的建筑物之一,宋朝不像唐代的风格那样浑厚,而是纤巧秀丽,注重装饰,注重将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这与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桥梁的设计与建造重在突出让桥梁本身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出自然的美。在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衬托主体建筑,并且在建筑上大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在建筑物上大量使用油漆,使颜色十分突出,宋人多在桥梁上画山水画,在桥梁上使用彩绘是人工的智慧和自然美的巧妙融合,也反映出了宋代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另外词中写到挡风的帘子和翠绿的帐幕,这都是属于建筑的一部分。帘在建筑物中的作用是“隔”,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古人善于在诗词中描写帘子以寄托情感,将自己的忧愁情感寄托在帘子之上。宋代李清照在词《如梦令》中也有写过帘子:“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中有一个意象2是“卷帘人”,“卷帘人”或指李清照本人,也或指她的丫鬟,房屋中有帘子说明在宋朝时期人们的生活非常精致,在房屋的装修上讲究自然和谐的美。帘子在诗词中被用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是因为帘子起到了一种挡住外面景物的作用,处在屋内的人有忧愁,但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忧愁公之于众,所以用帘子将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从而在诗词中用帘子寄托情感。古代的帘同时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件艺术品,帘子轻盈且美丽,有些帘子上有精美的刺绣,如果没有风,则一直处于静止状态,远远看上去如同画一般,唐宋时期的帘子都比较富有诗意,古人喜爱帘子,所以古人对于帘子的美称有很多,如珠帘、绣帘、画帘等,帘子不仅是建筑物中美的体现,也更是宋人精致生活的一种体现。

2 服饰文化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说的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一家比一家更加美丽奢华。这句话将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有反映了出来,其中“罗绮”指的是妇女服饰,“竞豪奢”写市场上的服饰等商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同时表现出杭州城的富庶,这些都体现出宋朝人们的服饰多种多样。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宋代的服饰文化。服饰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从宋朝人们的服饰中可以看出这个朝代人们的审美,宋代服饰也有着它独特的地方,宋代女子的服饰于唐代有所变化,在唐朝,人们喜欢明亮鲜丽的颜色,所以在服装上颜色非常突出,而宋朝服饰的特点是简洁质朴,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淡。其中窄袖衣是宋代流行的女装,衣长至膝、窄袖、交领或圆领、对襟,窄袖衣的特点是非常瘦窄贴身。另有翻领式窄袖衣,窄袖衣与长裙相配穿着,肩有帛制披肩,腰系绶带,彩带结成连环从而下垂。这种服装的样式新颖而且节省布料,所以不管是平常女子还是贵族女子都喜欢穿着,这也表明了宋代人在衣着上注重经济适用,而且善于表现女性身材的曲线美。在宋词中也有多处描写窄衣的词句,如宋代欧阳修在《蝶恋花》中写到:“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詞中描写采莲少女采莲时穿着窄衣,窄袖轻罗,体现了采莲少女绰约的丰姿与婀娜的身影,将采莲少女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关于服饰描写的诗词还有很多,又如宋代苏辙在《蚕麦》一诗中写道:“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襦裙也是宋代服饰的一部分,襦裙是由短上衣加长裙组合起来的,从汉朝到明朝末年人们都穿襦裙,宋代服装不像唐朝服装那样艳丽,讲究的是一种简洁朴素之美。宋朝的襦裙上衣为大襟,下裙为“千褶”或者“百叠”,在腰间通常系有一根绸带,在绸带上,宋代女子常常会加上装饰物,她们身上的装饰物并不复杂,除了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既有实用性又有美观性。同时玉象征着高雅圣洁,能够衬托出整个人的气质与品位,这种装饰在史书上被称作“玉环绶”,所以说,宋人无论是在服饰的审美还是在服饰的实用性上都有着他们独自的眼光与特点。

服饰文化也是宋代文化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风俗变迁,它描绘出宋代社会的文化状态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宋代的服饰文化与宋代的精神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宋代兴起了理学,理学是在儒学经学的基础之上,再吸收佛、道的思想,从而形成的与儒学不一样的理学。理学强调了封建的伦理纲常,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就是强调自然的美而不注重经过人工装饰的美。这一点在宋代服饰上的体现就是简洁朴素,而不是像唐朝那样喜爱明亮鲜艳的颜色,宋朝的服饰制度推崇在服饰的颜色上注重本色,就是所谓的“去天理,存人欲”,他们认为服饰简洁即可,并且服装的材料也强调朴素,不奢华。所以总的来说宋代的人们在服饰上只注重简洁,风格素雅,不强调新颖,也避免与众不同。宋代的理学思想融入到了宋代的日常生活之中,影响到宋代人的审美,是文化与思想的融合。

3 头饰文化

头饰文化是指头发上的装饰文化,包括发髻的样式以及插在发髻上的装饰物如发簪等。除了宋代女子的服饰多种多样,宋代妇女的头饰也是丰富多彩。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美人的头上都带着亮丽的饰物,有的插满娥儿,有的戴着雪柳,有的飘着金黄的丝缕,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前经过,在许多人里我千百次地寻找她,可都没有找到,突然回首,那个人却孤零零地站在灯火的稀稀落落之处。其中的“娥儿雪柳黄金缕”都是指妇女美丽的头饰,是用丝绸或乌金纸为花或草虫之形,然后用色彩画上须子、翅纹而成,将这些装饰物装饰在发髻上能够体现出妇女独特的美。妇女们的发髻样式多种多样,并且为使发髻更加美丽,她们会在发髻的上下左右插上簪钗,簪钗用金银珠翠制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常见的簪钗有鸟形、花形、凤形、蝶形,或者是佩戴各种各样的头饰,用罗、绢、金、玉、玳瑁制成桃、杏、荷、菊等花卉簪在发髻上,这些都体现了宋代女子对美的追求。李清照在《永遇乐》中写道:“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句词是说帽子镶嵌着翡翠珠宝,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铺翠冠儿”指的是装饰着翡翠羽毛和宝珠的帽子,“捻金”指的是以金线捻丝,“雪柳”是用绢或纸扎成柳枝或花形的装饰物。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出,宋代人喜欢追求美,无论是从服饰还是从头饰,都体现了宋代人的精致生活。宋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多种多样,在北宋年间,冠梳是妇女发髻上最有特点的一种装饰,冠是用漆纱、金银和珠玉等制成的,冠上插的梳子很长而且有多种,他们的头上除了佩戴真花之外还常常佩戴花冠,这种装饰一开始是在宫中出现,后来普及到了民间并成为妇女的一种礼冠。宋代上层妇女重视花冠的佩戴,这受到当时社会上爱花养花的风气的影响,无论是宋代妇女发髻的簪钗装饰还是花冠的佩戴,体现的都是宋代女子对于美的追求,也体现出宋代人对于精致生活的追求,而这种头饰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宋代社会精神文化的繁荣。

4 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发展繁荣,各种食物和食具也丰富多彩,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讲究滋、养、补。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与《周易》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以及文化艺术成就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文化,更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影响着周边国家以及世界。

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到宋朝也呈现出缤纷多彩的画面,在宋朝时期,各方面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人们开始了对生活上美的追求,在饮食上也形成其独有的文化特征。在宋代,饼作为人们的主食,成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面粉做成的食品都可叫做饼。苏轼在《寒具》一诗中写道:“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生。”这句诗写的就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做馓子时的情景。馓子也叫寒具,是因为在寒食节的那天禁火,人们都不烧火做饭,于是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做好馓子以供后来几天的食用。馓子又叫环饼,是一种油炸食品,用油水面搓条炸制而成,香脆可口,诗中写出了馓子的色彩鲜艳以及口感酥脆的特点,馓子作为一种油炸面食,从宋代一直延续到今,所以说在宋代人们已经开始讲究食物的精美。宋人的面食点心花样繁多,在面食中还有带馅的包子和馒头之类的食物,如岳珂在《馒头》诗中说道“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指的就是带馅的包子,包子与馓子一样从宋代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宋代诗词中关于饮食的描写反映出宋代饮食的多样化。另外在宋代的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成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这种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十二月八日古代称为“腊日”,也叫“腊八节”,在腊八节吃腊八粥是一种习俗,陆游的这首诗就是写在腊八节这一天吃腊八粥,用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通过宋代文人的笔墨反映出许多宋代的饮食文化,宋代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反映也是宋人生活富有的体现。宋代是我国古代饮食文化史上的高潮期,许多饮食文化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体现了它在饮食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5 茶文化

茶文化自古以来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世界的饮茶发源于中国,茶最当初只是被当作一种药材,后来在古人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了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品,所以在后来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在唐宋时期,饮茶的风气相当普遍,并且流传广泛,传到了西北和西藏地区。在宋代,茶叶已经成为了宋朝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的地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米和盐,这一点在宋代的许多诗中有所体现,比如王安石在《议茶疏》中写道:“茶为之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可见茶在宋代人的生活中与米盐一样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茶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古代人们饮茶与现代人饮茶有很大不同,在宋朝通行煮茶,煮茶就是先将茶叶碾成碎末然后制成茶饼,饮用时将茶饼捣碎再加入葱、姜、橘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还有的饮茶方法就是将茶碾成细碎的粉末,然后用水将茶调成粘稠状,茶叶和茶水一同服下。到了现代饮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茶是直接用开水冲泡经过炒制的茶叶,只喝茶水而不吃茶叶。所谓茶文化除了茶的饮用之外还有古人的斗茶,斗茶指的就是品评茶的优劣以及好坏,在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刚出的时候,人们会选择一个较好的场所,这些场所大多是在比较有名气的茶店或者是有钱人家的后院,一般环境较为清静优雅,这给斗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斗茶时,主要有两条规则,用来评判斗茶的胜负,第一要看茶水是否“活”,因为水质的好坏对茶味的影响极大,并且茶水的颜色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茶的质量,一般茶汤纯白则说明茶的制作恰到好处。第二要看茶叶是否“新”,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新鲜的茶叶能够调制出较好的茶汤,斗茶的胜负就同时取决于茶叶的质量和茶水的质量。关于斗茶,宋代作家也有作品将其反映出来,如宋代诗人范仲淹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就体现了茶文化的斗茶:“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茶的气味能够让人醍醐灌顶,茶的芳香也如薄荷兰花一样令人心旷神怡,其中描写的就是关于古代文人斗茶的事件,斗茶是文人雅士在闲适之时的一种高雅的品茶方式。

6 结语

无论是社会文化中的茶文化、饮食文化、头饰文化、服饰文化还是建筑文化,都是宋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共同组成了整个朝代的精神生活文化。在宋代,文学家们根据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写出了大量的诗词,在诗词中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寄托自己的情感,宋代的词是宋代社会尤其是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因为词是社会文化的折射,在宋代的诗词中我们能够找到社会文化中的部分,从而进一步探讨文化,了解文化。在北宋社会,由于都市的繁华,词被广泛流传于民间,用以反映丰富的市民生活和多彩的风俗文化。又加之市民生活多样化,在许多娱乐场所,往往需要大量的歌词,并且有许多文人直接为歌女写词,让词以歌曲的形式流传下来,所以在今天我们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脍炙人口的诗词。宋代社会对词有着广泛的需求,宋代社会需要用詞来反映宋代的文化,词的流传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正因为宋代社会对于词的需求,促使了文人们的创作激情,所以也就涌现出大量的诗词。总的来说,词反映了社会的文化,社会的文化也促进着词的创作,宋代诗词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袁行霈(2005)《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诸葛忆兵(2009)《李清照诗词选》,北京:中华书局。

[3]程裕祯 (1997)《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古诗文网:www.gushiwen.org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习语中的中英两国饮食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