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媒介文学形态变化的多样性评价研究

2017-08-10郝晓慧

卷宗 2017年21期
关键词:多样性评价

郝晓慧

摘 要:文学的影视化叙事文本,是相对以书刊为传播媒介的文字符号文本而言的,由于它融入了影视叙事语言、结构和表现方式的某些特征,因而也体现了传统媒介文学形态的某些变化。这里所说的传统媒介文学形态,是指以书刊为传播媒介的文学形态。由文学的文字表达符号所决定,书刊必然是文学基本的、主导性的传播媒介。目前主要的传统媒介文学形态的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影视剧创作的小说,一种是由影视剧改编的小说。

关键词:传统媒介;文学形态变化;多样性;评价

为影视剧创作的小说,从初始意图到创作方式再到终极文本,都受影视媒介因素的影响,同传统的独立创作后被影视剧改变的小说有很大不同,因而应属于新的叙事文本形态。这方面的分析前面已涉及较多,这里不再赘述。

由影视剧改编的小说,它的母体是影视剧作品,创作者的取材、构思、结构和形象塑造等活动,同传统的小说创作大相径庭,大部分作品,都是在电影和电视剧放映和播出后顺势出版的(20世纪90年代初由电视剧((渴望》改编而来的小说《刘慧芳》,活秀》、离婚》、《英雄》、应当算是最早的雏形。《十面埋伏》、《手机》、后来出现的《大宅门》、《走向共和》、《红树林》、《空房子》、《中国式《血色浪漫》、《潜伏》等,是代表性作品)。这类作品是影视剧的小或者说是影视剧的小说版。作为新的叙事文本形态研究者们将其称作“影视小说”,“电视小说”,“电影小说”或者“影视同期书”。本人认为称作“影视同期小说”更为恰当。理由之一:在此之前,“电视小说”、“电影小说”等概念在电视艺术理论和电影藝术理论中已经有了另外的专指。理由之二:这类作品最大限度地缩短出版时间与影视剧热播热映时间的差距,以求得“同期”的效果。理由之三:从写作的主观意图上看,这类作品毕竟是以小说的文体展现其形态的(至于这类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严格意义上文学作品,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情况),一概称之为“书”,有失笼统。

关于影视同期小说的写作,人们似乎有理由期待,它应该是与文学影视化叙事相反的影视文学化叙事,应该是将影视叙事艺术置换为文学叙事艺术的改造性创作。实际上,影视同期小说的写作者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中国式离婚》的作者王海鸽主张,将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改编成影视同期小说,应当是:“戏剧的思想、人物、故事不推翻,但文本全面进行格式转换。把小说不需要的戏剧因素大量地删除、小说所需要的心理轨迹尽量丰满。;按照这种说法,影视同期小说的写作,是对影视剧本表现形式的全面改换,它应当是一种叙事方式的变化,力求体现小说的叙事审美特征,达到小说艺术的审美效果。据说雷达看过《中国式离婚》的影视同期小说后,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我对影视和文学的互换我始终心存疑虑……但是,《中国式离婚》我看了之后,改变了原来认为不可能先有电视剧后有长篇小说到观点。在现代艺术发展中,小说家能兼容一些其他艺术的成分才能使自己的小说写得更好。”不过这番评价针对的还不是影视同期小说中小说叙事的重建,而是小说创作对影视艺术成分的融合。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影视同期小说对影视剧的超越,还不完全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创作的回归,有些是不同于传统创作方式的小说生产运作。很能说明问题,改编成影视剧,那就是传统媒介文学形态变化的两种形式套在一起,有一个现象先是小说被然后又是影视剧被改编成影视同期小说,形成一条不同文本的互文运作链。电视剧《金粉世家》就是由张恨水的小说《金粉世家》改编来的,热播后该剧本又被改编成同名影视同期小说。柯云路将自己的长篇小说《龙年档案》,按原名改编成电视剧,不久,又将这部电视剧按原名改编成影视同期小说,三个文本的产出时间不超过两年,可见“同期”效率。《生活秀》也经历了小说一一电视剧一一影视同期小说的过程,有所不同的是,三种文本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小说《生活秀》的原创者是池莉,电视剧《生活秀》是张欣受邀改编,影视同期小说《生活秀》的作者便署名张欣。

正是这些非文学因素和意图的介入,影响了影视剧同期小说的文学品质和小说审美性,导致文学性方面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影视同期书”这样的称呼,似乎也表明人们只愿意在“图书”这个层面上认定影视同期小说的存在。也有研究者对影视同期小说的评价,表现出明确的否定态度:“这些‘影视同期书看似繁荣了文学市场,是更多的人注意到影视背后文叙事的存在,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影视同期书却恶化了文学的生长环境,是文学叙事在影视的压迫下,变得更加模糊不清。……这类书籍在制作流程中已经无暇关注文本的艺术审美价值,无论是语言还是故事,都仿佛是换了疾病的贫血病人,显得苍白无力。这种选择背后实际上是作家已经淡漠了文学写作本身意义和价值所在的表征。”}sy60可以看出,这种批评与出自作家创作感受的肯定性评价不同,它不是对某一具体影视同期小说的品评,而是从整体的文学环境、文学叙事、文学审美和作家创作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影视同期小说现象做相对宏观的分析。在这种分析所指向的,不是具体的文本表现方式,而是整体的文学叙事和审美理念,因而这种批评,也带有一定的整体否定倾向。

对传统媒介文学形态变化的多样评价,反映了当代文学观念的多元背景,其中媒介文化是重要的背景。传统媒介文学形态的变化,是在传统文学媒介与现代影视媒介形成特殊联系中发生的,文学变化现象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它既体现出文学生存选择的某种自主性,也体现出文学在选择中生存的某种非自主性。当文学创作在相对具体的异质媒介中思考和变化它的某些存在形式时,文学的自主性还是主导的,文学的基本观念和文学叙事的基本原则,对文学形态的变化保持着相对有效的制约。为影视剧创作的小说和由影视剧改编的小说始终坚持其“小说”性,也说明传统媒介文学形态的变化,主要还是文学在媒介传播环境中对其存在方式所作的某种调适。当文学的整体活动在媒介文化的运行系统中显现为一种生存状态时,文学的一系列变化就很难完全保持文学自主的主导性,它往往不取决于文学的自身精神,而是取决于文学活动在媒介文化系统中的结构位置,它往往不取决于文学自身控制的能动性,而是取决于文学在媒介文化系统中产生影响的范围和深度。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自主性的实现程度,和它在媒介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关系相对应。在传统媒介文学形态变化的不同评价中,包含着对这种地位关系认定和理解的差异,因而,肯定和否定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的态度,而且也是关于媒介文化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张利群.文学媒介生产论的理论构建[J].当代文坛,2016,(01):16-20.

[2]杨春忠.论跨媒介文学理论[J].中国文学批评,2015,(02):83-95+127.

[3]郝学华.论新媒介文学的界定及其内涵[J].百家评论,2015,(03):9-15.

[4]郑崇选.新媒介文学的发展态势及其文化形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1,(06):139-143+156.

[5]肖锦龙.米勒视野中的传播媒介和文学[J].文艺理论研究,2007,(01):32-41.

猜你喜欢

多样性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利用网络教学多样性 开展有效教学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机制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