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呼兰河传》中的语文教育价值
2017-08-10张寻
张寻
内容摘要:《呼兰河传》是“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的巅峰之作。小说中蕴含的散文化的笔法,拙朴天成的语言和乐观与悲观相容的生命意识正契合语文新课程精神。本文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试图从写作案例教学、语言教学、生命意识教育、对比教学四个方面挖掘《呼兰河传》中的语文教育价值。
关键词:呼兰河传 教育价值 对比教学
萧红的《呼兰河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备很高的教育价值。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它的教育价值。
一.写作案例教学——空间化叙事、散文化笔法
《呼兰河传》作为一部长篇叙事小说,读起来却更像散文:没有时间轴,没有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作者成功地将小说散文化倾向运用于长篇小说中,以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因果关系的情节结构,以圆形的空间化叙事颠覆了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的线性叙事。这种独特的写法是对传统教科书倡导的“小说要素”论的创新,是勇于打破小说的壁垒,将散文、小说和诗水乳交融地交织在一起,形成独树一帜的文体创新。这种空间化的叙事和散文化的写法可以成为写作教学的范例。
从小说结构上看,是空间化的结构。全书共七章,小说的第一部分是对呼兰小城风情的描绘,作者开始对故乡开始俯瞰式的空间描述:从十字街到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再写到小胡同。紧接着描写了呼兰河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以及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二部分则是作者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回忆和祖父在后花园的快乐时光以及对“我家是荒凉的”印象的描述。第三部分作者则着眼于刻画小城中的人物:受到婆婆的虐待而惨死的小团圆媳妇、麻木不仁的有二伯、凄凉而坚强的冯歪嘴子。小说的三个部分并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和情节。各个部分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的联系:作者站在一个制高点俯视观察整个呼兰城,再将镜头伸长特写小城中的人和事,小说看似散漫却但是围绕“呼兰城”这一特定的空间并向着深远的广度和深度展开的。也就是说,小说的第一部分营造了氛围,摹画了小城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作者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并目睹了“我”家的荒凉,并接触到了后文所写的人物。
从叙事方式上看,小说采用的是空间化叙事。《呼兰河传》对小说的重大突破还体现在以空间化的叙事替代线性叙事。纵观全文,不难发现整篇小说不是依照时序而是依靠场景的转换来实现叙述的。小说的七个章节并没有时间的前后,只是依靠场景的切换对呼兰城做细致的描绘。比如小说的第二章主要写呼兰河的精神盛举,结尾写到“似乎也跟祭鬼似的,花样复杂,一时说不清楚。”便戛然而止,镜头立马转换到”我”的童年上。小说的第六章主要写有二伯的故事,故事似乎还没有讲完话锋就一转,由第六章的最后一句:“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我听了一会,没有听懂。”转到第七章的第一句:“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时间上的不连续性构成了一个个记忆的碎片,也就是这写碎片构成了小说的独特叙事方式。
从表达方式上看,注重抒情,具有散文般的强烈抒情色彩。小说不只是抒发唯一的情感,作者表达的是赞扬、讽刺、批判、同情、怀念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首先是对家乡的挚爱,作者笔下的呼兰城充满了迷人的地域特色:把“大地都冻裂了”的严冬,铺天盖地的冰雪,“得得”的马蹄声,甩动长鞭的脆响,高挑的红灯笼,美得醉人的火烧云还有热闹的庙会场景,字里行间里无不渗透着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作者在第二部分花大笔墨回忆童年生活,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是萧红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正如小说尾声所写:“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在经历了人生苦难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作者回忆快乐无邪的童年,回想慈祥善良的祖父,回忆起祖父教“我”读唐诗,为“我”烧鸭子吃,“我”偷偷地在祖父的草帽上缀满了玫瑰,祖父浑然不知地出现在众人面前,“我”在炕上“笑得打滚”,一生坎坷的萧红回忆起快乐的童年往事,怀念的同時也深藏着无尽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当作者写到呼兰河人民信奉鬼神,笔触平淡却隐藏着对愚昧的讽刺和批判。“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了所做的”道出了作者对迷信愚昧的呼兰百姓的讽刺与批判,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给呼兰河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淹死挤压、阻碍交通。虽然不过是填写泥土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为什么不解决呢?作者的解释是泥坑可以给人们带来“福利”,一来常常淹鸡淹鸭,可使居民得以消遣,二来泥坛可以成为人们吃瘟猪肉又不敢承认的借口,这种带有调侃和反讽意味的叙述,一针见血地剖析了人们自私、狭隘、自欺欺人的陋习。作者在塑造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人物时,都注重刻画他们的因循守旧和逆来顺受,表现普通老百姓平凡和穷苦,他们都是“我”的邻居,他们的生与死、欢乐与悲痛都被作者记录下来。特别是团圆媳妇,作者给予了无限的悲怆和同情:老胡家团圆媳妇是个十二岁的姑娘,她朴实、勤劳,却因为“吃得多”“走得快”而被婆婆认为“不像个团圆媳妇”,因此遭到了婆婆的虐待,吊起来毒打,用铁烙烙脚心,还让跳大神的、庸医和“云游真人”变着法的加害于她,终于小团圆媳妇在绝望中死去。凸显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痛斥的主题。
萧红曾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有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象巴尔扎克或契诃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我们可以从最后一句话,从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得到启示:写作教学要避免模式化的传统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不同的课外读物,了解不同作品中不同的写作技巧,通过对写作技巧的运用逐渐提高写作水平。
二.语言的积累材料—拙朴自然、情景交融的语言表达
新课程语文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语文课程应加强学生对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同时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语文素养的培养必然避不开语言的学习,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向学生提供文质兼美的学习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研读和学习,逐渐加强语言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呼兰河传》中拙朴天成、细腻清澈的语言风格,诗化抒情的语言表达正符文质兼美的要求,契合语文新课程精神。《呼兰河传》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观察写家乡的火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