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看中”和“看上”
2017-08-10欧阳慕荣
摘 要:“看中”和“看上”是一对近义词,有时候这两个词表义相同,可以互相替换,但它们又有特殊性,许多情况下是不能或者不太能相互自由替换的。这对近义词能否自由替换有一定规律,与这两个词语义的主观性强弱有关。“看中”语义的主观性强,句法表现为后接宾语结构复杂,与程度副词搭配的频率高;“看上”语义的主观性弱,后接宾语的结构简单,一般不与程度副词搭配。相同的句法结构表达隐性而复杂丰富的语义,从而影响语言的使用是汉语语法的普遍特点。
关键词:看中 看上 语义 句法 主观性
一、引言
“看中”和“看上”是一对近义词,这组词语义相近,差异不明显。《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看上”的意思是“看中”,显然采用了词语互训的方法进行释义,让人觉得二者是等义词。的确,有时候这两个词表义相同,可以互相替换。但是许多时候,二者不能或者不太能互相自由地替换,那么这对近义词能否替换使用有无规律?这是本文关心的问题。
查阅文献,尚未发现针对这对近义词的辨析文章,但有些研究与此相关。吕叔湘(2005)指出“看中”为动结式,动词“中”是前一动词“看”的结果,表示动作的完结,而“看上”为动趋式,趋向动词“上”是前一动词“看”方向性运动的结果。李思旭、于辉荣(2012),李燕(2012),任鹰、于康(2007)的研究涉及“看上”,但观点基本与吕叔湘先生相同。刘虹(2012)分析了动结式和动趋式的区别。我们认为构式义与词汇义之间存在差异。“看中”和“看上”已经完成了词汇化过程,标志是已被词典作为词条收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语义差异和句法结构差异两个方面,探寻“看中”和“看上”这对近义词能否自由替换使用的规律。本文考察的“中”是动词,义为“正对上,恰好合上”,名词“中”不在本文的考察范围内。
二、“看中”和“看上”的语义异同
(一)可以自由替换时的语义
1.二者都表“爱慕”义
“看中”和“看上”两个词都有“爱慕”义,有时候二者可以自由替换。如:
(1)如果一位男青年看中了一位女青年,便向她唱“求歌”或“请歌”。(《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2)我在亭拿看上一个姑娘,是非利士人的女儿,我要娶她。(《圣经故事》)
例(1)、(2)中“看中”和“看上”后的宾语分别为“一位女青年”和“一个姑娘”,表义相同。例(1)“看中”的意思是“喜歡或爱慕”,此时“看中”可以换成“看上”;例(2)“看上”的意思是“爱慕”,此时“看上”也可用“看中”替换而意思不变。
2.二者都表“欣赏”义
有时“看中”和“看上”并不表“爱慕”,而是表“欣赏”之义,此时也可以互换。如:
(3)他一眼看中了祥子:“大个子,你怎么样?”(老舍《骆驼祥子》)
(4)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给虎妞弄个招门纳婿的“小人”。(老舍《骆驼祥子》)
例(3)、(4)中的“看中”和“看上”都表“欣赏”,包括欣赏某人的才华、能力、天赋、相貌等等,当“看中”和“看上”表此义时,二者可以自由替换,而且不影响句意。
3.二者都表“喜欢”义
当“看中”和“看上”表示“喜欢”义时二者也可以互换。如:
(5)路过一个村子,一个孩子看上我胸前的纪念章,上山采了一天草药,拿药跟我换。(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6)一个顾客买上衣,挑了24件,还不满意,最后看中了当样品套在模特身上的那一件,营业员二话不说,马上扒了下来。(1993年《人民日报》)
例(5)、(6)中的“看上”和“看中”都表示“喜欢”义。例(5)中“孩子喜欢我的纪念章”,例(6)中“顾客喜欢模特身上的衣服”,这种情况下“看中”和“看上”可以替换。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看中”和“看上”后接宾语多为某种事物,或者是具体物件,如“纪念章”“衣服”,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市场”“财富”。
综上所述,当“看中”和“看上”都表“爱慕”“喜欢”“欣赏”义时,二者的确可以互相替换使用,此时这两个词义的共同特征可归纳为“通过观察,感觉合意”。这是二者的核心语义,可见“看中”和“看上”表核心语义时可以互换。
(二)不可替换时的语义
“看中”和“看上”虽有共同的核心语义,但二者在许多时候并不能自由替换。
1.“看上”表动作或目的达成义
(7)由于没有电,两年前买的电视只能当摆设。现在不但看上了电视,而且还能及时了解到中央和地方的有关政策和信息。(2003年《新华社》)
(8)为了让更多的人看上病,几位老医师一看就是一天,连水也顾不上喝一口。(1996年《人民日报》)
例(7)、(8)的“看上”不能用“看中”替换。此时,“看上”不表“通过观察,感觉合意”之义,而是动结式:“看”表示具体动作,“上”用在动词“看”后表示“动作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而“看中”的“中”表“中意”,因此不可替换。
当表“看”的动作有了结果和目的达成义时,“看上”可与数量短语搭配。如:
(9)先生改小说,不在我原稿上修补,而是将我的稿子反复看上几遍,以后翻扣在桌子一侧,另展新纸,重写一遍。(《作家文摘》)
(10)如果保密,我可坐上火车去北京偷偷地看上一眼就行了。(《作家文摘》)
例(9)、(10)中“看上”的“上”表动作完成义,说明“看”这一动作的完成,后接数量短语是对动作的补充说明,“看上几遍”“看上几眼”可以理解为“看了几遍”“看了一眼”,此时“看上”不可用“看中”替换。
2.“看中”表达“看重”之义
考察身边语文生活中的具体语料,我们发现在报刊和杂志上存在不少“看中”与“看重”混用,将二者不恰当地替换使用的情况。如:
(11)谁说丰台区在北京是“下风下水”,有头脑的现代人最看中的是社区的软环境,若干年后,经济腾飞的丰台区将会由衷地感谢这一规划、倡议和善举。(2000年《人民日报》)
(12)旧式的情感是人类的结晶,只有当它们真正失去时,我们才会感到它的珍重。老派的人所看中的那些旧式情感,今天已经不复存在。(叶兆言《旧式的情感》)
例(11)、(12)中的“看中”指的是“认为……重要、重视”,即“看重”之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看中”并无“重视”义。“看重”评估的是事物的重要性,而“看中”侧重表达的是“中意、合意”。因这两个词的语义都包含比较、选择的主观判断,加上读音相同,容易导致混用,但这种情况下“看中”不能替换成“看上”。
综上所述,当“看中”和“看上”表示“通过观察,感觉合意”时,二者可以替换使用。当“看上”表某个动作的实现或达成某个目的时,“看上”不能替换成“看中”;当“看中”与“看重”混用,表示“认为……重要”时,“看中”不能替换成“看上”。
由此可见,“看中”和“看上”在用法上存在交叉。在交叉点上,使用“看中”还是“看上”有一定的规律,而这个规律与词义的主观性特征密切相关。从表“动作实现”义到表示“通过观察,感觉合意”,再到“认为……重要”义,这一对近义词所表达的语义主观性呈现增强的趋势。表某个具体的活动,如“看上电视”“看上病”陈述的是客观事实,不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态度;“通过观察,感觉合意”是在观察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表达主观看法“感觉合意”。史锡尧(1993)[6]认为“看上”与“看中”语义相同,“看上”的“上”有别于一般表动作实现的“上”,如“关上门”“戴上手套”中的“上”,含有“爱慕”之义,表达了说话人对事件的看法,隐含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语言的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语言的主观性在句法组合中有相应的表现形式。下面从句法形式上考察“看中”与“看上”在语义主观性强弱程度上的差异。
三、“看中”与“看上”的语义主观性的句法表现
(一)宾语的结构复杂度
“看中”和“看上”都是及物动词,都可带宾语。考察语料发现,“看上”所带宾语多为单个的名词和代词,结构形式比较简单。如:
(13)燕青下山来打听军情,装成货郎,到了阮寶同家,阮的妹子看上了他,跟他调情,被他拒绝。(周立波《暴风骤雨》)
(14)以后,一个驻印度军的上校看上了他,把他升做一个中尉的军官,是的,他们把他升为一个军官。(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例(13)、(14)中“看上”的宾语是“他”,单音节人称代词。“看中”的宾语形式结构复杂,既可指具体事物,也可指抽象事物。如:
(15)蒋介石之所以如此重用宋子文,在当时可能一方面看中了他的才干,一方面也是对宋家的报答。(《宋氏家族全传》)
(16)另一个原因是,他是个孤儿,10岁时父母相继病故,他是在孤儿院长大的。我看中他与生俱来的独立自主能力。(刘晓明《模范丈夫从家庭叛逃》)
(17)人们也许会觉得王芳看中周同,是看中他那块总经理的招牌,但是熟悉王芳的人都知道,以王芳的条件,找比周同更有出息的总经理易如反掌。(叶兆言《不娶我你后悔一辈子》)
例(15)“看中”的宾语“他的才干”是定中结构,其中“才干”含有褒义色彩,显示了说话人的主观倾向,表达出对宋子文才干的认可。与例(13)和例(14)不同,例(15)已不是纯客观描述,句子主语转变为“言者主语”,说话人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态度。例(16)中“看中”的宾语“他与生俱来的独立自主能力”也是定中结构,中心词“能力”前带有两个修辞成分;例(17)中“看中”连用两次,第一次为简单的专名,第二次所带的宾语“他那块总经理的招牌”与第一个宾语形成了递进关系,宾语的结构形式趋于复杂,是为了把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显现出来。
Heine(1991)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按照难易程度由具体到抽象描绘为一个序列,即:人>物>过程>空间>时间>性质。这个认知难度由低到高的序列说明,人们的认知难度从具体的人、物开始,到事件发展过程、事件发展的时间到空间,最后到事物或者事件性质的评断和评价,认知域由具体到抽象,同时,话语表达也由客观对象指称到主观判断与评价。“看中”和“看上”都是动结式,都能表述动作施事的主观性认识,但“看中”所带的宾语多为描述性质特征的词和结构,而“看上”所带的宾语多指代具体的人或物。这个句法结构上的特点说明与“看上”相比,“看中”倾向于显现动作施事的“自我印记”,是主观性强的句法表现。动词后所带宾语的句法结构越复杂,说话人需要表述的语义越复杂,这是由语言象似性原则决定的。而复杂的语义表达是在客观指称的基础上,显现主观性判断和评价的结果。
(二)与程度副词搭配的频度
王力(1943)、周小兵(1995)、张桂宾(1997)等学者将程度副词划分为相对程度副词和绝对程度副词。周小兵(1995)认为,相对程度副词是指与客观事物相比较的副词,具有客观性语义特征,如“最、顶、更、更加、越发、愈发、比较”等;绝对程度副词是指与经验性的主观理解相比较的副词,体现了主观性语义特征,如“很、非常、十分、挺、有点、太、不太”等。可见,程度副词的使用是汉语表达主观性的一种句法手段,相对程度副词体现了一定的主观性,而绝对程度副词的主观性倾向更为明显。
“看上”一般不接受程度副词修饰,“看中”与程度副词搭配使用的情况很普遍,但也有一定的限制条件。考察语料我们发现,“看中”一般只与相对程度副词搭配。如:
(18)就像当今的国际网坛,名将们更看中的是巨奖高悬的四大公开赛,而不是代表国家水平的“戴维斯”杯。(2000年《人民日报》)
(19)传统经济的核心是产品,赢利的条件是规模,投资者最看中的是你的产品有没有竞争力。(2000年《人民日报》)
例(18)、(19)中,“看中”分别接受程度副词“更”和“最”的修饰,这两个都是典型的绝对程度副词,是在一个明确的范围内对事物进行比较后的判断和评价,体现了明确的主观性倾向。
“看中”有时也可以与绝对程度副词搭配,但此时“看中”所表达的语义与“看重”相同,表示“把……看得重要”和“重视”之义。如:
(20)当前企业重视品牌形象建设,非常看中向上、自信的精神面貌是吸引一部分职业女性走进修养课堂的重要因素。(2003年《新华社》)
可见,“看中”可以接受程度副词修饰,有时可与绝对程度副词搭配,这是“看中”词义的主观性强的句法层面的显现。考察语料,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看上”的否定形式“看不上”有时可以受相对程度副词修饰。如:
(21)在大田里干活,你都看见了,我最看不上的就是那种粗而糙的人。(李佩甫《羊的门》)
(25)他也看不上他们的逢节按令挑着样儿吃,赊着也得吃的讲究与作风,更看不上他们的提笼架鸟,飘飘欲仙地摇来晃去的神气与姿态。(老舍《正红旗下》)
我们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对“看得上”和“看不上”分别进行检索,得到“看得上”的有效语料89条,“看不上”的语料393条。可见,否定形式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肯定形式。石毓智(2001)指出,自然语言的普遍规律是肯定程度越低的成分用于否定结构的否定范围越大,否定范围越大的词其否定语气就越强。肯定程度低的结构用于否定表达的概率高,肯定程度高的结构多用于肯定表达。“看不上”的否定范围大,否定语气强,其主观性强于“看上”,带有说话人强烈的主观倾向。因此,“看不上”可受相对程度副词修饰,但不能与绝对程度副词搭配。
四、结语
“看中”和“看上”是一对近义词,无论从句法构成还是表义上都有相同之处。汉语是意合的语言,相同的句法结构下,隐性关系和语义表达复杂而丰富。“看中”与“看上”同中有异,不是绝对的同义词,也不是无语境使用条件的绝对同义词。这不是个例,是汉语语法中的普遍现象。
从语义层面看,这两个词都可以表达“通过观察,感觉合意”之义,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语义,可以说是二者的核心语义。根据词义使用频率高这一特点,很多词典在解释这两个词时采用互训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可以自由替换的。但是,不能以偏概全,许多时候二者是不能自由替换的。当“看上”表示动作结果和目标达成之义时,不能用“看中”替换;而“看中”表示“重视”之义,等同于“看重”时,也不能用“看上”替换。二者的差异从语义特征分析,主要源于“看中”的主观倾向性比“看上”强,也就是说,“看上”倾向于表达动作的客观结果,而“看中”倾向于表达对事物的主观判断和评价。
“看上”和“看中”的语义主观性强弱在句法层面有相应的表现,“看中”的主观性强,后接宾语的结构比较复杂,与程度副词搭配的频率高;“看上”的主观性弱,后接宾语结构形式简单,一般受程度副词修饰。
“看上”与“看中”的语义辖域有交叉,也有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主观性上。正是由于语义的倾向性,导致二者在后带宾语的结构复杂度以及与程度副词的共现频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为南昌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项目[项目编号:cx2016175]。)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李思旭,于辉荣.从共时语法化看“V上”与“V下”不对称的实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2):64-72.
[3]李燕.现代汉语趋向补语范畴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31-48.
[4]任鹰,于康.从“V上”和“V下”的对立与非对立看语义扩展中的原型效应[J].汉语学习,2007,(4):13-20.
[5]刘虹.汉语动结式和动趋式之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5):18-22.
[6]史锡尧.动词后“上”“下”的语义和语用[J].汉语学习,1993,(4):5-8.
[7]Lyons,J.Semantics(2 vol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8]Lyons,J.Deixis and Subjectivity:Loquor,Ergosum[A].In R.J.Jarvella&W.Klein(eds.)Speech,Place,and Action:Studies in Deixis and Related Topics[C].Chichester and New York:John Wi-ley,1982101-124.
[9]Finegan,E.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An Introduction[A].In Stein&Wright,1995:1-15.
[10]沈家煊.語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11]Heine,B.,U.Claudi&F.Hünnemeyer.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1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周小兵.论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J].中国语文,1995,(2):100-104.
[14]张桂宾.相对程度副词与绝对程度副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2-96.
[15]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79-84.
(欧阳慕荣 江西南昌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3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