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2017-08-10杨含秋
摘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好地服务广西和梧州市经济社会新发展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力度,在就业工作中强调诚信就业和安全就业,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着力做好国家和地方的各项就业项目、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及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使我校的就业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加快的现实背景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在近几年来显得尤为突出,成为了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进城寻求就业两大问题以外的一个新的关注焦点。因此,反思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水平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管理;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与服务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个性化就业辅导需加强
针对当代大学生差异化的就业需求,我校在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就业咨询方面能力、力度还不够,大多就业指导的内容还停留在对就业政策的介绍、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上,缺乏深层次的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
1.2 未能给创业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尽管学校的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创业学生的融资渠道还是比较单一,不少学生在创业初期还是面临着资金困难的问题,目前,学校尚未能很好地引入风险资金、天使基金的社会资本,扶持大学生创业。
1.3 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学校的就业创业宣传工作,主要集中在新闻类、政策类方面,没能很好地树立一批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特别是基层就业的典型,引导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主动就业创业。
从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是联系大学生和劳动力市场的中间环节。要解决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中尚存的问题,不断提高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水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 组织领导
学校党委行政历来高度重视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把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和考核内容,在经费预算、人员调配、工作安排等方面向就业创业工作倾斜。精心实施就业创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为副组长,学校有关部门领导和各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均召开全校性的就业创业工作大会、就业创业推进工作会等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就业创业工作。每年,学校均根据国家自治区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制定年度的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对各项就业工作目标和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均做出明确的规定,校长还代表学校和各相关部门签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
3 能力提升
学校把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并要求课时不少于38个学时。学校还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给学生开展创业培训,我校在2014年被认定为梧州市创业培训定点培训机构,由二级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负责开展SYB创业培训的组织和教学;三是全校开放实验室设置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寻找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的办法;四是全校创新学分中明文规定,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以获取创新性学分;五是将创新创业成果写入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
4 创业引领
学校以梧州学院众创空间为依托,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微软IT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创业学院、中科创新创业学院等创新创业学院,积极开展工程实践教育、创新创业知识教育、创业就业思想集聚、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商业项目对接、政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孵化、创业成果展示等探索和活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融合,建立了“实验课程+训练项目+学术讲座+竞赛项目+企业实践+平台实训”的一体化、多层次实践训练链条,着重从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实践三个层次进行创新创业一体化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采取“课堂+网络+讲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跨年级、跨领域学习。
5 精准服务
学校十分重视就业岗位的收集和推薦工作,针对毕业生就业的个性化需求,近年来,在提供就业信息的同时,强调就业信息的精准服务,一是以“政校企”合作为契机,与政府机关部门、企业建立就业创业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平台和岗位;二是建立校、院互补共推机制,通过整合全校各部门、教职员工、毕业校友、就业和实习基地客户等各种人脉,广泛收集需求信息;三是鼓励各二级学院开拓区内外的就业市场,鼓励各二级学院举办本学院的校园双选会,分层次、分类别地举办招聘活动,提高招聘的针对性。
6 就业帮扶
每年毕业离校前,均有部分毕业生尚未落实工作到位。学校对于这部分学生十分重视,在离校前进行待就业登记,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同时要求各二级学院安排专人做好毕业离校后的跟踪服务工作,随时和他们保持联系,持续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和就业岗位信息服务,真正做到求职有人管、服务不断线。学校还和当地人社部门对接,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反馈给人社部门,共同做好未就业学生的跟踪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试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J]. 沈鸿银.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06)
[2]加强指导和服务 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创新[J]. 袁贵仁.中国高等教育. 2003(Z1)
[3]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原因及对策[J]. 赖德胜.中国高等教育. 2001(Z2)
作者简介
杨含秋,梧州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