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广州,爱广州

2017-08-10熊晓燕蔡洁

卷宗 2017年21期
关键词:荔湾西关童谣

熊晓燕+蔡洁

摘 要:广州,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沉淀的城市。近年来,如何把广州打造成一个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城市,一直是我市城市建设的重点问题。我认为,广州的特色很多存在于西关和东山。我校位处西关,很多学生来自西关本地,也有不少来自其他区。但是我们都是广州人。爱市爱家,是我们都应该具有的感情。传承广州文化,也是我们这一代亟需完成的责任。

关键词:广州;文化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Twelfth Five Year Plan")《以网络探究学习形式承载广州文化传承主题课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编号1201543516)

隨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教学活动的方式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中,网络探究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所以,我们其实可以利用网络探究学习来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有所乐、有所思,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

结合以上种种,我们打算以网络探究学习形式构建广州文化探寻传承系列课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了解和传承广州文化的兴趣,并为日后形成相关的校本课程做准备。

1 前期准备

1.关于广州文化的理解

西关文化是在西关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反映该地域独有的风土人情、建筑物、历史遗产,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文化。包括有传统特色的商业和文化,有南方建筑特色的骑楼街、西关大屋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粤曲粤韵、西关童谣、西关美食、民间工艺等需要传承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关文化是荔湾文化、广州文化的缩影。荔湾指的不仅是西关,但西关又是荔湾的重要代表。而广州文化的代表是西关和东山,还有很多能代表广州的文化象征,例如西关恩宁路、西关泮塘,沙面、东山小洋楼、瀛洲小洲村、“岭南周庄”猎德村等。

1990年后,广州作为不设防城市,外地人明显越来越多,同时中央的推普工作在广东深化,本地广州话环境不断萎缩,很多例如西关童谣的口头文化遗产逐渐消失。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很多具有广州文化特色的建筑、行业、文化传统、习俗等逐渐远离,如粤剧、粤绣,哪怕最有特色的广州饮食文化的传承也面临巨大挑战

2. 关于网络探究Webquest

Webquest是指“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教师制作Webquest专题网站,精心编制,有计划地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习者实施和完成任务。学习者经过分析综合得到的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增长才干,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探究性学习的课题。

组成包括简介、任务、过程、资源、评估、 结论六大部分。

2 研究过程

我们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网络探究学习网站的开发构建以及广州文化传承主题课例的开发与研究。包括1.网络探究学习网站的开发构建、广州文化传承主题课例的开发与研究、网络探究学习型课例的开发与实施。这里我们重点讲广州文化传承主题课例的开发与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广州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方法。

我们的负责老师共同敲定了三个课程——《从西关童谣、民谣看广州文化》、《荔湾传统行业发展与广州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消逝中的广州印象》。选定这几个课例是因为我们打算形成一个“西关——荔湾——广州”文化探寻系列课例,以网络探究网站的方式呈现并供学生进行研究。整个系列的主题集中在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的探究。

其中,西关我想选取“童谣、民谣”一项来作代表,从童谣民谣中探寻工作文化;而粤曲粤韵、西关美食、民间工艺等就放到整个荔湾文化中来研究;最后从广州文化地标的消逝入手,三个形成系列的课例旨在探寻广州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方法,提高学生对西关、荔湾、广州文化的认识,重点体现对广州文化传承,进行爱市爱家的情感教育。

当然,学生年纪不大,经验不多,不一定能找出什么特别好的方式,只是希望他们在探寻的过程中,发现没发现过的广州文化的美,让学生“知广州”,从而激发学生“爱广州”的情感。

3 研究中的困难

在研究中,我们遇到的困难包括技术层面的困难、研究内容中的困难和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其中技术层面的困难将在另一篇文章详细讲述,这里不作赘言。这里重点讲述研究内容中的困难。

研究内容中的最大的困难讲白了就是一个深度的问题。因为对西关或者荔湾或者广州的研究不同年级都有在做,小到小学也有。要如何体现出高中不同于其他年级的特点,这是我们在研究内容中要突破的问题。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来参考了一些近似内容的小学、初中研究课题,然后发现,如果我们的学生研究只流于对广州文化的认识,知道了一些以往不知道的关于广州文化的内容——这的确也是一种传承——但是这和小学、初中有什么区别呢?又怎样突出高中生的思想和年龄特点呢?

我们讨论后,决定把“传承”定位在对广州文化的认识,对广州文化的理解,对广州文化传承方法的探讨。尤其希望通过对方法的探讨,让广州文化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爱广州的感情。

方法要怎样寻找呢?这个方面不要说对于学生,哪怕对于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难点。所以我们和学生是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我们觉得可以参看其他城市、其他国家的例子,或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传承的例子。但是单纯借鉴他城的例子也不实际,还必须结合广州以及传承的事物自身的特点才行。学生不断地上网查阅资料,咨询他人的意见,上街做问卷调查研究,尝试找出适合广州文化传承的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不参与结论的产生,只是在学生需要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援,例如知识层面和经费方面等。通过实践研究,学生大约摸索归纳出几个关于广州文化传承的方法:

1.旧城保护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保护。广州是历史名城,处处有历史,点点见文化。可以借鉴巴黎旧城改造的例子,一方面,设立保护区,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修缮进行补贴,并拆除违章搭建、疏解人口,为低收入者提供租房补贴,使旧城改造平稳有序。另一方面,摒弃单中心模式,积极打造若干个选址合理、交通便利、功能全面的新城,既纾解了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也为城市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北京虽然晚了60多年,但始终开始了这一模式,如梁思成当年的建议,于是有了现在的通州和雄安。广州的最高领导必须有高瞻远瞩的眼界,高屋建瓴的魄力,让广州成为一个有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石屎森林。

2.新瓶装旧酒

有些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例如童谣、民谣、粤剧,因为有点不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所以日渐式微。有些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粤绣、铜器甚至某些传统美食,因为过时或传人难觅,游走在失传的边缘。这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尝试新瓶装旧酒的方式,重新唤起人们的兴趣。例如,用R&B来包装童谣、民谣,像东山少爷就发了这类的唱片,大获好评;有些新派粤式点心就用新型可爱的外形来吸引食客,像麻将外形的椰子糕等;铜器打造开设网店销售,打破吉尼斯纪录,以“奢侈品”定义铜器并参加相关展览,和本土音乐人的跨界合作等……用“新瓶”让“旧酒”重新划发生机。

3.政府宣传到位,民间宣传辅助

政府担任很重要的引导角色,可以举办各色活动,从上而下地推广宣传,这对文化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政府成立粤剧艺术博物馆,筹办羊城国际粤剧节,举办粤剧嘉年华,举办广州非遗创意赛,市妇联、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举行了由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参加的大型优秀童谣传唱比赛等,都对传承广州文化起到重要宣传作用。

而我们也不能忽略民众的拳拳之心,普通人也能为自己所热爱的广州出一份力。例如在各大公园都可以听到公公婆婆在“操曲”(练习粤剧);一个名为“年粤日”的民间组织在广州西关租了一个小房子开设了一个小型的为期十天的“年粤日陪着你走”博物馆,用以宣传粤语歌……这些都是民众自发的对广州文化的传承所作出的努力。

研究過程中的困难最大的是体现在学生对于课题研究难度估计不足,在过程中屡屡遇到困难,并萌生退意。

在其中一个课题结束的调查中,3个小组都认为原来某些设计难以实现,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不得不修改。98%的同学谈到了课程实施遭受了挫折,但并没有同学放弃。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这门课程使他们经历了人生的许多第一次试验。

在学习活动中,从成立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人员分工、开题答辩、资料搜集、数据处理到结题报告、结题答辩、成果展示与交流等,都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拓展了视野,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协作,学会了搜集和处理信息,有了自己的见解,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在课程实施中,有些小组采访相关人士不知道提前约定;有些小组不明确采访时要请教什么问题,不知道要什么资料;有的小组还把好不容易得到的数据丢失了。所有的的小组都提出今后设计题目要考虑人力、物力、条件和题目的大小、自己的知识基础,是否掌握了科研的一般流程。

指导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全程监控学生的研究活动,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与评价。例如学生不懂怎样做调查报告时给予相关培训,建议学生采用网上问卷收集;对学生采访题目把关;对学生结题报告的完成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等。同学们在这种学习活动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逐渐学会学习,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然而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

例如案例《从西关童谣、民谣看广州文化》开始之初,我发现学生对西关童谣、民谣虽然有一定认识,但都是流于表面的感性认识,对广州文化更是不能用语言比较好地表达出来。而且有的同学听说要去做采访就感到很为难,问我可不可以只采访自己的同学。出于对他们能力培养的目的,我当然拒绝了。但从此就可以看到这个项目的难度已经超出了他们的预计。所以,我并没有对他们的成果抱很大的期望。

但是,在后来指导时我发现,他们很多问题都问到了点子上,而且,经过一段时间对项目的研究,他们显得兴致勃勃的,计划的可行性很强,分工很细致。看见他们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他们怎么再三才敲定了采访问题和调查题目,怎么辛苦地才说服了某个对象接受采访,怎样辛苦地上街做调查,怎样被拒绝到差点哭了,怎样鼓起勇气再接再厉……我几乎为这炫丽迸发的青春活力而眩目了。这让我也开始兴奋地期待他们的成果了。

收了成果报告,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尽管并不是所有的都做得很好,但已经优秀得大出我所料!首先是制作的精美,可见学生的PPT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其次是对西关童谣、民谣体现出的广州文化的了解比较仔细;再次是他们为文化传承提出的意见,有的虽然稚嫩,有的虽然可行性不强,但我看到了用心,看到了创意。有学生还特意为她的这次探究活动写了一首词:

忆秦娥 童谣之思

夕阳照,人说夕阳无限好。月儿高,涓涓岁月,西关小道。

踏入古巷吟童谣,一曲精华谁知晓?叹乐章,飞扬诗意,萦绕我心。

他们对广州文化的传承之心令我感动。都说90后、00后的孩子有点冷漠,但在我的学生身上我看到了热情,看到了广州文化传承的希望。只有引起了下一代的重视,才会找到文化的传承人,只有唤醒了热忱的心,才会找到传统文化的明天。

4 成果

1.网络探究环境的构建.

形成了一个“西关——荔湾——广州”的关于“文化与传承”的系列网站:

(1)《从西关童谣、民谣看广州文化》,网址http://www.cquestgarden.com/view.php?id=3633

(2)《荔湾传统行业发展与广州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网址http://www.cquestgarden.com/view.php?id=3589

(3)《消逝中的广州印象》,网址http://www.cquestgarden.com/view.php?id=1506

2.实现网络资源收集和利用

3. 开发关于“文化与传承”的“西关——荔湾——广州”的系列高中语文网络探究型校本课程

4形成了一个能同时关注过程和结果的、主客观兼备的、评价对象多样的高中语文网络探究型校本课程的评价策略:

5.形成包括学生成果集、教师论文、教学案例、课程系列在内的研究成果

根据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利用网络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广州文化传承主题课例的开发与研究是可行的,并能取得一定成效。该成果能作为校本课程开展,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完善。

今后可以以此为模式,系列开发更多综合实践学科的校本课程,并不断完善,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并辐射推广。

参考文献

1. WebQuest:一种新型的网络探究学习模式(李祥兆《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

2. 网络探究学习模式(WebQuest)的改进研究(张攀峰,樊旭 《电化教育研究》 2008)

3. 网络探究学习及典型模式分析(冯晓伟,张际平 《远程教育杂志》 2010)

4.《广州大典》(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策划并组织研究编纂)

猜你喜欢

荔湾西关童谣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童画荔湾
童谣里的童年
西关阔少与艇仔粥
快乐童谣
童绘荔湾
广州荔湾 擦亮基层社会治理品牌
西关海·江尚:定义广州大宅新标杆
素描西关
熵权密切值法完井方式优选模型的建立及在荔湾3-1深水气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