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图书馆嵌入式科研服务项目研究及启示
2017-08-10杨朝强
杨朝强
摘 要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Day in the Life”项目通过对科研人员的观察和访谈,发现科研人员科研工作过程中的痛点,并以此设计科研服务。其基于用户需求、注重用户实地调研、精准数据分析等理念值得国内图书館学习,其着眼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专业智能服务、打造学术社区、构建学术社交平台和参与泛在化科研环境营造的具体内容值得国内图书馆借鉴。
关键词 用户调研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用户需求 嵌入式科研服务
分类号 G252.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7.019
Abstract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the “Day in the Life” library project of Cornell University finds the pain points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ideas such a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user needs,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data analysis are worth learning by the domestic libraries, and the attempts such as focusing on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providing professional services, creating academic community and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ubiquitous research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re worthy of reference to the domestic libraries.
Keywords User study.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User needs. Embedded research service.
在从资源和投资密集型增长模式向科技创新高附加值增长模式的转型过程中,中国正积极寻求通过增强科研实力来推动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2015年11月,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指出,中国必须面向未来,满足研究者需求,打造更能激发科研成果产出的科研环境,推动科研发挥更大的学术、经济和社会影响力[1]。科研信息环境的变化给包括图书馆在内的知识服务组织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图书馆基于科研工作者的需求嵌入用户科研的全过程,越来越多地通过科研数据管理、大数据分析、文本挖掘和知识发现等形式主动嵌入教学、科研过程,提供高附加值、学科化的科技信息服务,发挥推动院校智库建设的基石作用。作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典范,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在嵌入式科研服务的发展浪潮中趁势而上,贯彻落实让研究者共享科学数据的发展方针,注重数字化、网络化和计算化方式下的科研服务嵌入,强调建设以研究者为中心、充满活力的研究环境。早在2011年,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在探索机构库升级变革的DataStaR项目中便指出,“图书馆必须从以藏为主转变为一个活跃的科研代理人,为科研数据交流、知识共享提供机会和桥梁”[2]。最近,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发布了“A Day in the life of a Researcher”(“研究者的一天”)项目研究成果,展现了该馆探索嵌入式科研服务的新思路,对该项目的研究有助于国内图书馆开展全过程的嵌入式科研服务。
1 “研究者的一天”项目介绍
为更好地给科研人员提供专业服务,图书馆必须从科研者的角度,清晰理解他们在科研计划、实施、传播、评估各环节的具体需求,在此背景下,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启动了“A Day in the life of a Researcher”项目,旨在通过对研究者日常生活具体行为的观察和研究,真正了解其需求。
1.1 项目流程
(1) 样本选择。项目组选择了21名在校师生作为研究样本,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选择过程中考虑了三方面要素,一是样本必须是科研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二是样本的专业领域必须广泛(涵盖信息科学、人类学、生物学等9个专业)、三是样本的科研水平必须有层差(21名研究样本中包括3名高级教师、6名初级教师、9名研究生和3名本科生)。
(2) 采集数据。项目组主要采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两种方法嵌入用户科研过程。一是实地观察,项目组向21名样本观察者发放地图和表格,由其自行同步记录在某个科研工作日的具体行为活动,形成科研活动记录日志;二是深度访谈,在记录日的次日,项目团队成员就记录事项组织深度访谈,挖掘补充、延伸内容,并记录整个访谈过程。
(3) 资料分析。项目组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分类编码,将每个类别编码的资料进行组合,建立分类管理的档案系统,形成项目分析成果。
1.2 项目结果
通过对科研人员的观察和访谈,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日涉及到的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性活动,如记笔记、写论文/报告、管理信息、实验室工作等;(2) 自我约束和管理,如要求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规定任务,自我习惯管理、休息时间和方式调节策略等;(3) 信息查找,包括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信息的检索;(4) 图书馆资源使用,包括在线资源与实体资源的使用;(5) 空间选择,指具体的科研工作环境的选择偏好,如空间设置、噪音、灯光等;(6) 学术参与(学术团队活动),区别于学术活动,这些活动通常涉及信息共享、学术讨论,如学术性社交媒体的应用、沟通交流信、联合性学术活动等;(7) 研究障碍和应对解决,包括导致学术活动工作流中断的因素及相应的规避、解决办法;(8) 技术应用,软硬件、社交媒体、在线资源获取中的技术应用[3]。
1.3 项目发现
通过对项目结果的归纳分析,科研人员的需求和活动具有如下特点。(1) 科研人员每个工作日都有持续的信息消费。受习惯、打发碎片时间、掌握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等原因驱使,科研人员在每个工作日都保持持续的信息消费状态,如持续的电子邮件查阅,利用Twitter、Facebook、RSS、LinkedIn、Tumblr、YouTube、新闻媒体等多重信息渠道发现新闻、开展社交或学术社交活动。(2) 科研人员的信息检索和评估模式呈多元化。科研人员认为信息搜寻与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实践中,当他们发现无法完成特定检索任务时,很可能会放弃使用当前的检索工具或技术。(3) 协同技术应用是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协作的关键。写作、笔记、信息管理在研究者的学术活动中是交叉相融的,设备之间、资源之间的有效连接是学术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技术(应用软件、程序)的灵活性是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协作的关键,电子邮件则被视为研究者不可或缺的信息管理工具。(4) 虚拟和现实交流活动对科研人员同样重要。虚拟互动如社交媒体的运用为国际范围内的专业连接和发展提供便利,保障科研人员及其研究内容的与时俱进,而面对面的交流同样有助于科研人员获得有价值的信息。(5) 科研人员对学术分享的理解和践行需要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对版权所有、版权限制、许可、公平利用等学术分享问题的理解有待发展。(6) 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资源需求主要集中于在线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书、在线工具(如检索界面、参考文献导出)、藏集(如纸质文献、DVD)。(7) 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空间需求十分强烈。是否保障持续、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科研人员选择或设置科研活动开展场所的核心标准,而图书馆常常是他们选择的重点,他们希望图书馆能提供独立工作空间[3],满足他们沉思冥想的需求,从而能实现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工作本身。(8) 科研人员需要图书馆员适时提供专业服务,馆员的知识服务能力也是科研人员重点关注的内容。
由此可见,特点1、2反映了科研人员基于自身习惯而养成的科研活动特点;特点3、4反映了新信息技术背景下科研人员对科研协同的需求;特点5揭示了科研人员的相对薄弱项;特点6至8集中反映了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服务诉求为:电子资源、科研空间和馆员智力服务。
2 项目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A Day in the life of a Researcher”項目理念和具体做法都为国内图书馆推进嵌入式科研服务提供了有益参考。对国内图书馆界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理念维度,项目实施过程中体现的关注用户需求、注重用户体验、规范研究程序的理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二是内容维度,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项目表明图书馆科研服务设计要由浅及深、步步推进,从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提供专业和智能化的科研服务,打造学术社区、搭建学术社交平台,并参与泛在化科研环境的营造。
2.1 理念维度
2.1.1 “基于用户需求”是图书馆科研服务设计的准则
关注用户需求、注重用户体验已成为各行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图书馆科研服务必须始终围绕科研人员的需求。在康奈尔大学图书馆“Day in the Life”项目中,这种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核心的思维得到了多方印证。(1) 从项目主题来看,“Day in the Life”完全是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从其日常工作、学习的细微处着手,思考图书馆如何能够更好地帮助师生解决科研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师生的科研参与、提升科研效率,创造更优化的用户体验,不是思考图书馆有什么,重点思考图书馆能为用户的科研活动做什么。(2) 从项目设计的思路来看,“Day in the Life”强调对研究者日常工作、学习的嵌入。图书馆科研服务只能以用户实际的工作、学习方式为依据,通过嵌入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记录并分析其行为轨迹,才能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使图书馆资源、服务成为研究者工作、学习的一部分。(3) 从项目目标来看,“Day in the Life”旨在寻找用户痛点,通过对科研人员行为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分析影响科研人员工作的障碍因素,挖掘用户痛点,梳理用户需求,并以此提出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服务产生依赖,从而提升用户与图书馆品牌的粘合度[4]。
2.1.2 “用户实地调研”是图书馆科研服务设计的前提
图书馆任何一项服务的改进或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用户的真实诉求,必须建立在对大量用户真实需求原生态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而用户实地调研是原生态数据获取的有效方式。康奈尔大学图书馆“Day in the Life”项目以用户思维为指导,通过实地调研方法的灵活应用,充分理解科研人员的心理和行为,发掘他们最迫切但未被满足的需求,进而规划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在康奈尔大学实地调研法的应用中,有三个细节值得我们去关注。(1) 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第一手资料完全由用户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自行采集,深度访谈也围绕自行采集的数据进行挖掘,从而发现用户最真实的想法和建设性的建议,这与带着问题提纲的半结构化访谈、利用固定问卷分析用户行为的调研方法迥然不同。(2) 科学的信息编码。“Day in the Life”项目组与Ithaka S+R高级社会学专家合作,在迭代模式下通过反复的编写、测试、再编写,共同研发了一套能够精炼概括研究者行为活动的编码,编码是资料分析的核心工作,唯有经过科学编码的资料才能以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式呈现,便于用户研究者进一步的发掘。(3) 对所采集资料的及时处理。在每个记录日的次日,“Day in the Life”项目组会召集记录人组织面谈,要求其阐明记录信息,及时对资料展开分析。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资料的搜集和审查、分析、处理必须同时持续进行,分析的重点一是在于资料准确性的审查,二是在于寻找资料间的关联,明确是否需要调整后续的资料采集策略和采集范围。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机械性记录资料,在采集结束后才开始审查分析,则可能在研究过程中迷失于未经分析组织的大量资料中,即使在分析资料时发现问题,也无法回到现场进行追溯调整[5]。
2.1.3 “精准数据分析”是图书馆科研服务设计的保障
上一环节采集了大量用户行为数据,而这些原生态数据必须依靠精准分析才能转化为对研究有益的成果。用户行为数据是指研究者在日常工作状态下发生的所有行为,如学术活动、信息查找、资源使用、自我管理、脑力劳动、学术社交活动等,与图书馆通常能够收集到的点击量、借阅量、流通率、到馆人数等使用结果数据相比,用户行为信息突破了交易信息限制,全方位展现了研究者在选择使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前、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连续、动态化的行为信息[6]。正是这些行为数据,特别是使用前的数据,可以深度地反映出科研人员的使用心理和使用趋向。图书馆只有将采集到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整合和衍生,进行精准分析,才可以发现影响用户行为的真实有效因素。例如,在空间选择方面,康奈尔大学图书馆“Day in the Life”项目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有助于集中注意力,避免遇到同事或是陷入行政职责,舒适度、安静、基础设施配置、技术性辅助工具等都被科研人员纳入考量科研场所的要素[3]。
2.2 内容维度
2.2.1 着眼解决科研过程的现实问题
国内外的科研环境中,总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扰科研人员、不利于科研活动推动的问题和障碍。例如,行政障碍——复杂的科研项目报告、评估和财务审计流程过度分散了研究者的研究精力;语言障碍——语言沟通理解上的障碍降低了研究者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等[1]。帮助克服、消除科研过程产生的问题,优化科研人员的过程体验是图书馆科研服务的主要内容。图书馆应从科研障碍产生的主客观因素着手,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例如,针对行政、程序等客观障碍,图书馆应引进并积极推广利用数据管理工具,辅助科研人员制定数据管理计划、实施数据高效管理;针对科研人员自身科研素养、数据素养不足的问题,图书馆应提供全方位的帮扶服务,这些服务项目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几点。(1) 提供论文写作、发表及项目资金申请书的撰写培训,以逻辑架构、英文写作等为培训重点;(2) 辅助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数据管理和科研项目管理,从科研数据计划制定,唯一学者标识符使用,研究数据存储、共享,项目报告写作等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智力支持;(3) 帮助科研人员了解开放获取、绿色开发获取相关概念,理解版权所有、版权限制,特别是数字版权限制、许可及公平利用相关问题;(4) 协助院校、资助机构或科研机构采用创新的、更为细化的方式来开展科研评估,制定更为科学的学术影响力指标评估体系。
2.2.2 提供专业化和智能化的科研服务
一个以科研人员为中心、充满活力的科研环境必须以各项专业、智能化的服务为支撑,这对图书馆科研服务的专业化和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书馆科研服务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专业的科研服务体系,图书馆需要为科研人员建成一个全面、整合的知识基础设施,融合从科研文献数据库建设、科研社区建设到科研数据管理、科研成果计量、研究者履历管理、科研情报采集等的全方位一体化服务体系;根据数字内容搭建知识分析和试验平台,支持对体系结构和异常现象的跟踪、探测,对科学、技术和创新发展趋势的分析和揭示,以便支持和促进知识研究开放进程中的决策和探索。二是专业的科研服务技术,图书馆需要建立存储和发布科研数据的程序,利用第三代长期保存技术搭建、更新科研数据系统;应用元数据技术,通过元数据框架处理所有类型数据;发展文献计量学工具辅助挖掘科研之间的连接和模式[7-9]。
图书馆科研服务的智能化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移动化和个性化,图书馆需要充分利用移动技术满足科研人员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内容和服务的预期,并通过个性化的内容推送、服务推送(短信或社交媒体) 辅助研究者科研活动的开展;二是准确、迅捷的需求响应,图书馆需要建立适应研究者多元工作策略的灵活服务机制,通过多方(设备与设备、设备与资源、人与资源、人与人)对接,形成设备、资源、服务对研究者不同情境下需求的挖掘、分析与快速响应;三是服务的内在嵌入性,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需要以沉浸的方式动态融入研究者科研的全过程,促进研究者知识、创意、活动的交互,在智能技术处理下适应用户多元需求,不断激活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2.2.3 打造现实与虚拟融合的学术社区
在前文的“项目发现”中提到,科研人员需要广泛协作,虚拟和现实交流活动对科研人员同样重要,现实与虚拟融合的复合型学术社区已经成为研究者分享知识、参与协作的重要平台。如果说成员间的共享是学术社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那么良性互动则是学术社区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学术社区建设,推动科研资助、科研实施及科研传播,塑造中国未来科研文化,需要形成两种良性互动:一是资助机构、科研机构与研究者间的良性互动,二是研究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对图书馆而言,推动良性互动形成的关键在于营造一种支持型的科研文化。(1) 图书馆需要协助建立科研合作网络,在研究者及其科研成果、资助机构之间建立透明而持续的联系,匹配潜在资助需求和科研需求,辅助资助机构及研究者的战略分析及决策。(2) 图书馆需要着力提升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传播力、流动性和转化力,关注研究者对内容创建、知识创新活动的有效参与,通过空间再造、服务模式变革,提供研究者直接指导和交流合作的机会,鼓励研究者与社会各界强化联系的合作氛围,致力于整个学术社区创新活力的提升。(3) 图书馆需要形成与学术社区的良性互动,一是完善学术社区利益诉求机制,畅通科研人员需求表达渠道;二是完善科研人员诉求回应机制,不斷提高图书馆科研服务能力;三是完善科研人员对图书馆服务的参与机制,以用户参与式设计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四是完善图书馆科研服务的评估和追踪机制,形成科研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2.2.4 构建学术社交媒体平台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Day in the Life”项目的最终报告中提出,未来的学术图书馆应被设计为一个学术社交媒体平台,一是满足科研人员对个人作品(包括论文、专著、报告) 分享交流的空间需求;二是满足科研人员对开放性资源和工具的需求,用户可以轻松定制属于自己的服务和应用,为科研内容创建活动提供全方位的辅助;三是通过自媒体,科研人员与图书馆能够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模式。平台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图书馆学术社交媒体平台能够帮助解决科研领域的内容分发渠道问题。通过平台,任何一个研究者都有机会接触到国际科研领域最优质的内容资源和志同道合的研究者或业内权威,同时,研究者需求模式、行为习惯的变化会促使图书馆平台进行更加精准的应用分发,实现迭代发展。图书馆为了充分嵌入科研过程,需要为每位科研人员提供自媒体平台,提倡用户对内容分发平台建设的深度参与,依靠广泛的任务模块化、标准化程序实现合作的顺畅,从而推动科研活动的智能化进程[10]。
2.2.5 参与泛在化科研环境的营建
泛在化科研即研究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信息技术、工具,独立或与他人协作开展研究的科研范式[11]。泛在化的研究环境是对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环境的有效整合,并具备开放、联通,聚合、智能、进化发展的特征。开放、联通是以学习资源的动态连接与广泛共享为基础,体现为畅通的数据传输渠道,设备与设备 、系统与系统间的互通有无,以及人与人之间知识和创意的分享、互动、协作;聚合、智能、进化发展是指泛在研究环境采取基于语义的网络聚合模型,不同元素和学习元间的网络化、动态化聚合形成了个性化和社会化两类知识网络,在语义分析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支撑下,二者相互渗透、交互转化,动态重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升和发展。“开放、联通、聚合、智能、进化发展”的泛在研究环境需要社会多个部门共同营建,作为知识服务主要机构的图书馆当然不能只做看客,要积极参与社会泛在化科研环境的营建工作中来,具体来说,图书馆可以做如下努力。(1) 顺应MOOCs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等教学变革的潮流,用信息化的发展服务、支撑、保障教学及科研,以高速泛在接入、智能云平台、大数据计算为基础,构建智慧学习环境; (2) 推动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及科研数据资源共享工作,利用语义网及关联数据技术打通数据,创新科研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及科研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科研协作及创新;(3)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科研数据进行多维度挖掘,形成图书馆对教学、科研活动相关决策的数据服务能力,推动科研活动的智能化进程。
参考文献:
自然出版集团.转型中的中国科研[EB/OL].(2015-11-20) [2016-5-19].http://www.nature.com/press_releases/turning_point_cn.pdf.
康奈尔大学:让研究者共享科学数据[EB/OL]. (2014-04-23) [2016-05-12]. http://www.edu.cn/info/jcyy/ky/kygx/201404/t20140423_1103394.shtml.
A Day in the Life of a (Serious) Researcher Envisioning the Future of the Research Library[EB/OL].(2015-11-20) [2016-05-29].http://www.sr.ithaka.org/wpcontent/uploads/2016/03/SR_Report_Day_in_the_Life_Researcher030816.pdf.
如何抓住用户痛点做产品[EB/OL].(2016-04-25) [2016-05-30].http://www.woshipm.com/pmd/326001.html.
實地研究法[EB/OL]. (2011-10-21) [2016-03-29].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P12grr_ajI12fycHKQ4VSA96P6CZxguS5HFkIXa9N9L60_BsfVKTVcW0igQYhurfOksnsMZkJra1rtuggGaRKSTvOloi-XBszYcO8bvIyDa.
马超.大数据系列文章第2篇:大数据之“用户行为分析”[EB/OL].(2013-09-04)[2016-05-29].http://36kr.com/p/205901.html.
介凤,任树怀.科研数据联盟及其对我国科研数据管理的启示[J].图书馆杂志,2014(10):49-53.
知识中心: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EB/OL].(2015-12-04) [2016-05-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2w291.html.
北京开放大学项目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图书馆版)[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5):39-50.
赞!史上最全的互联网思维精髓总结[EB/OL].(2015-10-09)[2016-05-12].http://www.wtoutiao.com/p/N69iv3.html.
余胜泉,杨现明,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9(1):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