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2017-08-09郑细萍
郑细萍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因素。方法: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应对措施。结论:在临床上只有严格把控中药注射剂生产质量,合理用药,才能有效的预防不良反应出现。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7--01
在我国临床上中药应用已有千年历史,为人们身心健康做出巨大奉献,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注射剂逐渐广泛应用,具有起效快,作用迅速等优势,在临床上可以对危急重症等情况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输液反应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在临床上引起广泛关注,其安全性受到人们的质疑,为此国家药物管理局停止部分注射剂应用;由此可表示正确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对减少、避免不良反应出现十分关键。
1.不良反应因素
1.1 药品制剂工艺:在临床上中药制剂一般为复方制剂,其成分比较复杂,其来源不一,加上我国中药工业起步比较慢,其工艺技术比较落后,在提取药物过程中容易残留与治疗无关的大分子物质,为此在治疗过程中,进入患者机体内容易变成抗原、半抗原,从而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刺激,引起不良反应。
1.2 药品功效成分:注射剂不良反应与药物所含成分功效具有密切相关联系,如双黄连、清开灵以及鱼腥草等药物,均含有绿原酸物质,而绿原酸则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一旦与人体血清蛋白结合,则会产生高度致敏活性。
1.3 药物辅料:在提取中药注射剂过程中,所需辅料比较多,一般涉及溶剂、助溶剂、抗氧化剂以及PH值调节等;比如鱼腥草注射液用的是吐温80,穿琥宁注射液用的是琥珀酸盐等,均具有致敏性特征,容易导致机体出现变态反应。
1.4 处方配伍:处方配伍主要是利用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扩大治疗范围,增加药物效果,并减少药物毒副作用;为此在配伍过程中一旦出现失宜,则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2.临床因素
2.1 辩证用药:在临床上研制中药注射剂,仍然保持传统的中药药性特点,为此应用药物时应遵守中医辨证论治和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原则,禁止用药不当、辨证失误以及随意应用等现象发生,从而导致毒副作用出现,诱发不良反应;曾有研究表明:西医生应用中药制剂占医院医生使用率的70%以上,主要是西医医生辨病施治,忽略辨证论治,从而违背中医学上的辨证用药原则,进而加重其药物的不良反应。
2.2 合并用药: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中西药物联合应用,治疗过程中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扩大治疗范围,但是两种药物不同理论体系,其用药指导思想均不同,合用成分比较复杂,会出现相互影响作用以及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
2.3 药品管理:每种药品均具有自身特殊性,中药更是如此,容易存在变质现象,而中药注射液性质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贮备、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浑浊、沉淀现象,若是应用过程中护理人员未仔细观察,输入机体内,容易出现有害物质。
3.个人因素
3.1体质原因:过敏性体质容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其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以及皮肤损害等;曾有研究表明:过敏性体质患者发生过敏性反应机率是无过敏史患者的4-10倍,属于高发人群,不仅会影响药物的排泄与代谢,并且还会降低患者对药物的耐受能力。
3.2 年龄:小儿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药物耐受能力比较差,并且会对中枢兴奋药物比较敏感,一旦药物用量比较大则可出现中枢神经不良反应,如烦躁、失眠等;而老人器官组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退化,若心血管药物用量加大则可发生血压升高以及心律失常等现象;为此在对其用药时应多加考虑,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4.预防措施
4.1 严格被控生产质量关:中药注射剂组方宜简不宜繁,并遵守GAP相关标准生产原料中药材,保证其质量稳定;并对生产工艺技术进行优化,从而提高中药注射剂质量;同时对其药物的贮备、运输进行加强管理,避免药物污染以及变质。
4.2 增强防范意识:对其中药个体化诊疗给予重视,并遵守中药辨证立法以及选方用药原则,从而合理应用药物;同时注意中、西药之间联合用药,避免联合应用,若必须联合使用应避免两种液体直接接触,选择中间冲管或换管等措施,并对西医生加强中药制剂培训;在应用药物之前询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是否具有药物过敏史以及肝肾疾病等;若明确为过敏体质,具有过敏史、肝肾功能不全等,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慎用;应用药物前护理人员必须对其药品生产日期、有效期等进行检查,观察其药物是否出现坏损、其色泽是否发生变化等;操作过程中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首次静脉注射患者应将滴速调节为40滴每分钟,同时在输入药物前30分钟应密切观察其输液反应以及不良反应,并对其做好急救措施。
4.4 中药注射剂管理:对药物不良反应加强进行监控,完善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并对无毒副作用或毒性比较小的中药注射剂错误观念进行纠正。
总而言之,在临床上中药注射液成分比较复杂,容易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为此应对其进行高度重视,可通过监测工作等措施,避免各个环节中不良反应出现,
参考文献
[1]梁桂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39-41.
[2]康全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及临床合理应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2):170-171.
[3]雷素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3):115-115.
[4]谭乐俊,王萌,朱彦.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0):3889-3898.
[5]王立軍,王淑香,陶强等.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探讨[J].河北医学,2016,22(5):876-878.
[6]李雪梅,杨晓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9):3928-3928.
[7]孔芳,王海燕.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的对策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4):64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