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例腹外疝患者行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8-09刘涛
刘涛
【摘要】目的:探讨24例腹外疝患者行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为腹外疝患者行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腹外疝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手术治疗,并依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5.65±5.89)min、(47.44±5.25)h和(5.12±1.05)d相比于对照组的(62.24±5.25)min、(13.36±2.86)h和(7.15±2.48)d,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更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更长,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分别为8.33%和0%相比于对照组的25%和8.33%,观察组明显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相比于传统疝修补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外疝患者;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7--01
腹外疝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外科疾病,分为腹股沟疝、切口疝、股疝等,其产生的主要因素为患者腹壁产生缺损,腹内器官经过缺损的腹壁向体外突出,形成肿块,严重程度与患者腹内压力和腹壁的强度有着紧密的联系,该疾病治疗不合理或不及时,会对患者的器官产生损伤,应给予重点关注,临床上,针对腹外疝患者多为手术治疗,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手术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1-2]。本文对比传统疝修补术与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患者的重要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腹外疝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手术治疗,并依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在24-78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53.25±2.24)岁,病程为0.1-2年,平均病程为(1.12±0.24)年;观察组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在24-78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53.34±2.35)岁,病程为0.2-2年,平均病程为(1.18±0.3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确诊为腹外疝患者;②均属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②免疫性疾病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④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方法
對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术前给予患者基础护理与麻醉处理,麻醉药效生效后,碘伏消毒处理,用腹股沟疝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使得腱膜下充分游离,打开提睾肌,游离找到疝囊,将疝囊游离至疝囊颈部后翻转送还腹腔,颈部行内荷包结扎。过大疝囊在腹股沟管中点处横断,近端行高位结扎,远端止血后留在原位。常规行巴西尼式修补腹股沟管后壁。依次缝合关闭切口,抗感染处理[3]。
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术前麻醉处理,麻醉效果生效后,碘伏消毒处理,对腹外疝切口,长度控制在6-8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使得腱膜下充分游离,打开提睾肌,游离找到疝囊,将疝囊游离至疝囊颈部后翻转送还腹腔,颈部行内荷包结扎。。将提睾肌于精索后方缝合,使后壁平坦。按Lichtenstein单纯平片修补方法修补后壁。最后依次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皮肤等,切口缝合完毕后,抗感染处理[4]。
1.3 观察指标。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各项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情况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5.65±5.89)min、(47.44±5.25)h和(5.12±1.05)d相比于对照组的(62.24±5.25)min、(13.36±2.86)h和(7.15±2.48)d,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更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更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分别为8.33%和0%相比于对照组的25%和8.33%,观察组明显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腹外疝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种类较多,最为常见的为腹股沟疝,所占比例超过90%,腹外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腹壁强度较低,当患者的腹腔内部压力升高时,易形成腹外疝,症状表现为下腹部坠胀感、便秘、消化不良、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出现肠绞窄、坏死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应给予重点关注[5]。
临床上,针对腹外疝患者的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常用的为传统疝修补术,该种治疗方法,术后患者的并发症较多,复发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非常严重[6]。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逐渐取代传统疝修补术,成为了主要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治疗,患者的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术后患者舒适度提高、可早期从事体力活动,治疗效果非常显著[7]。本文中,通过对比传统疝修补术与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5.65±5.89)min、(47.44±5.25)h和(5.12±1.05)d相比于对照组的(62.24±5.25)min、(13.36±2.86)h和(7.15±2.48)d,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更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更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分别为8.33%和0%相比于对照组的25%和8.33%,观察组明显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相比于传统疝修补术,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应用效果明显更好,手术效果更佳,患者术后的康复速度明显更快,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许多,复发率极低,因此,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极高,与贾长辉[9]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相比于传统疝修补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晓明,王明刚,申英末,等.局部麻醉下改良Kugel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中青年男性腹股沟疝[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23(1):23-25.
[2]黄海峰,张春军,喻海波,等.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对比分析[J].浙江医学,2015,37(2):140-142.
[3]柯文杰,罗文,王勇,等.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嵌顿疝[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6,31(7):557-560.
[4]李义亮,王国良,贺家勇,等.腹腔镜下腹股沟疝前间隙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临床疗效比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16(9):1146-1150.
[5]刘思达,毛智军,李晓帆,等.采用生物补片进行腹腔镜与开腹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疗效对比[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11):1088-1091.
[6]贺艳平,董永红,李江怀,等.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23(2):131-133.
[7]崔军,司磊.肝硬化患者局部麻醉下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30(3):279-280.
[8]贾长辉.潜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95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5,15(37):39-41.
[9]袁功佳.腹外疝患者行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5,21(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