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回肠造口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合并切口感染的护理
2017-08-09叶飞
叶飞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回肠造口术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和消除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合并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56例回肠造口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合并切口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于回肠造口术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儿的预后恢复情况。结果:与护理前相比,患儿在接受护理7d、15d以及30d后的DET总分相对更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56例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合并切口感染患儿当中,切口愈合优良49例,优良率为87.5%。结论:新生儿回肠造口术后的护理干预,其对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合并切口感染的防治有着积极的作用,有效减轻和消除其对于患者预后恢复和成长发育的负面影响,切实、有效的保障患儿的健康安全。
【关键词】新生儿;回肠造口;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切口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7--01
新生儿受到病毒和细菌感染、缺血、毒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长度屏障功能的肠壁黏膜受损,继而引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腹腔感染等病症,多见于早产儿当中,需要通过回肠造口术予以治疗。但是新生儿的机体免疫功能较差,生理器官组织尚未发育完全,术后容易引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生儿回肠造口治疗的效果,并对新生儿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予以防治,为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发育提供安全保障[1]。本研究以我院2014年7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56例回肠造口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合并切口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护理干预措施及其对于回肠造口术疗效和患儿预后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7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56例回肠造口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合并切口感染患儿,男32例,女24例,日龄7~30d,平均(14.5±4.2)d,经回肠造口术后,根据患儿皮肤的皮损情况予以确诊。
1.2 方法
收集以上患儿的基本资料,统计经表皮水分丢失值,调查其皮肤暴露时间及其父母的皮肤病史。清晨抽取患儿的静脉血,使用日立LABOSPECT008A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清样本进行临床化学分析,获取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以及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数值。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对于异常情况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妥善的予以处理。加强对患儿肠道功能的保护,使用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剂(米雅,日本米雅利桑制药株式会社,注册证号:S20090074)500mg/次,2~3次/d,用以纠正肠道菌群紊乱,调节胃肠道功能,消除患儿的各类消化道症状。在此基础上,观察患儿造口周围皮肤是否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以及溃疡等症状,加强对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使用丹麦康乐保有限公司生产的造口护肤粉、皮肤保护膜以及防漏膏,定期(2~3d)换药,密切观察患儿皮炎和切口感染症状的改善情况,主要检查其变色、侵蚀以及组织增生等症状,观察切口部位的愈合情况。
1.3 评价标准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症状的改善情况,根据造口周围局部皮肤的变色、侵蚀以及组织增生的严重程度和面积大小进行评价,计算DET总分(0~15分),观察护理前及护理后7d、15d以及30d的DET总分变化。根据患儿切口的愈合效果,评价为优、良、可、差等4个标准,统计其优良率。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症状的改善情况。护理前患儿的DET总分为(6.22±0.58)分,护理后7d为(5.36±0.46)分,护理后15d为(2.72±0.25)分,护理后30d为(0.62±0.10)分,经护理干预后,患儿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症状逐渐得以改善和消除。
2.2 患儿的切口愈合效果。在56例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合并切口感染患儿当中,切口愈合效果为优17例(30.36%),良32例(57.14%),可5例(8.93%),差2例(3.57%),切口愈合優良率为87.5%。
3.讨论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腹腔感染等急性病症的发生,其对于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有效挽救患儿的生命,回肠造口是一种有效的救治办法,用以修补结肠病变。但是新生儿的体质较弱,机体免疫功能较差,消化系统功能尚未不完全,术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消化吸收障碍及水电解质紊乱,加上病毒、细菌的侵袭,回肠造口周围皮肤容易产生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切口感染,对于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为了有效改善和消除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合并切口感染给新生儿回肠造口术后恢复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改变,并能够从CRP、ESR以及WBC等指标的检测中发现异常,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在胃肠减压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基础上,加强对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使用具有调节胃肠道功能的药物,加快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症状的改善以及切口的愈合,最大程度上减轻对于患儿身体健康的损害,促进患儿的预后恢复[2]。
综上所述,经有效的护理干预后,新生儿回肠造口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合并切口感染症状能够有效改善或完全消失,进而充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安全,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臧玲,王敏,李发美.新生儿回肠造口接触性皮炎合并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02):489-491.
[2]刘华凤,晏萍兰,章丽萍,等.一次性柔巾在新生儿回肠造口护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29(22):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