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提高新课程实施能力
2017-08-09唐彩霞
唐彩霞
2015~2016年的“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随着中央电化教育馆对省部级优课名单的公布而落下帷幕。这次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应用、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吸引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从而推动了教师间的学习、借鉴、交流和分享,大大提高了各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这两届“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让我明白: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效运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才能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那么,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一名教学功底扎实、教学技能纯熟、教学风格新颖别致的“名师”呢?笔者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谈谈个人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五个“一”,即“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由于其课堂容量小,教学形式单调,学生易产生“疲倦”情绪,难免导致“事倍功半”。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运用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它在原来五个“一”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融入了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让学生手、眼、耳、脑并用,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它通过录音、幻灯片、投影、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更立体化,声色、映像、情感更加丰满,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收效很大。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给现代课堂注入了许多鲜活的血液,在语文课件中适度插入一些动画图片,使课件表现出和谐的色彩美、情景美,将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烦琐的知识简单化,静态的对象动态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和谐性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主动有效、轻松愉快地学习,给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言文的理解记忆让很多学生头痛。对于不理解的文章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速度慢,索然无味。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字的印象,增强其理解记忆力。如八年级郦道元《三峡》一课,要求全文背诵。根据文章内容,我制作了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精美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神秘境界中。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急流奔泻、碧潭白浪、峡谷深涧、悬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时,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很快就能声情并茂地背诵了。
(2)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静止、枯燥、空洞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趣具体,帮助教师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学习蒲松龄的《狼》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课文重难点,全面、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既便于学生记忆,又能突出文章的两种描写方法,我在上课时展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图片,让学生分别揣摩屠户和狼的动作、心理,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妙处。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狼的贪婪凶恶、狡诈阴险的本性和屠户由畏惧到勇于斗争的心理变化过程。课后,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了课本剧,我发现,学生们对课文的重点把握精准,成效显著。
(3)拓展教育空间,实现教育共享。利用互联网手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展语文教学的教育空间,拓宽教师获得信息的渠道,学生不出门就能随时了解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感知政治、经济、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课文涉及的时代资料和背景知识,有利于扩展学生们的视野,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也有利于学生们举一反三,达到融會贯通的效果。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平台,给了广大教师自我展示和学习提高的机会。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不断促进信息技术和课程深度融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新课程实施能力,让学生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