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陶艺活动中时间把控问题的思考
2017-08-09顾文华
顾文华
摘 要:近年来,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中陶艺活动开始萌芽,许多幼儿园将陶艺活动作为特色项目来开展。在开展陶艺活动过程中普遍出现一个问题:“开展幼儿陶艺活动的时间远远超出各年龄班级中活动的时间”。教师们困惑:为什么陶艺活动用时长?如何减少活动时间?如果幼儿感兴趣,而活动时间超出了各年龄班级中活动的时间,是停止活动还是继续让幼儿玩下去?……文章对幼儿园陶艺活动中时间难把控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陶艺活动;时间把控
从传说中女娲用泥造人,到我国自古以来的泥制品——瓷器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可以说用泥做物在我国历史悠久。今天,新型的泥材料——陶泥,因其价格低廉、色彩丰富、可塑性好、不易干裂、无毒等特性,被幼儿园广泛使用。陶泥“信手拈来”的特点,让幼儿对陶艺活动深深着迷,陶艺总能体现出作品的优势,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然而,幼儿园各班在开展陶艺活动时常常“停”不下来,玩着玩着时间就不知去哪儿了。一些教师认为要严格遵守幼儿集体活动的时间规定,另一些教师则认为:幼儿明明兴趣盎然,为什么要扼杀?陶艺活动到底能不能延时?若能延时,延时多久合适?教师如何在陶艺活动中有效把控时间?
一、幼儿园陶艺活动中时间难把控的具体表现
(1)感知环节占用许多时间。陶艺活动可以分为无意陶艺活动和有意陶艺活动,在幼儿园中,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开展的陶艺活动属于有意陶艺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创设感知环节,为泥塑活动打基础。在陶艺活动“牛”中,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几乎没有见过牛,为了让幼儿感知牛,教师会通过提供图片、玩具或者播放视频等方法让幼儿感知牛的特征。这个环节占用了活动的三分之一的时间。
(2)制作环节耗去大量的时间。动手泥塑的制作过程是幼儿陶艺活动的主要环节,从一团泥成为一个作品,经历了幼儿取泥、团圆、搓、压、切、捏、连接、挖、盘、堆砌等过程,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制作出作品的。
(3)讲评环节使用了不少时间。讲评环节往往是对陶艺活动的总结和提升,教师一般将活动重难点通过讲评的形式给幼儿一个概括,在问答、讨论的讲评中时间流逝了。
(4)各环节的转换浪费了一些时间。陶艺活动常常采用感知—思考—操作—讲评等环节,造成幼儿先集中感知、思考、讨论,再分散操作,最后又集中讨论的形式,集中、分散的不停转换势必浪费了时间。
二、幼儿园陶艺活动中时间难把控的原因
(1)大量感知造成時间难把控。众所周知,大量感知是陶艺活动的基础。幼儿要泥塑出有主题的作品,一定要对泥塑的对象进行大量的感知,掌握对象的外形特征等信息。通过视觉、听觉、体验、表达等感知手段,激发幼儿泥塑的兴趣,为泥塑的制作创造了必要条件。如泥塑“马桶”,需要幼儿平时有使用马桶的经历,在仔细观察马桶的基本构造和各部分功能后才能泥塑出颜色各异、形态不一的马桶。而大量的感知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做支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似乎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2)泥塑活动自身的特点造成时间难把控。泥塑活动作品从无到有,经历了以时间为载体的过程。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泥塑基本技能欠缺等因素,造成泥塑过程中时间上难以把控。
(3)教师的观念影响了时间的把控。在许多老教师的观念中,总认为陶艺或者美术活动,感知、示范、操作、讲评,每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似乎少一个环节活动就不完整、不成功。而每一个环节都占用了一定的时间。
三、对于幼儿园陶艺活动中时间难把控的对策
(1)感知先行的方法,解决占用时间的困扰。感知是陶艺活动的基础,但是又占用了陶艺活动的大量时间。教师在安排活动时,将陶艺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活动相结合,让感知活动在其他领域活动中先行开展。如本周将开展陶艺活动“牛”,那么本周就可以先开展认知活动“牛”,把陶艺活动中的感知环节先在认知活动中完成。让感知活动先行,可节约陶艺活动中的感知环节的时间。
(2)改变活动的环节,争取时间。陶艺活动“手指饼干”的重点是“学习用搓长的技能制作手指饼干”。幼儿根据感知和以往的经验很快地探索出用搓的方法,并且跃跃欲试。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让幼儿去尝试和验证自己的想法,把难点——“饼干尽量粗细长短相似”调整到讲评环节。讲评中提出“怎样让饼干一样长、一样粗”问题,不一定在活动中解决,可以让幼儿带着问题在活动后的区域活动、家庭玩泥过程中解决。这样既解决了难点,又节省了一定的时间。
(3)把握提问的有效性,找回时间。在活动的感知、讲评等环节常常使用提问的方法,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少而精,可有可无的问题删除,与活动目的无关的问题删除,并且及时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例如,陶艺活动“手指饼干”,开始环节教师让幼儿观察手指饼干的特征并提了三个问题:“这是什么?长得像什么?它们有什么地方相同?”第一个问题,就有幼儿回答出手指饼干,而教师仍按部就班地将教案中的第二个问题“长得像什么”抛向幼儿,显然是重复了。幼儿并不一定按教师设计这个问题的本意来回答,而是回答像小棒、像数字“1”。所以,不提不需要的、多余的问题能为活动找回时间。
(4)采取分组讲评的模式,节省时间。讲评环节一般是活动的最后环节,幼儿到了此时已远离有意注意集中的时间,并且往往因为收拾陶泥及工具、搬椅子等活动,非常分散注意力,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讲评中。讲评的内容往往都是活动中一直重复的话题,幼儿兴趣不浓。实践中发现,教师在小组巡回指导中进行讲评活动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小组人数少,教师与幼儿可以近距离交流和接触,效果远远比集体讲评好,还节省了集体讲评的时间。
(5)抓活动常规的培养,提高时效。陶艺活动常规包括陶泥材料的收放、座位的变动、活动纪律等,好的活动常规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班级活动常规,争分夺秒为幼儿创造活动时间。
(6)摒弃固有的观念,把握时间。一直以来,幼儿动手操作时,教师总怕没给足够的时间做不出“作品”。教师应依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及泥塑制作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的泥塑内容,让幼儿有一定的挑战又能完成。在实践中发现,小班幼儿泥塑操作时间为8~10分钟;中班幼儿泥塑操作时间为15~20分钟;大班幼儿泥塑操作时间为20~25分钟适宜。教师不必在意幼儿是否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了作品,区域活动、离园活动等一日生活环节都是对泥塑活动时间的补充,见好就收或者见机行事都是教师明智的选择。另外,感知活动先行、改变活动环节、把握提问的有效性、采取分组讲评的模式以及活动常规的培养都为幼儿陶艺操作活动腾出了足够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有密切关系。陶艺这种动手操作活动幼儿非常喜爱,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略长。在活动中发现,从一个环节转向另一个环节,幼儿的注意力也随之转移了,新的内容成了幼儿新的注意点。例如,陶艺活动“手指饼干”的引入环节,幼儿被饼干实物吸引,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了手指饼干。当幼儿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教师将活动转向了动手制作环节,幼儿又被泥塑的制作过程吸引。因此老师若能把握活动的内容,创造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始终被吸引,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的状态时,适当延长活动时间应该是可行的。陶艺活动是美术活动的形式之一,幼儿园陶艺活动中时间把控的对策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形式的幼儿美术活动。
参考文献:
[1]罗家英.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7.
[2]钱正财.陶艺课程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作用[J].艺海,2012(6):138-139.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