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笔顺偏误分析
2017-08-09刘瑶瑶
刘瑶瑶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汉语热已经风靡全球,汉字作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难学的内容一,逐步成为主流教学课程,而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笔顺教学作为汉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不可或缺的。由于中国的汉字具有方块属性,在对外汉字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偏误,本文通过对对外汉字教学中的笔顺偏误进行简要分析,提出相应教学建议。
关键词:笔顺 偏误分析 汉字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144-01
一、笔顺偏误的类型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汉字形音义构成的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汉字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的技能。对于很多初学汉字的外国学生来说,汉字就像图画或者一堆杂乱堆砌的笔画,让人不知道从哪儿下笔,这就凸显了笔顺的重要性。汉字有六条基本笔顺規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先外后里再封口。而在笔顺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初学者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误,这里我们将这些偏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汉字笔顺书写顺序偏误,这类偏误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每一笔顺起笔和落笔的方向,另外一种是书写笔画的先后顺序。
第二类是汉字笔画的增减偏误,很多留学生在书写汉字的时候没有认真观察汉字笔画的多少,往往会少写一横,没有掌握住汉字的基本笔画。甚至还会把某些汉字进行拆分,或者两笔合为一笔。这些都是留学生在书写汉字的时候出现的笔画增减偏误。
二、笔顺偏误的原因
留学生在书写汉字时,出现笔顺偏误在所难免,究其原因,大致分为这几种,第一,汉字作为记录亚欧语系中汉语的书写符号,自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样的方块体对于母语是非汉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具有相对的难度。他们习惯了拼音文字,像这样的方块文字具有笔画、部件的因素,使他们学习起来不那么容易。
第二,母语负迁移,留学生对于汉字规则不熟悉的情况下,就会依赖他们的母语知识。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而留学生的母语则是属于表音体系的文字,在他们学习汉字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借助对母语文字的认识来指导学习汉字笔顺,但是汉字的笔顺是在表音文字中所不具备的。第三,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注重对笔顺的教学,有这样一个案例就是,一位老师经常布置汉字抄写任务,在课堂上检查作业时,发现大家都完成得很好,但是当这位老师随堂听写他们汉字的时候发现,这些学生书写汉字的笔顺都是错误的。由于笔顺只能在书写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教师在检验学生汉字学习成果时不能只是停留在静态的书写结果上,如果关注学生的书写过程就会发现一些错误的或者不符合规范的写法。所以这就强调教师在笔顺教学方面需要下工夫。
三、笔顺教学的建议
对于汉字学习者来说,笔顺教学十分重要。表意体系的汉字和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同,掌握起来确实有一些难度,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是以直线构成的方块文字,与母语为非汉语学习者所学的拼音文字的构成截然不同,汉字的形体组合纷繁复杂,结构具有多样化,使得汉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针对笔顺的偏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汉字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学生的笔顺意识,虽然学习者在课下完成抄写汉字的任务,但是他们在汉字书写汉字的时候并没有按照汉字书写规则,此时,在汉语课堂上可以采用,将不同的笔顺描成不同的颜色,再在笔顺上面标注出序号,这样,学习者在书写汉字的时候就会按照笔顺规则,一笔一画书写汉字。在汉字教学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汉字笔顺的游戏,使用橡皮泥制作笔画,使学生上台拼写汉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代表不同的汉字笔画,在游戏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者的笔顺规则意识。
第二,在学习者学习汉字笔顺的过程中出现偏误,有一部分原因是文化迁移所造成的,所以在教师教学习者汉字笔顺时,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中华文化,为什么汉字是方块体,可以解释为中国自古崇尚天圆地方,受和谐、中庸的中华文化所影响,逐步增强学习者的中华文化意识,使他们在书写汉字时,较少地受自身母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
最后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和练习的时候,应该对作业的练习方式加以调整,不只是简单地抄写汉字,描摹笔顺,而是让学习者在进行汉字笔顺练习的时候不会觉得只是重复一样的笔顺,一样的动作。教师提前将布置的汉字笔顺任务打印出来,上面标注笔顺走向序号,并且可以标注不同的颜色,让他们对书写笔顺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强对笔顺规则的认识。
四、结语
本文针对汉字笔顺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书写汉字笔顺时,总会出现不同的偏误。笔顺教学作为汉字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减少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字笔顺时出现的偏误。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369-376.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8-155.
[3]张旺熹.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0(2).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