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改革开放的历史探索与时代使命

2017-08-09刘玉欣

现代交际 2017年1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刘玉欣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历史革命,也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时代革命。改革开放自提出以来不断地被我党进行接力探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建设。联系党的十八大,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进行历史回顾与理论探索,加强我们对当今改革开放时代使命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 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183-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鲜明地表明了全党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成就了中国的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三十余年间,改革开放在继承发展中不断创新前进,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所在,又是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指路标。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回顾改革开放历史,探索改革开放的理论,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我国在新时期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点和使命。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宣告“文革”结束,国内政治安定。但当时提出的“两个凡是”方针维护和支持“左”的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艰难前进。1978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为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使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针。纠正“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政治基础。

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对国家经济大力整顿,国民经济初步恢复。由于长期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影响,经济管理模式落后,生产技术落后,国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的经济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民渴望迅速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期盼国家安定,经济迅速发展,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各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兴旺发达。改革开放在如此社会环境背景下呼之欲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提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历史抉择,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巨轮向前行进。

二、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一)改革开放从根本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对现行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关于真理標准的大讨论,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对外开放政策通过灵活的招商引资增强了经济市场的活力,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集体提出“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论断,这一阶段需要全党、全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其主要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解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束缚。此外,还需要我们在对外开放中加快生产力发展步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二)改革开放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要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科学客观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为成功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是这一道路的前提条件和始终坚持不动摇的基本方法。这条道路的核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上,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道路的价值取向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条道路的主要内容和总体布局是建设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繁荣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这条道路的最终目标是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三)正确处理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首先,改革为开放创造了环境。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是多层次、宽领域的革命,从最底层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到上层建筑全层次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军事等领域的改革,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支持和鼓励的政策环境、自由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民主文明的舆论环境以及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方面的改革,还是新的时代内涵和着力点的改革新理念和新思维。总之,我国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改革为开放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其次,开放为改革提供了动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国际形势的日益变化迫切需要加快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家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为地方经济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经济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以适应新的生产关系和形势;国家还要通过学习和探究全球化经济特点,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环境,为其尽早顺利地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而相关企业也要相应地做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机制的改革,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最后,改革与开放互补互促共谋发展。邓小平同志一方面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提出的开放政策都叫改革,另一方面又把所有改革的政策都叫开放政策。二者成为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改革和开放呈现出相互交叉、互相促进的新局面:改革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全面改革;开放是对外的开放、思想的解放、经济管理的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开放的学习进行管理改革、技术改革。总之,改革促进开放,开放推进改革。

三、新时期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点之一就是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既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又面对着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未来怎样走、该往哪里走,这些都对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着重大的影响。新时期要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

(一)要以更大的勇气克服停顿和倒退的改革

改革面前,许多涉及现有利益、深层次利益调整的阻力逐渐增大,各方面利益和达成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难度日益加大,社会各方面要求改革成果共享的愿望更加强烈。有些人甚至认为我们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停止探索按当前模式发展,殊不知这样会使已有的改革成果前功尽弃。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勇气,“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是我党矢志不渝的宣示,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是全党的共同认识。我们必须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时刻保持警惕性,以更大的勇气,更加自觉、坚定地深化改革。

(二)要以更大的智慧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

十八大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理想蓝图,但全面改革涉及的领域众多,任务艰巨。总揽全局的同时更应该从实际出发,明确主攻方向与改革重点,集中精力,各个击破,争取在重要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重要领域共同发力作用于全面的深化改革。改革越深化越需要智慧,未来我们将面临重要戰略机遇,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是全党的共同誓言。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创造条件,攻坚阶段的深化改革,以更大的智慧集思广益,促进共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找到化解阻力的办法。

(三)利用好科学发展观这把深化改革开放的钥匙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开放中遇到矛盾要用深化改革的方法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要靠科学发展解决。科学发展观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钥匙,这是全党的共同意志。过去十年,我们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推进社会改革;未来十年,我们也要利用好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全面推进改革。深化改革开放是时代赋予我党的重任,在推进“五个目标”的改革进程中,发挥政治勇气和智慧,我们必定能释放发展新活力,开创改革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智奎.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2]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任国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OL].http://www.wenming.cn/ziliao/zhongyaolunshu/hujintao/201211/t20121119_940190.shtml.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