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邵伯古镇 寻运河遗珍

2017-08-09梁有权

旅游 2017年8期
关键词:古运河马头铁牛

梁有权

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邵伯古镇,古称甘棠、邵伯埭,因东晋太元十年(385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埭而得名,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自唐宋以来随着京杭大运河的繁荣,邵伯日益成为运河上闻名遐迩的繁华商埠。“镇江小马头,邵伯大马头”,说的就是邵伯古镇上古运河边的“大马头”,它与镇江的“小码头”和扬州的“御码头”并称为江南三大码头。

老船闸 新船闸

在真武出口下了京沪高速转入205县道一路向东南方向驶去,一条人工运河相伴左右不离不弃,不时有大大小小的池溏湖泊从身边滑过。此时正是雨后初霁,波光粼粼,烟树葱笼,美不胜收。行约7公里便进入邵伯镇,本以为这个见证了古运河千年繁华的小镇会是人流熙攘,人潮如涌,至此方知这里丝毫不见其他古镇那样繁华拥塞。信步走在古镇上,街上的行人稀稀疏疏,人们悠闲自在,闲庭信步,不紧不慢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穿过甘棠路,沿着古运河边的小路向西行约几百米就来到了邵伯运河船闸。邵伯古镇是因运河而兴起的一个文化名镇,在这里留存着三座依着时间顺序平行而建的水闸,作为古运河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见证了近百年来古运河的历史演变。

邵伯船闸位于京杭运河入淮之要冲,据历史记载,东晋官至太保、太傅的谢安为避皇室人员嫉妒,于太元十年(385年)请求出镇广陵,屯兵步邱。他发现此处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农田常受干旱,东部农田又易受涝,于是率领民众筑堤挡水,在跨邗沟的河段大堤的两侧筑建斜坡,设立拖船过埭的绞关。从此新筑大堤的两侧,西无旱忧,东无涝灾,江淮之间的船舶通航无阻。当地百姓为了感谢谢安之德,将他比作为春秋时期德行高尚的召伯(古召同邵),所筑之堤名为“邵伯埭”,绞关就成为邵伯古邗沟上最古老的船闸。此后唐、宋、明代又相继建起斗闸、“西河船闸”、“邵伯六闸”等设施,“万舟飞渡一毛轻,闸锁蛟龙浪不惊”就是当年繁忙的运河船闸的生动写照。

运河最东面是一条始建于唐代的古运河故道,如今早已废弃不用,如今运河故道两岸巨树参天,浓荫密布,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场所。西边紧挨古河道的是1936年修的一条运河,邵伯老船闸就建于其上,它是当年从长江入进运河的第一座船闸,也是中国第一座使用现代工程技术建造的船闸,蒋介石曾为此船闸欣然题名:邵伯船闸。建造船闸之前,运河航道常年水深只有1米左右,到了冬春枯水季节,运河航运几乎停顿。老船闸建成后,使运河保持水深在2.5米以上,吃水2米的重载船舶常年通航,极大地提高了古运河的通航能力。再向西便是两座分别建于1962年及1987年的水闸,这两座船闸的建成投用,使邵伯船闸也由人工开启闸门变成大型现代化的船闸,运河的年通航能力提高到2000万吨和1.3亿吨。从此老船闸也就光荣引退,与古运河一道退居一边,如同一位老人天天面带微笑检阅着新运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

斗野亭 大铁牛

“邵伯佳绝处,毕竟在斗野。”斗野园因园中的斗野亭而名,是邵伯船闸旁边的一座精致的公园。公园白墙灰瓦,檐角高挑,古朴中不失典雅,素洁中又不失灵动。斗野亭始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因亭的位置“于天文属斗分野”而得名。斗野亭雄踞运河堤头,面临邵伯湖,为三开间歇山顶小房子,青砖粉墙,屋檐高挑,轻巧灵秀。置身斗野亭中推窗凭眺湖光浩渺,帆影点点,近看荷叶田田,渔火绰约,波光水影,令人心旷神怡,文人墨客经此无不竟相观景赋诗,把江南的迤逦婀娜与浩瀚文脉融合得天然一体。“群贤翰墨思元祜,六代风流续谢公。”顺着亭前一副对联入亭,亭内四壁遍镶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等历代文人巨儒的诗文墨迹,细细品来,令人发思怀古:“檐檐斗杓落,帘帷河汉倾。平湖杳无涯,湛湛春波生”;“落帆谢公渚,日脚东西平。孤亭得小憩,暮景含余清。坐待斗与牛,错落挂南甍”;“地势如披掌,天形似覆盘。三星罗户牖,北斗挂阑干。晚色芙蕖静,秋香桂子寒。”

穿过古朴的门厅前行,大堤尽头有一座长1.98米、高1.10米、重2吨的大铁牛静卧于一台座之上,昂首向湖,阅尽干帆沧桑。据历史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淮河大水,邵伯决堤,百姓受灾严重。于是,朝野合力修堤治河,并在淮河下游至入江处共设置了十二只动物,即“九牛二虎一只鸡”,分别安放于水势要冲,以祈镇水安澜,亦作为水位测定之标识——通过水位上涨到动物脚、身、颈等不同位置,判断出是否会发生水患。自从大铁牛铸成后,邵伯就再没有发生过水灾,于是百姓将铁牛视为神物,慢慢也就喜欢上它了。当地人也将铁牛当作长寿的象征,谁家生了孩子,都会抱着骑上铁牛,手抓两只牛角,为孩子祈福求寿。每年正月十五,铁牛生日,大人们去烧香,并喊上几个小男孩抢香,然后送到不孕不育人家,发吉兆,祝来年生个胖小子。外地游人到此,也要亲热地抚摸它:摸摸牛头,不生肿瘤,全家安康,吃穿不愁;摸摸牛背,喝酒不醉,生活小康,干活不累。

三百年間,这尊屹立于古运河边的铁牛,每天听着隆隆汽笛,静静地守护着古运河,看惯了一次次潮起潮落,阅尽运河边滑过的无数渔光帆影,也留下了多少游子的思乡梦。“邵伯有个铁牛湾,那儿有一条铁牛镇压着。父亲的当差抱着我去看它,骑它,抚摩它。”当年朱自清离开邵伯后心中一直念念不忘陪伴他童年的大铁牛。

古河堤 大马头

离开斗野园向左一拐便来到邵伯明清运河故道。据历史记载,此段河道开挖于北宋绍熙五年(1194年),因为解放后运河主河道向西移动,这段运河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

沿着古堤一路北行,古堤皆青砖条石铺砌,青苔累累,岸边临河而建的古屋层层叠叠,鳞次栉比,从容闲适,阅尽运河繁华胜景。由于运河的改道,运河故道长久失浚,这段运河故道也失去了行船的条件。两岸婆娑树影的掩映下,河面波平如镜,清澈透碧,亭亭玉立的荷叶尽情舒展着婀娜的身姿,一弯废弃的小舟静静地躺在岸边。

顺着古堤前行,来到一条小巷口,巷口立一砖砌圆拱牌坊,上书“大马头”三个字。来到邵伯的人们都要来看着千年古运河边的大马头,“大马头”的“马”字为什么没有“石”字旁?相传,乾隆六下江南到扬州时,每次都要大码头登岸,微服私访,巡视民情。乾隆感觉到“码”字有石,会绊到脚,有碍行路,不吉利,于是欣然题名“大马头”。牌坊正对运河的就是一个宽约4米的30余级台阶的码头,这就是被称为“运河第一渡”、“水上城坊”的邵伯大马头,那宽大的石阶直伸到河面,圆润光洁的台阶不知流淌过多少岁月,一位大姐正在河边清洗几条小鱼,准备中午的午餐。

堤边遇到董鼎甲老人,他从小在古运河边长大。老人告诉我邵伯是江都五大镇之一,当年古运河没有改道之前,运河边店铺林立,运河里船流不息,昼夜不停,北方的大豆、淮盐,南方的广货、茶叶、桐油、丝绸,都要在邵伯中转过境,在这里停靠歇息。董大爷告诉我当年大马头河沿与运河水位是平齐的,在此停泊的客人都是经石阶登上大堤,后来随着津浦铁路的通车和运河的改道,这里的水面下降,码头的全貌也就完全呈现出来。

青石街 老手艺

穿过“大马头”门楼,沿着一条逼仄崎岖的青石小巷行二十余米就来到邵伯著名的条石老街。

这是一个完全被岁月遗忘的地方,老街呈南北走向,长约三里多长,宽不足三米,最显眼的是建于康熙年间的青石古街。老街正中一条小径皆用长约1.2米、宽约40厘米的青石铺设而成,非常规整,一直延伸至古街尽头,青石路两边青砖砌筑,晴不扬尘,雨不积水,经过数百年岁月的磨蚀,累累青石泛着柔和的亮光静静地躺在那里。老街两边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低檐宽门的店铺和挑着高高马头墙的老宅,时光荏苒,它们虽已失去了当年万家灯火商旅云集的盛况,但这些房子依旧保持着原先的样子。这些经过几百年岁月磨蚀的老木屋依然散发着悠悠的淳香,与古街上泛着幽幽青光的大石条一道诉说着古镇曾经的繁华。

由于没有进行过商业宣传,邵伯古街上很少有外来游客,我们的到来倒成了当地人眼中的一道风景,他们总要放下手中的活计回头看一看我们。古镇上的主人依旧保持着不紧不慢的生活,那敞开的店铺极少有生意,店主人也不管这些,他们沉浸在慢长悠远的时光里聊天、品茗、发呆,打发着他们富裕的时光。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经过邵伯都会难以抵御古镇繁华的诱惑,都要从大马头登岸,穿过曲径通幽的小巷,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感受康乾盛世帶来的繁荣富足,感受着百姓的幸福安祥。如今青石古街依旧,但是随着现代交通的巨大变迁和古中心的转移,这里也恢复了它的宁静,让我们在发幽思之际尽享难得的宁静。

路边一个“章源兴秤店”吸引了我,门店两边“轻重得宜一丝不苟,大权在握两钮关心”的对联诠释着主人的做人理念。不巧的是章小泉师傅有事外出了,只有他的媳妇章大嫂在店里收拾着零乱的店面。秤店是前店后屋,前面是不足十平方米的加工店铺,后面是他们的生活起居室,工作台上琳琅满目地堆满了各种半成品和配件工具。章大嫂告诉我小泉师傅是从他父亲章臣永手中接过这家秤店,到他这代已经是第四代了,章源兴秤店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以前生意好的时候小泉和他的兄弟姐妹们都和父亲一起做秤,供不应求,生意好得不得了。近几年随着电子秤的兴起,老式杆秤几乎没有了市场,手工加工杆秤费时费工还卖不出去,所以他们兄弟姊妹都不做秤了,只有他还继续坚持开着这个店,坚守着这门手艺,有人要了才来做两下。她想让丈夫转行做点其他营生,但是小泉做了大半辈子杆秤,对这门手艺一直恋恋不舍。她理解丈夫的心思,但是一家的日子还得过啊!

古河堤、青石街、老店铺,还有这即将消失的老秤制作手艺见证了大运河边曾经的繁华。如今繁华褪尽,门庭冷落,它们正慢慢成为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珍贵的记忆,任凭有心人前来拾起,向人们讲述着邵伯古镇发生的故事。

猜你喜欢

古运河马头铁牛
基于新常态下的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
扬州市古运河滨水景观的设计研究
大运河镇江段文化旅游建设研究
城市滨水空间环境设施设计研究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可爱的小马玩偶
街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