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古运河滨水景观的设计研究
2020-10-09刘思聪
刘思聪
【摘 要】城市滨水区的建设通常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环境息息相关。滨水区的发展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扬州市的古运河文化贯穿着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明。本文以扬州市古运河之一的芒稻河部分河道沿岸为设计选址,对芒稻河滨水景观进行设计、分析,从而进一步从亲水空间的营造、古运河文化的呈现等方面总结和研究滨水景观设计中需要重点把握的要点。旨在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在提升城市面貌的同时将扬州古运河文化的魅力展现,达到人文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芒稻河;古运河;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6-0170-0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扬州是一个由古运河、古城、绿杨、垂柳定义的浪漫美丽之城,城市功能性特征因为古运河的变迁而得以聚集扩散,丰富的水系资源滋养着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扬州市的人文特征因为古老运河的蜿蜒曲折得以继承积淀,素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水系养育了扬州人民。芒稻河便是流经扬州城的一条人工古运河,开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条河在古时是负责漕运、盐运的重要通道。芒稻河又称蟒导河,相传明宣宗年间,由于淮水经常引发涝灾,民不聊生,就在仙女庙(今江都镇)开凿芒稻河引淮水归江,当时反复筹措,定不下河道的走向。忽有巨蟒蜿蜒南行,人们将其视为神力相助,于是便按照蟒迹开辟了河道,遂曰蟒导河。
古老而悠久的运河文化构成扬州城市文化的精髓。因此,在深刻贯彻落实扬州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规划时,既要贴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又要响应政府城市建设规划政策,更要将扬州城饱含古韵的运河文化充分提炼,做到人文自然和谐发展。在滨水景观设计项目的实践中,如何切合实际地融入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地进行景观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的设计案例便是将上述问题悉数考虑,以扬州城悠久的运河文化为导向,既发展创新精神又符合本土风貌,力求打造利民生、兴生态、促文化的综合滨水空间。
(二)研究意义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规划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还能在弘扬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城市面貌、促进旅游资源建设,在经济、民生、文化、生态等方面实现多位一体全面发展。由于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宝贵的景观空间,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诸多综合效益,这是其他景观空间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应当对城市滨水区独特的生态、自然景观加以合理利用,打造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的公共生活空间。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既要保护区域自身的生态系统,同时通过连接其他各种类型的城市绿地,形成更大范围的生态网络,从而维护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扬州市芒稻河沿岸的发展,目前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北部由于处于城市中心地区,随着市中心建设的发展而得到了充分的开发设计。而在南段沿岸流域,由于远离城市中心,很多地域风貌还处于未开发状态,零星散布着的村落民房和旧船厂证明这片区域还未经历全面的建设和发展。随着城市发展的扩展蔓延,距离这片区域并不远的空间内,已经有了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并建设有高档小区、大型商超等现代民生建筑。因此,为了适应周边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对于这片河岸的改造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同时,受到古运河文化的影响,扬州城市风貌充斥着历史韵味,而新城周边的发展面貌与扬州市整体风貌相比略显偏离。沿着古运河流域进行滨水景观的公共开放型设计,有利于城市风貌的塑造与整合,促进扬州古运河文化的发展。
二、扬州古运河文化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概述
(一)扬州古运河文化
地域文化是使一个城市或地区经久不衰、永葆魅力的文化。线性文化遗产是指线性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中国的古运河时间上延续千年。扬州城的古运河是古运河文化中最古老的一段,汇集了地域文化与线性文化遗产。
自隋朝京杭大运河建成以后,许多大大小小的运河,如同历史发展的脉络,孕养着扬州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可是随着城市的演变和发展,扬州的古运河文化随着人类文明走进现代化而逐渐迷失,更有一些古运河的韵味气息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一些延续千年古运河的地段仍在使用,可是早已成为了城市的排污通道,曾经的辉煌,也只是被作为古董一般的赞叹和缅怀[1],经过工业化的发展,漕运、盐运这些字眼都已经淡出了百姓的印象。在上无政策保护、下有开发侵蚀的环境下,古盐都老街遭拆迁,干涸古运河被填埋建楼,古运河相关文化面临缺失。更多的运河被日新月异发展的城市遗忘在角落,古运河文化早已失去了往昔文人骚客传颂的光辉色彩,只能在众多高楼大厦的夹缝中流淌直至殆尽。
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古运河文化发展了千年,它支撑着扬州繁华了千年。在扬州建设中突出古运河历史文化的价值,将其融入滨水景观设计中,这是扬州再显文化繁荣的根基,也是这古运河文化延续和发扬的重要手段。
(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城市滨水景观包括建筑、植物、近岸河道等元素共同构成的人文风景。扬州市文化内涵的起源同样离不開水,扬州丰富的水系资源,构成了这座城市浓厚的古运河文化。滨水景观设计便是在河、海、湖等水域沿岸,结合区域文化对这些临水空间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其中涵盖着对水体、公共设施、建筑、景观小品等元素的设计以及这些元素恰当排列组合的空间规划设计[2]。
1.统一性原则。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与城市整体之间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以避免滨水景观区脱离城市区域而单独存在。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需要协调滨水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把滨水空间当作是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一部分,以不断完善城市的整体结构。
2.因地制宜原则。通常而言,水体主要分自然形成的水体和人工创造的水体。自然形成的水体包括自然形成的河流、小溪、湖泊等,它们最大的特征就是边缘和底部都是自然形成的,并非经过人工加工;而人工创造的水体是含有水体的人造建筑,如城市公园、广场、游泳池等。根据水体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另外,还必须熟悉当地的历史文化,将其引入到景观设计规划当中,以增加人们的雅兴。
3.生态化原则。近年来,一些城市水体景观中仍存在着污染问题,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影响。因此,在对城市水体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采用生态化原则,以减少和修复水体的污染。例如,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收集滨水路上的雨水并进行过滤,待过滤后再排放到湖中,避免直接采用泄水孔进行污水排放,从而导致水质被污染。
三、芒稻河滨水景观设计分析
(一)项目沿岸现状分析
中国的运河文化延续了千年的历史,无论是昔时的引流入江、疏解水患,还是今时的水利支点、交通枢纽,体现了人们以跳脱的思维创新从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芒稻河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便有引流入江泄洪的得天独厚之效用。芒稻河地处淮河水域和长江水域的交汇处,在错综复杂的水系环境中,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齐头并进。芒稻河向北与高水河、金湾河交汇,向南通过夹江汇流入长江。雍正年间便在其上建起了河闸,道光三十一年淮河大水,冲毁三河坝,洪水下泄,芒稻河遂成为淮河入江的一条主要水道。今日芒稻河已发生巨变。原呈繁体亚字中部半边形状的一带河段,为有利航运,被舍弯取直,舍去的旧河道两端筑堤建高閘,形成一池碧水,建成风景秀丽的渔场。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更是解决苏北里下河地区防洪排涝,实现南水北调的大型水利工程。开辟了宁通高速公路,建成芒稻闸桥、引江桥、芒稻船闸桥、七闸桥、芒稻大桥、芒稻河大桥等大大小小的桥梁[3]。这些桥梁越建越好,越建越现代化,一座座桥梁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这个河上建设起的水利工程,体现着自古以来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智慧。
项目选址的滨水河岸位于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东侧。扬州市的芒稻河沿岸总体可划分为五个区域,本案的位置位于其中的扬州船厂段。这片区域周围的道路四通八达,许多交通干线覆盖这片区域。其视野开阔,周围的建筑风景都能一览无遗。经过对项目区域的实地考察,发现在这片滨水河岸区间内还存在着废弃的船厂旧址、一些旧码头和废弃工厂。由于这片水域疏于管理,河岸和桥下散落着垃圾,对水质造成极大的影响。项目区域目前的状况表现出的滨水空间可达性和连续性较差。该区曾经还是船厂及相关工业聚集带,沿岸船厂均已完成拆迁现为空地。坐落于其上的仙女庙大桥为双幅形式,因空间未充分利用,成为消极空间。
(二)扬州古运河文化的应用与体现
遗产廊道是遗产区域充分表现的主要形式。遗产廊道作为一种线性文化遗产区域,呈现的方式和尺度灵活多变[4]。在古运河这种线性遗产的物质形态基础上,以线性景观的方式展现古运河文化,打造古运河文化遗产廊道,是将扬州古运河文化物质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案在设计中基于对扬州古运河文化的充分利用,通过节点景观呈现的方式融合古运河文化遗产,为延续这条线性文化遗产廊道作铺垫。
芒稻河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是一条具有现实意义的线性文化遗产。运河遗产资源多种多样,其中古代运河设施的呈现可以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在芒稻河滨水景观设计中呈现仿古渡口和古法工艺的水利工程,是发扬扬州古运河文化的有效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文化保护和城市开发的主要矛盾,同时还为该区域塑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景点。
(三)滨水植物景观的设计
要营造好的滨水景观效果离不开植物的应用。植物与建筑的融合不仅可以营造出丰富的天际线,增加城市的景观效果,而且可以营造自然生态驳岸,改善滨水生态环境。滨水区是水体和陆地的交错带,其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比较频繁,在这种状态下,滨水植物景观具有丰富多样性[5]。为此,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植物的生长特性和当地土壤条件,并以此合理地选择了水景植物。在滨水景观的浅水区,选择荷花、睡莲、芦苇等水性植物,在滨水景观的岸边则选择枫杨、合欢、池杉等耐涝的湿生植物。在进行植物配置时,按照群落化原则进行配置,并结合地形,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形式,以营造出灵活多变化的景观空间。同时,植物种植也要考虑植物之间的变化,疏密结合,高低有层次。在视域广阔的区域,利用植物伸出水面的景观作为框景,丰富景观层次。
四、总结与展望
城市滨水区是建设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敏感区域,其独特的亲水环境和丰富的植被资源能够充分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城市滨水区的风格和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规划时,更是有一些值得注意和考虑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或许有可能影响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以芒稻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结合芒稻河凝结的河流文化和扬州城的古运河文化,在具体设计中充分呈现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案例阐述了如何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形象地展现地域文化。在本文案例展现扬州古运河文化的设计规划时,提出了遗产廊道的设计概念。遗产廊道的建构需要足够广阔的线性空间相互结合和有力的线性文化遗产支撑贯穿,才能做到以点到线再到通道的形式,最终形成和完善。
扬州古运河在大运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遗产运河角度出发,对扬州古运河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从生态角度来看,连续的廊道可以促进各个物种空间上的流动。从人文角度来看,遗产廊道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本文为古运河文化这条线性文化遗产提供了遗产廊道的发端,为扬州古运河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扬州市古运河文化遗产,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保护这份人类文明的瑰宝。同时也希望更多的设计师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形式构建中,将古老而璀璨的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1998.
[2]何小弟,赵御龙.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生态景观建设规划[J].扬州大学学报,2002.
[3]李世济.芒稻河大桥简介[C].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1992.
[4]吴娟.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5]李晓储.扬州古运河沿岸生态林主要绿化树种抑菌功能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