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实验教学
2017-08-09何练
何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3-0067-02
农村中学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对化学专业的词汇的理解、语句的表达上都有一定的难度,绝大多数农村学生的父母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远离家乡外出打工,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对农村中学生有不小的影响。面对这一系列的困难,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利用化学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来加强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化学课程来讲实验教学具体应包括:演示实验教学、分组实验教学、开放实验活动以及家庭小实验等。化学实验教学以其特有的方式,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化学实验有比较强的感官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诱发学生发问,启迪学生创新思维。例如我们在上“分子”这节的复习课时,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分组实验“品红的扩散”和“氨分子的扩散”。碘微粒在升华球中的重新分布,品红微粒由一处向四周扩散,滴有酚酞的滤纸逐渐变色。学生观察到这些现象,好奇心大增,各种疑问会出现在学生脑海里,引起学生对这些现象本质的探索,使学生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在高一碱金属钠的保存需要用煤油这一节,如果对学生提出采用汽油或CCL4保存妥当吗?学生就会試着用钠的物理性质去理解为什么用煤油保存。由此再扩散到其他物质的性质,从而发散了思维。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化学实验应该是学生学习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下面以高一化学“氯气的实验制作法”分组实验为例,谈谈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有何收获。首先,学生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应该花少量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课前已经写好的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其次,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个别指导和全面调控相结合。该实验有几处操作重点和难点:1.连接实验装置的“先”与“后”顺序。2.净化装置的选择。3.收集装置的选择。4.尾气处理装置的选择。
对于这些比较难的步骤,教师可以作有针对性的示范。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个别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如导气管“长进短出”,滴加盐酸应该缓慢滴入,实验完毕后应先撤导管再撤酒精灯等,教师都应该给予指正。对于实验操作规范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表扬。最后学生做完实验后,指导学生整理好仪器、药品、实验桌。引导学生总结试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再用小黑板向学生展示讨论题供学生讨论。1.装配实验装置的顺序如何?拆除实验装置的顺序又如何?2.实验开始前的重要一步是什么?3.净化氯气的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能否到换过来?还可以用什么药品来净化氯气?4.收集方法有哪些?依据是什么?5.为什么要加尾气处理装置?可以用石灰水或水来吸收多余的氯气吗?
通过这些讨论,变简单的操作训练为实验操作和实验思维并重的训练,锻炼了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目的。
三、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开放实验是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借用仪器和药品,独立完成操作过程,在课内外实验室皆可进行的实验。化学开放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不断尝试中得到锻炼。例如:“用铝为原材料制备氧化铝”,学生设计出以下七种方案:1.铝加碱偏铝酸盐加酸氢氧化铝。2. 铝加碱偏铝酸盐加强酸弱碱盐氢氧化铝。3. 铝加O2氧化铝加酸铝盐加碱氢氧化铝。4. 铝加O2氧化铝加酸氢氧化铝。5.铝加酸铝盐氨水氢氧化铝。6. 铝加酸铝盐加碱氢氧化铝。7. 铝加酸铝盐加强酸弱碱盐氢氧化铝。
学生设计这个课题,这要求他们分析以上各种方案,然后选择比较好的几种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处理。
有的学生查阅资料,做些兴趣实验,如设计:“从定影液中回收银”的实验方案:1.准备工作,回收少量的定影废液。2.用硫化钠溶液处理。3.过滤,蒸馏水洗涤硫化银沉淀。4.把硫化银转移到热的盐酸中,再加适量铁粉。5.过滤,洗涤,蒸发。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兴趣实验向探索实验转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
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于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细致、更周到的辅导,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创新勇气;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指导其搞一些探索性的实验,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未来社会创新大军中的一员。高质量的实验教学增加了教学难度,相应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