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MART原则下的高校学生榜样形成与传播路径研究
2017-08-09曾雅清袁唯人
曾雅清++袁唯人
摘要:正所谓“见贤思齐”,优秀大学生榜样能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带动作用。针对当前高校榜样激励机制效果不明显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基于SMART原则的基本要求,设置相关榜样激励内容,利用多种传播途径,做好高校学生榜样的宣传工作,起到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SMART原则 高校 学生榜样 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027-01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主要方法,大学生榜样激励的作用不可小觑。正所谓“见贤思齐焉”,优秀大学生榜样能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带动作用。大学生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榜样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作用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影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大學生的生活、娱乐、社交方式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榜样形成与传播路径,显得至关重要。
一、当前高校学生榜样激励存在的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榜样的激励作用在于:观察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与行为奖励获得正强化;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榜样的激励作用在于其行为的结果带来的传播影响力;从激励理论的角度来看,榜样之所以能够产生激励的原因是因为榜样行为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奖金)与社会需求(名誉)。因此,榜样激励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常见的方法。然而,面对当前育人环境不断变化、学生思想受互联网影响较深的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榜样激励机制出现“失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高校的学生榜样激励形式单一;为学生提供的发展空间不足;高校榜样激励机制设计缺乏弹性;高校对学生榜样激励的效果较为重视,但并不重视榜样激励的形式,等等。[1]
二、基于SMART原则下设置高校学生榜样
SMART原则也叫目标管理,其具有以下五个因素:S(specific)具体;M(measurable)可衡量;A(attainable)可实现性;R(relevant)相关性;T(time-bound)时限性。针对当前高校榜样激励机制效果不明显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基于SMART原则的基本要求,设置相关榜样激励内容。
(1)榜样激励内容具体明确。为了达到榜样对广大学生的导向作用,榜样激励的内容一定要具体、明确,既兼顾现实性也具有发展性;既能对当前的激励政策形成合理的评价,也可以评估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与方向。
(2)榜样激励可衡量。可衡量的激励对学生的观察模仿刺激更大。在明确榜样激励内容的基础上,可量化的指标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也能方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验证这些指标的数据或者是信息是可以获得、可以量化的。
(3)榜样激励有相关性。榜样激励的相关性指要围绕学生发展设置具体的榜样激励,选择能全面、准确、直接反映学生发展的内容,同时兼顾不同学生榜样之间的递进性与相关性,从而体系差别化激励效应。
(4)榜样激励的时间限制。高校可以考虑不同的学生类别发展要求,设置不同的考核期限。例如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就应该拉长考核评选时间,而对于学生干部,选择周期较为适中的年度单位,激励效果更为明显。
三、基于SMART原则下学生榜样的传播路径分析
正所谓“见贤思齐”,优秀大学生榜样能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带动作用。有了榜样才有标准,有标准才有规范,有规范,后来者才能追随。因此,在高校树立优秀学生榜样,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传播工作非常重要。
(1)榜样传播的内涵传播途径。高校优秀大学生榜样的价值不在于学生得到了什么物质奖励,而是通过榜样散发的正能量,对周围的环境和人起带动作用。因此,榜样的设置一定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注重榜样传播的内涵素养。其中入选高校学生榜样的,既可以是校内校外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更应该是学生身边平凡而闪光的“草根”一族,通过选取不同类型的先进模范榜样,扩充学生榜样传播的内涵,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2)榜样传播的带动途径。榜样的带动力量是强大的,我们常说的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讲的就是榜样对特定人群的吸引力和示范性。用心理学理论来解释的话,观察者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得到与榜样激励类似的结果,形成一种正向的强化作用。通过这样的正向强化作用,在人群中传播,从而产生社会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向榜样看齐。
(3)榜样传播途径的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前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高校学生榜样的传播途径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扩大其影响力。例如当前各大高校的感动人物评选活动都会利用高校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借助网络传播的裂变作用,达到传统传播方式不能达到的宣传效果。同时,现在的高校学生榜样评选工作多采用学生报名、学校提名、网上投票的方式进行,通过网上投票拉近了学生与榜样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榜样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2]
参考文献:
[1]朱建国.高校学生榜样激励机制的建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7(2):104-108.
[2]应丹君.网络背景下青年学生榜样形成和传播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2015(4)):12-13.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