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访萧三

2017-08-09甘征文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耶娃革命

甘征文

1976年因撰写任弼时传记,有幸去京拜访国际著名诗人萧三。萧三和毛泽东都是新民学会的会员。当年在长沙时,两人是很要好的学友。早在30年代,萧三在苏联创作和出版了很多诗歌作品,早有国际著名诗人的盛誉。

十月的北京,寒风凛冽,我们来到麻钱胡同一号去拜访萧三。刚走进那狭窄的胡同,只见一位头发苍白的老者,佝偻着身子,迈着极其艰难的脚步朝我们走来。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感应吧,一看那消瘦的面庞,我便一下认出来者是萧老。我和少功抢上一步将老人搀扶住。老人喘着气说:“我有肺心病,要去街道的卫生所打针。”我俩搀扶着老人在附近的卫生院打完针,又扶着他回到住所。

麻钱胡同一号是一处低矮的土屋,它不像北京那些四合院,木门很低,盖着青瓦的墙头上长着稀落落的狗尾草。进了门,只见一处不足五平米的院子,右边支一个葡萄架,几根酒杯粗的黄藤没精打采地吊在那儿,三五片黄叶点缀其间,犹如主人没精少神。老人将凳子让给我俩,自己扶着拐杖坐在马扎上。良久,老人才缓过神来。他跟我们说,对他的监视,昨日才解除。老人带着浓重的湘乡口音,说他1896年10月10日出生于湖南湘乡县萧家冲,原名子暲,又名爱梅。萧三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化名。参加新民学会时,和毛泽东在一起。那时的他,正是风华正茂,与毛泽东一样胸怀天下。他们浪遏飞舟,迈步橘子洲头,是中共早期革命领导人。1922年,他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又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1924年,他回到上海和瞿秋白等一起领导工人革命运动。1926年,他赴法勤工俭学。1930年,他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出席了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最后留在苏联,任教于莫斯科东方学院。在莫斯科,他参加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工作,主编《世界革命文学》中文版。老人精通俄、英、法等数国语言文字。当时,他还用中文翻译了著名的《国际歌》。

正当我们专心聆听老人述说革命生涯时,只听见那双合木门突然一响,一个约莫五十多岁的高大女人进门来了。她右手扶着肩上一只装满了米的白色灰面袋,左手提着一筐子西红柿。因为个子太高,只能弯腰低头而入。当她发现住处有陌生人时,那黑而大的眸子里稍露出几分意外和不安。突然,她的右手稍松,米粒从袋中掉下来。她立马弯下腰去伸手将米粒一颗一颗地拾起来。

萧老向我们介绍,这是他妻子叶华。他说,叶华是一位德国贵族家庭出身的姑娘。她父亲曾有意将女儿嫁给中国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叶华是一位追求革命的女性,当然反对这门婚事。姻缘天注定,1934年夏天,萧三在苏联的避暑地黑海边疗养,刚从大学毕业不久,23岁的叶华恰好也到了这里观光。那时的她不叫叶华,叫耶娃。一次聚会,萧三见耶娃用俄语与人谈话很吃力,为人随和的他,便给这位美丽的德国女郎做起了翻译。当耶娃得知,这位风度翩翩的中国翻译不但是位有名的中国作家和著名诗人,还是一位见过列宁、斯大林的老资格的革命家时,心下顿生敬意。萧老的平易近人,让身处异国他乡的她,更是感到格外亲切。两人住在同一公寓,平常打交道的时间多,在文学和诗歌方面,他们也十分谈得来。用老人的话说,就是发生了黑海之恋。叶华喜爱摄影,而且在摄影艺术上有相当高的造诣,加之,叶华在德国也是倾向革命的,时间一长,两颗心越靠越近。耶娃为了长久与萧三在一起,还申请加入了苏联籍,并改中国名字为叶华。萧老还笑着向我们说了一件趣事。那是新中国成立不久,溥仪刚刚大赦出来。萧三夫妇上门前去访问溥仪。溥仪对叶华笑道:“当年,你幸亏不肯嫁给我这个皇帝。你看,你嫁给这位伟大的诗人多么光彩!”

当叶华了解我们的来意后,脸上的惊疑立即消失了,她给我们倒上两杯茶,站在一旁亲切地看着我们,那双扑闪扑闪的大眼睛看起来十分良善。萧老说,他两个儿子都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老人很兴奋,第一次就跟我们讲了很多很多。午飯时分,我俩告辞。

两天后,我们再次登门。萧老说,他在苏联时,多次见到中国共产党驻国际代表的任弼时同志。他对任弼时同志的革命工作评价甚高。还说,当年他和弼时同志一道为列宁守过灵。老人还清清楚楚地记得,苏联一位女士在灵堂唱的那首歌。我们真心佩服老人的超强记忆。谈兴正浓时,我笑着说:“萧老,我年轻时曾批评过您的大作。”老人莫名其妙地望着我。我告诉他,那还是在60年代初期,当时湖南作家协会创办了一个文学刊物《湖南文学》,主编是著名作家任光椿老师,提倡“开门办刊物”。

我那时还在农村,一边干农活,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凭着对文学的满腔热情,我还组织了几个文学青年成立了一个文字创作组。时任省文联副主席的康濯的夫人王勉思,任《湖南文学》编辑部主任。当其了解到我们有这么个文学创作组时,便来到高坊麓峰大队,找到我,一方面鼓励我们多多创作,一方面告知编辑部经研究决定,在我们创作组成立一个读书会。从那以后,省作协每期赠送刊物,并一再交代要认真阅读,然后反馈意见。我们对寄来的每期《湖南文学》认真阅读、学习。不久,我和创作组的五位年轻人因事来到长沙。因我当时系《新湖南报》的通讯员,经常在报纸上发表一些诗歌、散文,第一站便先到报社。报社的群工组长左开一先生打开了会议室,盛情地接待了我们这些年轻人。第二站,我们来到湖南省作协机关。在长沙市五一中路中苏友好馆内,主编任光椿先生一边热情地接待我们,一边征求我们对刊物上所发表作品的意见。那时的我们,正是初生的牛犊的年纪。我先是对任光椿老师发在刊物的长篇叙事诗《小虎与兰香》提出不少意见后,又再一次提出,上一期的刊物,萧三老师那篇《纪念三八节》的诗,没有什么诗意,而且发在头版头条不好。任光椿老师笑呵呵地表示接受我们的意见。这时,我又将这些告诉萧老,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当年真是不知高低呢。萧老呵呵一笑:“批评得对呀,我那诗是不像诗嘛。当时是康濯主席硬要我写的啊!”

两次交谈后,我们感受到坐在这个小马扎上的平凡老头,这位曾经风靡国际文坛的泰斗,交往起来,一点儿架子都没有。我们对他的感情,也由尊敬而亲近。尤其是老人敞开话题,纵论当年文坛盛况,使我俩很受教益。

第三次登门时,老人特将我俩邀到他的书房兼卧室坐下。卧室不过十平方米,一床一桌,还躺着一只浴缸。卧室内只有书桌前一把靠椅,书桌上摊开一叠稿纸,我和少功坐在床沿上,老人告诉我,他正着手修改当年写的《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书稿,还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他还有许多东西要写。

从萧老处回来后不久,我突然接到叶华打来的电话。在电话中,她一再交代我,萧老与我们的谈话内容,千万不要传出去。我向她再三保证后,她才放下了电话。

一年后,我独自一人再去北京麻钱胡同一号拜访萧老时,那双扇木门紧闭不开。后来才知道老人早已搬迁到条件好的住处,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全国政协委员。同时,也从报纸上看到叶华在国内外举办摄影作品展的好消息。

责任编辑:子非

插图选自《格姆兄弟》

猜你喜欢

耶娃革命
关于《最后的远握》
机械革命Code01
茨维塔耶娃情史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外媒风传“普京情妇”隐居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