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着善念 不忘初心

2017-08-09周圆圆王欢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白灵菇食用菌

周圆圆+王欢

商场如战场,在生意场摸爬滚打,总是少不了各种较量,没有点儿计谋很难立足。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主人公,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小就做买卖”,如今年近半百,历经半辈子的商场洗礼,却依然出淤泥而不染,丝毫没有一个商人该有的“奸诈”。

从少年得志到负债离乡

李专平自幼生长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县(今大丰区)的农村,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艰苦,他从懂事起就开始做些“小买卖”补贴家用:家里种的韭菜,头一茬不舍得吃,他就拿出去叫卖;闲着没事,他在家附近收集河道上长的菱角,换些零钱;此外他还会到周边各村收鸡蛋,集中拿到市场上售卖……这也让李专平从小就成了一个“生意人”,在经商方面无师自通,颇有头脑。

“初中的一次经历对我影响很大,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蘑菇种植。”据李专平回忆,1982年,他们学校在做椴木银耳种植,从那时起他对食用菌就情有独钟,也从此与食用菌结下不解之缘。恰逢当时中考,他遗憾落榜,学校觉得他对食用菌有兴趣,就派他和另外一个同学到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学成之后,李专平被安排回大丰县供销社工作,当时县里正在筹建一个食用菌农场,让他负责相关技术。但几个月后,李专平却扔下这个“铁饭碗”,开始自己种植食用菌。这个决定在当时的农村是不可想象的,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回来当农民,这不是又回到起点了吗?

“还是喜欢自己做买卖。”李专平解释说,当年之所以决定出来单干,是因为从小自己就经营小买卖,已经对做生意有了浓厚的兴趣。有兴趣、有技术,李专平的食用菌之路走得很顺畅,他既种植食用菌又卖菌棒,最多时一年能消耗几十吨原材料。1990年,二十出头的李专平已被评为“大丰县十大杰出青年”,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因为敢想敢干,李专平的种植规模不断发展,在当地行业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为人朴实的品质也吸引了很多人跟着他干。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在少年得意时,他却摔了个大跟头——乡里准备成立一个金针菇罐头厂,商议原料由李专平供应,李专平没对市场进行过多预测,开始扩大金针菇种植规模,结果金针菇丰收了,厂子却没办起来,当时金针菇市场也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量,全砸在了自己手里。年轻的李专平一下从风光无限的高台摔回了地面,不仅几年来的盈利化为泡影,还欠了五六万元的外债,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巨额数字。

历经磨难却始终不忘初心

为了尽快还上债务,1996年李专平在同乡的介绍下来到首都北京做起了建筑工。李专平谦虚好学,短短一年时间,他从对工地上的活计一窍不通,到可以带班完成项目。“干什么就得像个样子,一定要掌握技术,不能含糊。”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专门去人民劳动文化宫自学了低压电、电器维修、电焊等,并取得了电工证。施工方看出李专平的聪明能干,对他颇为器重,他在工地上渐渐站稳脚跟。眼看继续发展下去,还清债务指日可待,他却又一次选择“自丢饭碗”——原因竟然是因为他表现出色,老板开始重用他,继续干下去就会抢了带他出来的老乡的饭碗。

李专平头脑聪明,勤劳能干,又正直有原则,不愿意牺牲别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哪怕是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也坚守着做人的原则,让人听着不得不佩服他的为人。也正是因为这样,李专平的很多朋友都非常信任他,为他后来事业的重新焕发生机埋下伏笔。

正当离开工地为下一步生计发愁的时候,李专平老师的老师联系上了他,这位在中国农科院工作的“太师傅”,介绍他去北京通州的一家食用菌公司做技术厂长,老板承诺每年给他利润的20%作为分红。就这样李专平再一次回到了自己热爱的食用菌行业。

1997年,李专平所在的公司老总到新疆考察,发现白灵菇食用药用价值颇高,很有市场潜力,便从新疆把野生菇种引进了北京。从十几岁就开始与食用菌打交道的李专平,作为公司的技术厂长开始潜心研究白灵菇,并很快取得技术突破,在北京成功实现大规模培育,他也被行业内人士称为“白灵菇之父”。虽然每个月只拿500块钱的生活费,但李专平一直潜心研究技术,严抓生产,公司也因为引进白灵菇大获收益。但老板却以扩大再生产等为由,没有支付对李专平之前承诺的20%利润,连续几年皆是如此,李专平只得在朋友的介绍下换了一家公司以技术入股的形式继续白灵菇事业。

2003年,“非典”来袭,新老板因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决定停止生产,此时公司已在白灵菇上净赚200多万元,按照之前的协议应分给李专平几十万元。老板不想就此割舍如此巨额利益,便把公司的厂房与大棚抵给了他,之后却采用断水、断电等方式,将李专平“赶”了出去。两次为别人打工做食用菌,两次空手而归,本该属于自己辛苦赚得的几十万元钱不翼而飞,李专平深刻领会了什么叫无商不奸,但他不仅没有近墨者黑,反而发誓今后一定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追求的不仅是名利更是德行

早在1997年,李专平还在北京第一次做技术厂长时,就主动申请参与了共青团中央的技术扶贫项目,乐于助人的他一直坚持把技术无偿提供给定点扶贫地区。在这些年参与扶贫的过程中,李专平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朋友在得知他的两次遭遇之后,劝他不要再给别人打工了,自己一身本事,不如开创自己的一番天地。创业对李专平来说不是新鲜事,十几年前他也是个小老板。他有胆识做事,也有信心东山再起,但苦恼的是没有资金。坚守诚信的他此时得到了该有的回报,他的朋友们纷纷为他出资,借给他钱创业,属于他自己的北京专平五色土食用菌生产基地终于在2003年诞生了!凭借他的勤劳苦干和过去积累下的人脉资源,他的事业不断发展。后来又于2007年和2011年相继在通州成立了北京专平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专平林下农业专业合作社。

在这里,还不得不提到一个小插曲。2008年,很多周邊农户受李专平影响加入到种植白灵菇行列中,白灵菇产量提高了很多,市场上却没有那么大需求,再加上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让不太景气的白灵菇市场更是雪上加霜。这些白灵菇大都砸在了农户自己手里。按照协议,李专平只是负责帮他们卖,并没有义务承担损失,可他却没有犹豫,贷款支付了所有农户的种植成本,每户还额外补贴1万元,“不能让农户白忙活一年。”李专平自己损失了300多万元,但赢得了附近农户的信任与尊重,此后的生意越做越大。面对金钱诱惑,他的做法和自己的两次遭遇形成鲜明对比。

2012年以后,高端消费市场逐渐萎靡,白灵菇销量开始下降,李专平经历十几年前的失败,已经懂得考察市场,摸清市场规律。他没有抱着“白灵菇之父”的名号不放,开始缩小白灵菇种植面积,寻求黑木耳种植等更多发展路径。2015年合作社已发展林下种植黑木耳500多亩,黑木耳菌棒500万袋,带动500多人就业创收,总产值达2500多万元。在食用菌方面李专平自然是行家,但他也没有固步自封,当他发现大麦若叶青汁在养生市场流行之后,开始采用“合作社+社员+公司”的模式发展种植林下大麦苗并进行加工,一二产业融合发展。

从小生在农村的李专平在思想上一点都不土,对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发展也颇为青睐,尤其是通州被定为北京行政副中心以后,他更是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于2016年底自筹800多万元建设海棠观光及林下经济示范园,打造生态循环经济。

自李专平自己重新创业十几年来,他的成功看起来水到渠成、顺风顺水,背后却得益于他坚守了几十年的可贵人品。他现在有钱了,却从没忘记那些和他过去一样没钱的人。合作社的社员每到生日和其他节日总能收到他的礼物,他和合作社更是多次对贫困灾区和福利机构施以援手。如今,身为北京市通州区人大代表的他更在心中多了一份责任,他的员工说,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如今的成功不是他自己的,合作社更不是他自己的,只有让所有社员过得好才是真的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经历几十年商场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连续遭遇欺骗之后,又有几人还能守住自己的本心?李专平做到了。

猜你喜欢

白灵菇食用菌
白灵菇菜谱(四)
白灵菇菜谱(一)
白灵 菇菜 谱(二)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白灵菇酸菜营养酱的研制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秋季食用菌 农事巧安排
一四三团鑫花园食用菌厂春节创收百万元
白灵菇rDNA-ITS序列多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