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当代:主旋律狂板与八一精神
2017-08-09子书君
子书君
《建军大业》,这样一部点燃暑期档的主旋律电影近日突遭怒怼,引起舆论一片哗然。那些年,军绿色是流行色,军装是年轻人的流行装。孩子们的偶像是小兵张嘎、小英雄潘冬子……进入新世纪,从《亮剑》、《士兵突击》到《战狼》系列,中国军人的热血意志与八一精神,如何成为大众关注的 “燃点”,是传承,也有忧患。
主旋律的气节与“燃点”
《建军大业》上映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在朋友圈发文,用了三个“大”来形容这部主旋律电影——大气,大聪明,大胆。
他说:“消灭一切陈词滥调和拖泥带水,包括那些多余的政治正确。理由是,艺术的完美呈现才是电影的政治正确。要给“主旋律”电影正名,主旋律在交响中可以是快板,可以是慢板,当然也可以是狂板。”
张宏森显然预见到了影片启用小鲜肉可能会有的质疑,因此,特意“为了打消社会疑惑”,把他们饰演的领袖人物在影片中标注了年龄。尽管这并没有阻挡7月27日,叶挺后人,也是红色导演叶大鹰连发8条微博,怒怼小鲜肉无法承担革命先烈的苦难厚重。
1927年,叶挺和贺龙刚过30岁,已经是北伐战场上的名将,而参加南昌起义的粟裕和林彪,此时都才19岁。《建军大业》描绘的是广为人知的时代人物,但当年他们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演员欧豪用“很燃”来形容影片中的场景。 “很燃”和“革命激情”,其实精神内核是一样的,都是生命力的焕发,都是典型的年轻人气概。
在相当长时间里,中国“主旋律”电影因为标签化、刻板化的表达方式陷入官方叫好、观众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建国大业》并不是如历史课本上那样,专注于南昌起义“打响革命胜利的一枪”之类的高大全故事,而是专注于为什么会发动南昌起义,为什么要会师井冈山。
也正因如此,在电影叙事中段,分化出一条支线,刘烨饰演的毛主席如何与陈独秀之间产生分歧,愤然出走,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线索,这就是本片特殊的地方。我们失败了,但还要再来过,这是升级的过程。
此前,电影《战狼2》举办了一场“十万个为什么”发布会。针对观众提出的犀利问题“为什么冷锋像个战神,怎么都打不死”。导演吴京坦率回应:“不是打不死,而是打不倒。其实冷锋不是一个人,是中国军人的气节,中国军人的意志是永远打不倒的。”
早在2015年,七天破三亿,原本不被看好的战争题材电影《战狼》意外地成为票房黑马。《战狼》的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很多观影者都是冲着这句话而买的电影票。《战狼》骨子里的基因无疑是爱国,而且目的明确:用热血抓住当下青年人的市场,让人肾上腺激素飙升。
八一精神:那些年的流行色
好的主旋律是让人难忘的。“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旋律再熟悉不过。
夜色中,游击队员身手敏捷地跃上疾驰的列车,在车厢里机智巧妙地和鬼子周旋,紧张的芳林嫂忘了拉弦便将手榴弹扔了出去,砸在鬼子的脚上……这是上世纪那部黑白老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经典镜头,它们早已定格。60多年前,我国著名作家刘知侠发表了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后又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银幕。那段传奇般的英雄事迹从此风靡几代人,直到今天,人们仍为之鼓舞。在佳作云集、星光灿烂的中国电影史上,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65年拍摄的电影《地道战》,也缔造了持续半个世纪的传奇。
任旭东,一位从作战部队战斗员转行、以拍摄军事教育片为主业的电影界“新兵”,拍出了一部名震神州、广受赞誉的战争故事片,它以对敌人辛辣的戏谑调侃,酣畅淋漓地宣泄了民族情感,旷日持久地引爆了大众狂欢。“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伴随这铿锵有力的旋律流淌,电影《地道战》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愫和青春记忆。
地道战之外,地雷战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当时在山东境内,海阳民兵虽然并非最早发明和使用地雷,但海阳民兵却在实践中发明和制造了数十种地雷,抗战时期地雷大显神威,不仅在胶东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在中国抗战史上涂上了濃重的一笔。
根据抗战史实创作拍摄的《地道战》《地雷战》可谓19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曾被称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
那些年,军绿色是流行色,军装是年轻人的流行装。孩子们的偶像是小兵张嘎、小英雄潘冬子……《小兵张嘎》是一部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不知有多少中国孩子曾像那个嘎眉嘎眼、虎头虎脑、神气十足的小八路一样渴望有把小木枪,渴望上战场打坏人立大功,甚至像他一样爬树掏个鸟蛋……一部描写战斗小英雄的电影《闪闪的红星》更是一度风靡全国,片子中那个勇敢机智、长着圆圆的脸蛋和一双清澈照人的大眼睛的小交通员潘冬子令人难以忘怀。
传统军人与现代兵王的激情岁月
2005年,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机构公布的收视调查数据显示,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30集电视连续剧《亮剑》以10.3%的平均收视率拿下了全年电视剧的收视冠军。与此同时,《亮剑》的热播也引发了观众对原著的兴趣。在全国各地,小说与光碟一同热销。
李云龙,《亮剑》中这个经常歪戴帽子、爱喝酒、爱骂人的战斗英雄,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出尽风头,已经超过了之前被观众追捧的“石光荣”(《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姜大牙”(《历史的天空》)。
军旅文学评论家朱向前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绍道:"《亮剑》以回溯式的视点,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炮火硝烟与血雨腥风中,饱含激情地讴歌了一个集勇猛、刚烈、草莽与智慧、政治、坦荡、忠诚与良知于一身的来自历史深处的中国传统军人的英雄传奇。"
与《亮剑》的革命英雄主义相比,同一阶段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主角许三多则来自农村,生性怯懦,经常让人失望,一直在父亲的耳光和“龟儿子”的骂声中成长。 许三多进入军队,最初目的只是为了找一个走出农村、出人头地的机会。在他被选拔进入特种兵“老A”集训队之后,一直木讷的许三多终于得到了升华,他懂得了:军人,不是为和平而生,他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战争。这也最终促使他完成了“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转变,成为让人敬畏的“兵王”。
随着《亮剑》《士兵突击》的热映,银幕上也出现了《火蓝刀锋》《我是特种兵》等收视不错的军旅题材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