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最后一公里”的贪腐现状

2017-08-09苏杨

齐鲁周刊 2017年30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贪腐执纪

苏杨

随着精准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强,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到扶贫工作中,这期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本该是贫困人员的“救命钱”,却成了地方贪腐人员的“摇钱树”,一起起案例敲响了“扶贫贪腐”的警钟。

一个只有27人的单位,有11人贪腐

近日,贵州省纪委通报了一则“窝案”的问责情况。

这个窝案发生在一个县的扶贫办,案件前后跨度长达4年。这个案子共涉及党员干部11人,银行工作人员1人,企业员工8人。案子发生后,当地党政一把手被约谈,一个副县长被处分、并被组织调整。

这个案子在今年6月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扶贫办惊现“一窝鼠”》中曾被披露:一个基层扶贫办主任带领扶贫办11人一起走上贪腐路的事情,一个27人的扶贫办,2名原任领导、6名现任领导和3名中层业务骨干都牵涉其中。

这次的官方通报中,是这么说的:

“2012年4月至2016年5月,玉屏县扶贫办原主任简光禄,多次授意安排本单位相关人员以收取“工作经费”为名,向申请信贷扶贫贴息资金企业及个人收取“工作经费”,私设“小金库”,并用于违规发放职工福利和与部分人员私分。

“县扶贫办对企业申请贴息贷款的资料审核把关不严,致使8家企业与银行工作人员勾结,套取贴息资金。

“涉及县扶贫办党员干部11人、银行工作人员1人、企业8家,累计收缴违纪资金378万余元。

简光禄和县扶贫办原副主任向辉等7人被移送司法机关。”

除了这些人外,玉屏县的党政一把手也被市纪委约谈。县政府原党组成员、分管扶贫开发工作的副县长罗宁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和组织调整。

还有县扶贫办前后两任纪检组长柏先杰、吴本松,这二人也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和留党察看一年及行政降级处分。

窝案是怎么发生的?在之前的报道中,也有所提及——

先看主任简光禄。

在申请扶贫项目资金过程中,他关照了6个企业,获取27.6万“好处费”。

他安排下属暗箱操作,违规向获得扶贫贷款贴息的企业、产业扶持发展项目实施单位和个人收取资金共850.8万,纳入“小金库”,与班子成员及个别中层干部进行私分,自己从中分得20万元。

再来看副主任向辉。

他以10万元资金入股某企业,用职务上的便利,帮助企业获取高额项目扶贫补助资金。2016年1月获取30万元利润。

“小金库”中的钱,还被谁分了?

因为徐东玩忽职守,对项目审核不严,导致该县某企业以虚假银行贷款资料骗取国家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05万元。

被“拔毛”的扶贫项目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一项扶贫惠农工程引发的“雁过拔毛”贪腐案件,引发舆论关注。

因综合治理耕地水土流失项目而申领的1000万元财政资金,从项目招标到项目验收,在经过六层“拔毛”后,其中677.99万元涉嫌被骗取,“拔毛率”高达68%;原规划治理的303公顷水土流失面积,最终完成度不足23%。

从该扶贫项目招标伊始,时任花垣县水利局局长的石某就盯上了这只“肥燕”。他伙同时任张家界市粮食局法规科科长胡某通过操纵招投标的方式拿下该项目,后通过该县水保局局长龙某设立的公司将工程转包给当地的村民包工头,并伪造了监理日志、监理签证等一系列监理资料,完成了项目相关材料的申报。

其后,在现场实际完工量不到三分之一时,石某又伙同时任该县水保局副局长的麻某向他人购买了一整套虚假的竣工结算资料,并通过向时任湘西州某局科长的王某送了4000元红包后,拿到了虚假的投资评审报告。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资料,石某他们顺利走完了最后的验收“过场”,通过了省、州、县三级验收组的验收,并评定为“工程质量达到良”。

一个县级再正常不过的扶贫项目,就遭遇了前期运作、工程转包、工程监理、伪造资料、评审验收和收送红包礼金的层层“拔毛”,省、州、县多个层级的干部涉案其中,湖南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24人,对收受红包礼金的35人进行诫勉谈话。

而这其实仅仅是“扶贫腐败”中的冰山一角。

据国务院扶贫办透露,2016年,各级各部门加大扶贫领域问题查处力度,纪检监察部门共处理1.95万人,各级检察机关处理1892人,审计部门处理153人。

观察这些典型案例中的违纪人员,不难发现,“扶贫贪腐”问题主要集中在乡镇基层,尤以村(组)干部最为突出,涉及村(组)干部的案例达93起,占比66.4%;涉及乡镇干部及工作人员的案例有27起,位居第二。

对胆敢向扶贫资金财物“动奶酪”的严惩不贷

随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但一些贪腐“黑手”却伸向了贫困户的“救命钱”“活命钱”。甚至有某省扶贫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副会长对媒体说:“扶贫款就像开渠放水,中间经过流淌渗透,到了地头水也快没了。”

2016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892人,与2015年同比上升102.8%。

扶贫领域“最后一公里”为何发案突出?如何更有效地严惩严防“劫贫济腐”问题?7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书记王岐山出席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要求加大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7月18日、19日,王岐山奔赴河北省张家口市检查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落实情况。

“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要到基层去、落实在行动上,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短短半个月内,王岐山两次强调扶贫领域的贪腐问题,足见国家对于该问题的重视。

“严肃查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强占掠夺问题,对胆敢向扶贫资金财物‘动奶酪的严惩不贷。”在7月3日召开的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王岐山强调。

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强调:“有的地方扶贫、涉农、医保、低保资金都敢贪敢挪,而且拿这些钱来行贿买官,群众的‘保命钱成了干部的‘买官钱,发达地区通过工程项目搞权钱交易,贫困地区贪扶贫救济的钱,恶行令人发指!查处惩戒力度还要加大。”

去年10月,国务院扶贫办下发通知明确要求,要普遍建立驻村干部召回制度,对不作为、不务实、不合格的驻村干部坚决撤换。

在今年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之后,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西藏、天津、湖北、青海、陕西、江西、贵州等十多个省(市区)就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严查扶贫领域违纪问题。

在加强对扶贫人员工作不力等问题问责的同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建议应加强对基层扶贫人员的培训,从理念、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了解并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基层扶贫人员在工作、生活中都面临着许多难处,要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关照”。

(文据《法治周末》《中国纪检监察报》等)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贪腐执纪
魏晋时期的清廉与贪腐
监督执纪问责如何“备豫不虞”
执纪不因事小而“散光”——不“大小统管”的执纪,就是对企图违纪者的纵容
执纪监督蒲城破解熟人圈
贪腐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消除对策
村官贪腐背后的权利困境
万荣县:“三措并举”强化执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