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生产的市场化与当代城市发展批判

2017-08-09庄友刚解笑

社会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资本逻辑城市发展市场化

庄友刚++解笑

摘 要:市场化是当代空间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即空间生产的商品化,指空间生产在其社会性质上日益呈现为商品生产,市场原则主导空间生产的整个过程。市场化的趋势在空间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上都表现出来。空间生产的市场化趋势在客观上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面,但同时也造成了众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这尤其在当代城市发展中表现出来。空间生产的市场化趋势是同当代资本发展状况相联系的,是当代资本积累方式创新的结果和表现。要辩证看待资本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矫正单纯资本逻辑主导所造成的问题是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空间生产; 市场化; 城市发展; 资本逻辑

中图分类号:C912.81;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8-0112-08

作者简介:庄友刚,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解 笑,苏州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江苏 苏州 215123)

自20世纪70年代列斐伏尔提出空间生产的概念以来,关于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话题。空间生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出现,在根本上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就是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空间生产问题才真正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在理论上被加以反思。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现象,空间生产本身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当代,空间生产又呈现出新的发展状况和特点,空间生产的市场化是其中的一个具有显著时代性特征的新趋向。城市的发展与建构是当代空间生产最具显示度的领域,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发展对当代城市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客观上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面,但同时也造成了当代城市发展中的诸多现实问题。深入、合理地审理空间生产的市场化现象成为一个理论任务。

一、空间生产及其市场化趋势

谈到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发展,首先应明确什么是空间生产及其影响因素和发展机制,这不仅是问题讨论所必需的观念前提,同时也为深入探讨空间生产市场化发展的历史基础与现实影响提供了基础性的切入点。关于空间生产的概念我们在一些文章中已经做了较为细致的阐明,出于叙述完整性的需要这里再简要概述一下我们对空间生产的理解与界定。所谓空间生产就是通过物质资料在物理空间中的重置或重构创造出符合人生活需要的空间产品的过程。空间生产并不是独立于物质生产之外的生产类型,空间生产首先是物质生产,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空间生产”的概念突出了生产的结果即物质产品作为空间产品所具有的空间属性和所体现的空间意义,以及这种空间属性和空间意义对人的生活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1空间生产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空间生产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人类生活的物理空间的扩张,更表现为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利用的空间形式日益远离原初的自然空间状态,不断创造出新的空间形式和空间关系。

空间生产的结果是空间产品。任何物质生产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前提。空间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以往生产活动的结果同时又为进一步的物质生产提供了空间前提。也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来看,空间生产构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和表现方式。根据唯物史观,任何物质生产同时也生产着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反过来制约着进一步的生产活动。就此而言,空间生产一方面受到既有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又构成了社会生产关系建构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社会关系再生产根本路径。在自然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空间生产更取决于社会因素,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状况就会有什么样的空间生产状况。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列斐伏尔会强调“空间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它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2。与此同时,空间生产状况又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建构,空间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必然带来相应的社会关系后果,怎样生产和消费空间产品就会造就怎样的社会关系。“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语根本上反映的是空间状况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正如爱德华·索加所强调的,“如同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一样,社会性和空间性彼此(通常总是冲突着)推动、互为因果从而辩证地融合在一起”3。

明确了空间生产的基本内涵我们再来看何谓空间生产的市场化。空间生产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进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空间生产状况既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又受到该社会阶段生产关系状况的制约。比如居住空间的建构,四合院的建筑一方面是与古典社会物质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宗法社会等级关系的要求。现代社会尽管有了更高、更好的物质技术条件从而使建造四合院成为更加容易的事情,但是这种居住空间形式不再成为现代人的选择。再比如传统农业社会中城市的建构,政治或军事的因素在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呈现出显著的政治上的“中心——边缘”理念和结构。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城市建构则主要依经济发展需要而展开,经济中心成为城市规划的主导理念。自然经济条件下凸显的是相对孤立与封闭的空间存在,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随着交换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空间上的普遍交往成为主导的生活方式,历史因此成为“世界历史”。总之,同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状况相联系,空间生产也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这种历史性特征在当代也有充分的显现,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即在于日益深化的空间生产的市场化趋势。

所谓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即空间生产的商品化,简单一点来说是指空间生产在其社会性质上日益呈现为商品生产,市场原则主导空间生产的整个过程。空间生产不再仅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而更表现为价值增值的过程。空间产品不再仅仅是具有一定使用性的物质产品,而更是作为蕴涵价值增值的商品而存在。空间生产的首要直接目的不再是空间产品的使用价值而在于空间产品作为商品所实现的价值增值,使用价值的生产退居为实现价值增值的手段。在空间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整体过程中,市场原则是其中首要的和基本的准则,市场机制成为制约空间生产具体发展进程的主要力量。

就是说,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在空间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都表现出来。首先,就空间产品的生产而言,空间生产的市场化表现为价值增值取代使用价值成为空间生产的首要的根本的目标指向,市场原则主导空间生产要素的使用方式和结合方式。其一,空间生产作为商品生产当然要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空间产品的效用性影响和制约着价值增值的实现程度。但是,蕴含在产品中的价值增值才是生产的直接目标,产品的效用即使用价值只是实现价值增值的手段。在这样的情形下,价值增值及其实现成为一切空间资源的开发、使用所环绕的轴心,只要能够满足最大限度增值的需要,任何形式的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是可行的。资本对价值增值的追求具有无限的性质,空间生产市场化以后在空间产品的生产上也表现出无限扩张的性质和趋势,这种扩张首先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实际需要而是价值增值。其二,与空间生产的商品化趋势相适应,空间生产要素作为商品生产的要素出现,空间资源和空间条件被作为商品纳入到空间生产的过程。资本数量的多寡成为空间资源占有状况的根本依据,谁拥有更多数量的资本谁就可以更多地占有空间资源。不仅如此,空间生产要素的使用方式也被市场化要求所主导,怎样能够带来最大限度的利润就会被怎样使用。比如一块土地是用来建住宅还是高尔夫球场,完全取决于哪个市场利润空间更大。其次,就空间产品的分配而言,空间生产的市场化表现为完全按照资本原则进行产品分配。空间产品的生产者并不一定是空间产品的拥有者,在生产要素被商品化的前提下而是谁出资谁占有。空间产品的分配权力掌握在资本手中,既不是按劳分配,更不是按需分配,而是按资本分配。在这样的意义上,空间产品成为资本的一种具体存在形式。再次,就空间产品的交换而言,市场化的活动即是交换活动,广义的市场就是交换关系的总和。在这样的意义上,一切进入交换活动领域的空间生产活动和空间产品都是市场化的。这里,我们不是在一般交换活动的意义上来谈论空间生产的市场化的,而是指空间生产作为商品生产出现,空间生产一开始就是以用于交换为指向的。在这样的情形下,能否用于交换,是否有利于交换,是否有利于获得最有利的市场价格(比如楼盘推出的时机),都成为空间生产活动的重要考量因素。最后,就空间产品的消费而言,空间生产的市场化表现为市场原则主导空间消费,“谁购买谁消费”的市场原则成为空间消费的最根本准则。空间产品的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无论哪种类型的消费,遵循市场交换原则来获得消费权日益成为空间消费的主导原则。不仅诸如住宅等生活所必需的空间生活资料要按照市场原则获得,具体生活形式(诸如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的展开所需要的空间资源和条件也日益按照市場的原则来获取。不支付动辄几百元的景区门票就不能在该景区休闲;如果对价值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高尔夫会员证望而却步,也就意味着与这项运动是隔离的。谁购买谁消费,不购买就不消费,这已经成为当代空间消费的一个基本原则。

总之,市场化是当代空间生产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这种趋势在当代的空间建构中日益凸显。那么,空间生产的市场化意味着什么?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对于当代社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深入审视这一问题需要对空间生产市场化的历史后果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澄明。

二、空间生产市场化的历史后果

就当代社会发展进程而言,空间生产市场化的趋势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社会生产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空间生产市场化的发展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和生活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在理解空间生产市场化趋势的合理性的时候,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发展有利于空间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有利于空间资源的高效使用。相对于人类社会以往已有的各种生产形式,市场是最为高效的配置资源的方式,最有利于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这也是当代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个根本立足点。市场化配置资源,当然也包括空间资源和条件。空间生产的市场化,一个重要内容和表现就是生产所必需的空间资源与条件采用市场机制来进行调配。在市场体系下,利润丰厚的领域往往意味着同时也是社会需求旺盛的领域,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必然引导空间资源和条件向社会需求旺盛的领域集中,这也就是空间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同时,市场活动以最大化逐利为根本目标,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必然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其效能,因为越是这样越有利于最大利润的实现。而这也意味着空间生产本身的发展与提升。由此可见,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在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尤其是在空间生产相对落后的状况下,市场化发展为空间生产的扩张和提升提供了巨大动力。

其次,与上述情况相联系,空间生产的市场化促进了空间生产的发展及其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不仅意味着空间产品的数量大大增加也意味着空间生产质量的提升。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生活需求而且能够极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空间性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不言而喻,野蛮人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洞穴和茅舍,正如游牧人的每一个家庭都有独自的帐篷一样。”2空間生产市场化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空间产品的数量,能够更为充分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空间性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尤其是在社会生产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更能彰显这种意义。其二,空间生产是特殊类型的物质生产,空间产品不仅能够满足生活性消费,更为进一步的空间生产和其他物质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前提和条件。空间生产越是发展,空间产品的数量越多,越是为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在这样的意义上,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在客观上有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面。

再次,空间生产市场化的积极意义还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上体现出来。社会发展对空间产品的需要,无论是生活性需要还是生产性需要,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的日益增长上,也在对空间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和类型不断多样化的要求上表现出来。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发展使得空间产品的提供,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类型的多样性上,都大大增加。这是因为,尽管空间生产的市场化使得空间生产活动以价值增值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状况,因为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完成交换和消费,价值增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因此,市场化发展不仅使空间生产能够最高效地最大化展开,而且能让空间产品最大限度地契合社会的实际需要。越是能够提供社会需要的空间产品就越能够获得最大限度利润,越是能够发现和把握社会的需要,就越是可能提供社会需要的空间产品。这样一来,尽管空间生产市场化的现实目标是狭隘的,首先是为了资本的价值增值,但在客观上却造就了相对合理的满足社会空间需求的方式。

另一方面必须看到,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发展以追逐最大化利润为根本目标,这样的目标具有历史的狭隘性。由此,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空间生产在其社会后果上必然产生这样那样的消极影响。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尤其是随着大规模城市化发展的展开,城市建构成为空间生产最具显示度的领域。空间生产市场化的后果在当代城市建构中更加突出的呈现出来。从当代城市发展来看,空间生产市场化所造成的问题在四个方面尤为引人注目:

第一,空间生产的市场化造成了当代城市空间建构和发展中的空间非正义,空间生产市场化的扩张是以人的空间权益的相对丧失为前提的。空间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因而享有相应的空间权益属于基本的人权。空间生产的市场化意味着空间生产本身成为资本增值的途径,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根本导向。在追求最大利润的过程中,空间生产所具有的利润空间必然被扩大到极限。一方面尽可能降低空间生产的成本,甚至不惜采用非法的手段。比如在土地征集中各种屡见不鲜的“强拆”事件。另一方面尽最大可能提升空间产品的价格,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城市住宅价格的飞速增长。在这样的发展中,空间生产造就了无与伦比的利润空间。这也是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资本大量涌入这一领域的根本原因。而在“谁购买谁消费”的冠冕堂皇的面具下,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发展不仅获得了合法性的身份而且塑造了合理性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又反过来进一步鼓励了市场化趋势,纵容了逐利行动。然而在一个社会中,如果社会成员不能以其正常收入途径来充分获得其生存和发展所应有的空间资源和空间条件,那么实际上就是对其空间权益的变相剥夺。“以资本为核心、以利润率最大化为导向、以地方政府片面的GDP追求为价值特征、以制度公正相对缺失为条件的空间生产和空间再造,是建立在不断剥夺农村居民和城市弱势群体对空间居住和享有权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对空间正义原则的侵害。”1

第二,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发展造成了当代城市空间建构的失序。逐利原则是市场运行的基本原则,市场运行中一个重大的基本矛盾在于,单个组织的市场行动是高度自觉的,而市场整体运动则呈现出盲目性。由于这样的状况,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发展对于当代城市空间的建构带来双重失序的现象。一是城市空间拓展的失序。由于空间生产所蕴含的巨大利润空间,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大量资本集中涌入这一领域,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城市地理空间的片面扩张,城市建构表现为所谓“摊大饼”式的发展,空间资源被片面开发、过度开发;与此同时,城市物理空间的拓展缺乏实际社会生活内容的充实与展开,造成了城市扩展中大量的“死城”现象。这不仅导致了农地资源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各种问题,更造成了大量农村人口和城市弱势群体因失地和失居而带来的社会矛盾。二是城市空间面貌的失序。这种失序不仅表现为物理空间面貌的失序也表现为城市表达的失序。建筑空间的设计、建造,完全出于当时的市场考量。单个建筑空间或区域空间的建构似乎很新颖、有特点,考虑得科学、周到、严密,但就整个城市空间而言却显得杂乱无章,不知所从。不仅城市物理空间的建构带有无序性,这些物理空间的文化表达也是失序的。比如各种新建的建筑设施、住宅小区或是城市道路的命名,带有显著的市场化、随意性特征,除了浓厚的商业气息很难表达其他文化精神。

第三,空间生产的市场化造成并加剧了城市空间的分化与对立。空间生产实质上是通过物质资料的空间重置来获得相应空间产品的生产过程。空间生产要素的数量多寡及其集中状况直接决定空间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空间生产的市场化不仅使空间的生产要素以商品化的方式被使用,更重要的是空间生产的后果即空间产品作为商品被消费。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在生产上,空间资源和条件以市场的需要并按照市场的方式集中起来,市场需要的不同势必造成空间产品亦即空间本身的分化。比如,环境优美的别墅区与一般住宅小区之间存在显见的空间差异,更与脏乱差的贫民窟有根本的不同。而在消费上,“谁购买谁消费”的市场原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空间的分化,势必把社会成员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被排除在这样的空间之外。比如高档精品店显然不是普通大众能够经常光顾的。事实上,市场化的空间建构一开始就是以市场化的消费为指向的,市场的需要主导空间生产进程。前文已经指出,空间生产影响着社会关系,怎样生产和消费空间产品就会造就怎样的社会关系。这样一来,市场化条件下城市空间的分化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分化,造成社会关系的格式化和固化。当社会关系被格式化并限定于特定的城市空间的时候,势必造成社会关系沟通渠道的堵塞,带来众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第四,空间生产的市场化造成了城市的资本化和城市生活的殖民化。空间生产的市场化意味着空间生产成为资本生产的途径,空间产品成为资本的具体存在形式。这样一来,在空间生产市场化的前提下,城市空间本身成为资本的存在样态,城市空间的建构、城市的拓展以资本的增值为首要目标。这也就是说,城市被资本化了。城市的资本化亦即资本的城市化,是同一个发展进程的两种不同视角的表述,在其现实性上都表现为城市成为资本本身。在城市资本化的情形下,城市生活被资本殖民化。市场关系渗透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本规则主宰着整个生活过程,生活关系在根本上成了物化的资本关系。城市生活围绕着资本的逻辑而展开,生活的本真精神日益为资本的逻辑所侵蚀、取代。

总之,空间生产市场化发展具有二重的性质,在审理这种发展时必须坚持历史的眼光,保持全面、合理的态度。那么,是什么促进了空间生产市场化的发展?如果说空间生产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什么只是在当代才呈现出空间生产市场化的显著趋势?其历史基础又是什么?阐明这些问题需要对资本的当代发展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三、空间生产市场化的历史基础与现实成因

当代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发展是同当代资本关系的发展状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生产发展状况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受到生产关系状况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状况就有怎样的空间生产状况。与资本关系的历史发展相适应,在当代市场化发展成为空间生产的必然趋势。资本的当代发展状况及其要求构成了空间生产市场化趋势的历史基础与现实成因。

在深入把握资本的历史发展与当代空间生产市场化之间关系的时候,首先要对资本本身有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就我们所讨论的主题而言,关于资本,有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不能忽视而必须首先予以强调的。第一,资本的历史本性在于追逐最大化利润,实现自身最大限度地增值。这种增值通过劳动力商品的购买与使用在生产领域形成、产生,没有生产在根本上就不会形成资本的价值增值。尽管交换本身不会形成价值增值,但是资本增值的实现又离不开交换。因此,资本要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一方面要进行最大限度的生产,另一方面要进行最大限度的交换。交换的完成情况最终又受到消费的制约,最大限度交换的需要刺激资本千方百计地去促进最大限度的消费。第二,无限增值的本性造就了资本不断创新的本能和冲动。“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的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资本的这种创新本能和冲动既在生产方面表现出来也在交换和消费方面表现出来。创新伴随着资本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第三,资本追求的价值增值是一般形式的财富而不是具体财富。“每种劳动所生产的都是一般財富而不是特定形式的财富。”2只要能够带来最大化利润,生产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财富形式,劳动力在哪个部门使用以及怎样使用,对于资本而言都是无所谓的。明确了这样几点我们就能够理解资本的发展如何造就了空间生产的市场化。

无限增值的冲动驱使资本展开最大限度的生产,正因为如此,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特征。一方面资本尽其一切可能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3另一方面资本又尽一切可能把既有生产力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的趋势,为了增加相对剩余时间,必然把生产力提高到极限。”4资本主导下的生产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也造就了最有利于社会需要满足的方式。但是,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必然造成同市场需求相对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尽管资本创新的本能也在交换和消费方面发挥着作用,通过市场的扩张、占有市场方式的创新以及对消费的创造、引导等途径,资本一次次成功地缓解了既有危机,造就了一轮又一轮的发展神话,但是始终逃脱不了再次遭遇更猛烈的危机的命运。资本的危机还在另外一个向度上体现出来。物质生产当然需要物质资源和环境的支撑,最大限度的生产必然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最大限度的消耗。当这样的消耗发展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造成影响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反思当代生态危机问题时要追溯到对资本关系的历史本性的批判。但是,生态危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对资本发展的限制。生态危机意味着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无法再给无限的生产扩张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支撑。这也就是说,资本无限增值所必需的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受到遏制,亦即资本的本性受到遏制无法得到满足,因而这也就是资本的危机。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一样都是资本危机的表现。

生态危机的形成和发展表明资本积累在原来的历史界限(经济危机)的基础上又遭遇了自然的界限,各种现代性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资本既有积累方式遭遇危机的综合显现。创新的本能必然驱使资本寻求更为灵活的积累方式,由此造就了各种后现代主义话语。在这一发展进程中,空间生产对于资本生产而言具有了不同的意义和地位,如同哈维指出的,“在后现代主义文化形式的崛起、更加灵活的资本积累方式的方式的出现,与资本主义体制中新一轮的‘时空压缩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1。前文已强调指出,资本的增值来自于生产领域,最大限度增值的需要驱使资本展开最大限度的生产。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在传统工业资本形态下,具体生活资料(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资本实现积累的主要方式和基本途径。物质生产不仅需要相应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也需要相应的空间条件,比如厂房的建造。资本扩大再生产首先表现为生产的空间扩张。同时,空间扩张还为资本生产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可能,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不同的空间下同时进行从而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资本的必然趋势是没有流通时间的流通”2,空间扩张也为流通时间的压缩提供了条件。因此,尽管具体生活资料的生产是资本积累的基本途径,但资本同时也对空间生产有相应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积累方式下,空间生产主要是为具体生活资料的生产提供条件,本身却不是资本增值的途径。因而,资本对空间生产的需要更多地表现为数量上的要求,而对更高质量的空间生产的追求缺乏足够的动力。空间生产只要能够满足具体物质生产不断扩张的需要,对于资本而言就足够了。这时,资本对空间生产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为空间生产同质化的扩张。随着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等各种现代性危机日益猛烈地爆发,资本原有积累方式遭遇根本挑战,造成了资本原有存在方式的根本危机。在这样的前提下,创新积累方式成为资本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的“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网络时代”、“非物质劳动”等概念的提出,实质上是对资本积累方式的创新和改变从特定视角的概括和反应。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资本对空间生产的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空间生产对于资本生产而言,不再仅仅是为资本生产提供空间条件和前提,其本身成为资本增值的一个基本途径。哈维所说的“新一轮的‘时空压缩”,实质上就是空间生产本身成为资本增值途径的根本表现。这时,空间生产的直接目的是商品生产,首先不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是为了交换的需要,是为了价值增值的需要,空间产品作为商品出现。尽管为了交换即价值增值的实现不能不考虑空间产品的社会需求性,但是这种对社会需求性的考量首先是为了价值增值的实现而不是社会需求本身。

由此可见,把空间生产本身作为资本增值的直接途径是资本原有积累方式遭遇危机的结果,是资本存在的历史形态创新发展的结果。当代空间生产在资本生产中地位的变化,虽然不能说是资本积累方式创造性转变的唯一结果,但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结果,是资本积累方式转换的一个重要路径和方式。就此而言,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发展是资本推动的结果,资本的历史本性及其解决当代危机的需要是构成空间生产市场化的历史基础与现实成因。事实上,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发展以及其他各种资本积累方式的创新(比如哈特和奈格里所强调的“非物质劳动”的发展及其霸权地位的形成),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资本发展的空间,缓解了资本的危机。一方面,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有限性所造成的对物质生产不断扩张趋势的限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另一方面,那种以具体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主要增值途径的资本积累方式所遭遇的历史界限,即市场的有限性对资本增值的实现的限制,在空间生产市场化以后也获得了更大的弹性空间。比如,人们对自己具体生活形式的展开(例如休闲娱乐)所必需的空间资源和条件的消费,远比对某种具体生存必需品(例如食物或衣服)的消费具有更大的弹性。这样一来,以空间生产的市场化为表现形式之一的当代资本积累形式的创新与转换,就成为当代背景下资本在遭遇危机后延续自己存在的必然选择。

结 语

市场化发展是当代空间生产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这一趋势的形成和发展在根本上是当代资本积累方式创新所驱动的结果。审理空間生产的市场化现象不能离开资本发展的整体历史视野。就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而言,当代资本积累形式的创新与转换(空间生产的市场化是表现形式之一),既给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又为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出场提供了契机。事实上,当代资本积累形式的变化不仅在空间生产市场化方面表现出来,也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比如非物质劳动霸权现象(哈特和奈格里)。因此,需要在更为宏观的视野中、在与其他历史现象的联系中来审视和把握空间生产的市场化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对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发展给予深度的澄明。

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发展就其历史后果而言具有二重的性质。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下,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发展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于加速城市化发展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必须看到,市场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狭隘性,在根本上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是相悖的。因此,对于当代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城市建构应保持清醒而合理的认识。空间生产市场化后果的二重性植根于资本关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作用的二重性。也就是说,在审视当代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时候,要辩证地看待资本的作用。利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来促进城市发展,这是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发展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但是,单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城市发展又必然造成众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如何矫正由于单纯资本逻辑主导所带来的各种城市问题成为时代的任务。就此而言,建构马克思主义城市观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思路。换句话说,当代城市发展现实呼唤马克思主义城市观。不过这已经不是本文的讨论主题了。

(责任编辑:周小玲)

The Marketization of Space Production and the Critique of Contemporary Cities Development

Zhuang Yougang Xie Xiao

Abstract:The marke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pace production. The marketization of space production, that is,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space production, means that in its social nature, space production is increasingly manifested as commodity production, and the market principle dominates the whole process of space production.The trend of marketization is manifested in all aspects of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exchange and consumption of spatial products. The marketization trend of space production has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created a lot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which have showed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ities. The marketization trend of spatial production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apital, and is the result and manifesta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capital accumulation mode.The role of capit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ities should be dialectically considered.Rectifying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dominance of capital logic is the basic thinking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Keywords:Space Production; Marketization; Cities Development; Capital Logic

猜你喜欢

资本逻辑城市发展市场化
浅谈机场净空管理与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探究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论资本逻辑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