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一流,方成一流—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教育撷珍
2017-08-09文|王静
文 | 王 静
追求一流,方成一流—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教育撷珍
文 | 王 静
在高原古城西宁,闪烁着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宁张路的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这是一所异地办学、全日制寄宿的完全中学。学生来源于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和环湖各州,全部为藏族学生,95%以上来自牧民家庭。自2008年筹建至今,三江源人不忘初心,凭借自己的一腔热情和干劲,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几年来,学校以科学的发展观把握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走向,以“追求一流的理念,追求一流的管理,追求一流的教风,追求一流的学风,追求一流的设施,追求一流的质量”为目标,以超前的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开拓学校发展之路。学校在“边建设、边办学”的艰苦条件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省民族教育示范学校,全国民族教育特色学校”和青海省民族教育教师跟岗培训基地。如今学校已步入了科学有效、稳步发展的轨道,办学质量显著提高,办学声誉日益攀升,多次被授予教育厅系统文明单位、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为了民族学生的幸福成长:建造一所设施一流的民族学校
2008年筹建,2011年动工,学校历经八年筹备,六年建设,期间四次整体搬迁,经历了种种困难和规模调整。值得庆幸的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注下,新校区建设得到了北京市教委、宋庆龄基金会、邵逸夫基金会、中国民主同盟、光彩基金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于2016年秋季整体完工,结束了办学六年来“有校无舍”的困窘局面,开始了三江源民族中学进入稳步发展轨道的新篇章。六年四次易址,每一次都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每一次都是为了学校的稳定,每一次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而每一次三江源人都迎难而上,出色地交出满意的答卷,一切都是为民族学生的幸福成长。
当1200名来自草原牧区的牧民孩子入住省城宽敞明亮的崭新校舍时,当家长带孩子来校报到时,他们被这美丽的校园所震撼。教室、宿舍、食堂,校园的每一处都成了摄影点,家长们伸出拇指,感谢党和政府为牧民孩子建了这么好的一所学校,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学习感到欣慰和自豪。开学报到的两天,学校成了欢乐的海洋。
打铁还需自身硬:建设一支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
学校党支部时刻把党风廉政工作与学校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了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对应学校各级干部,各个易滋生腐败的环节,梳理出了基建、采购、维修、教材等多个重点风险点,重点防范;对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等重大问题,严格执行民主议事制度,自觉按程序办事,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作风建设。几年来,学校党支部共发展党员6名,培养积极分子14名,为学校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目前学校党支部党员共44人。
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与互助县林川乡河欠口村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与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到帮扶对象门源县巴塘村慰问困难户;派专人与玉树州治多县多彩乡聂恰村联系、交流,确定帮扶对象。自建校以来,学校共派出8名同志赴久治支教,6名同志赴玉树支教,1名同志连续四年在治多县扶贫,4名同志在泽库县维稳,1名校级领导到互助扶贫村任村支委会第一书记,将紧密联系群众的党员作风落到实处。几年来,学校共有26名教师荣获教育厅“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发挥着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苦练内功: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
学校积极倡导“教师发展学校”的管理理念,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提升教师的内在品质。建校以来,学校积极与外省市优秀中学联系,每年组织骨干教师分批前往学习调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逐步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更加适合民族学校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开展读书活动,把每年国际读书日所在周作为学校的读书周,读书成果纳入学校的考核范围;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每位任课教师一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督促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鼓励青年教师立足岗位成才,多方争取“国培”计划名额,为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供广阔平台。据统计,学校已先后开展校本培训8次,培训教师达470人次,参加“国培”计划教师达73人次,到外省市优秀中学观摩学习11次,达510人次;并以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为课题,开展教学研究,汇总印制了《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思语集》(上、下);还收集了教师的读书卡片1170 张,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全员育人:构建立体德育网络
学校坚持“教育在先”的原则,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民族学校工作实际,有的放矢,周密策划学校德育工作,做到了德育工作序列化。
通过每周国旗下讲话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新生入学时开展军事训练,磨炼学生的意志,进行国防安全教育;通过国学宣讲,使更多学生了解国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安全知识竞赛,消防员培训,对学生集中进行安全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手抄报、观看影片等形式进行思想教育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感恩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实行“全员育人”制度。推行“首遇责任制”,让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员工都负起责任。树立“管不住学生就是失职”的岗位理念,构建学生品德培养的立体教育网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高效课堂:满足社会优质教育需求
三江源人始终把提升教学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满足社会优质教育需求。一方面,树立全面质量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常规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构建“271”高效课堂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向40分钟要效益,杜绝废课,不讲废话,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并完善“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课堂评价标准,夯实课前研究和课后反思,打造高效课堂;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围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开展模式研究、专题研讨、教学评比等系列教研活动;实施集体备课制度,集中大家智慧,博采他人所长,优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几年来,通过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初步实现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的良好局面,三江源民族中学的社会声誉越来越好。
改革创新:建立现代学校管理体制
根据学校实际,学校建立了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彻底打破了以往部门领导和部门工作人员“人浮于事”的状态,领导干部靠前指挥,管理重心下移。积极探索年级组长、备课组长负责制的运行途径与方法,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决策权,以此提升精细化管理中检查、反馈与重建等环节的工作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在全校各部门之间、干部与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平等对话的氛围,从批评走向建设;加强沟通,及时了解教职工的心理与需求,积极鼓励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
回首过去不忘初心,展望未来志存高远。回首八年来的足迹,所有三江源人的步履是从容的、坚实的;他们无怨无悔地付出,义无反顾地前行;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情感和最旺盛的精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追求一流,方成一流。成长中的三江源民族中学正踏着坚实的脚步,迎着春光,一路踏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