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绿汀钢琴作品《摇篮曲》曲式结构分析

2017-08-09

黄河之声 2017年10期
关键词:贺绿汀摇篮曲曲式

佟 丽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贺绿汀钢琴作品《摇篮曲》曲式结构分析

佟 丽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贺绿汀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创作的音乐题裁多种多样,尤以民族音乐见长。他所创作的作品结构严谨,音乐发展富于逻辑性,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贺绿汀先生一生创作了六首钢琴作品,其中《摇篮曲》是他在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小品,本文着重对这首作品的音乐结构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更加清晰、全面地解读这首钢琴作品。

《摇篮曲》;贺绿汀;曲式结构

贺绿汀进行音乐创作的时期中国正处于五四大革命运动之中,新的文学思潮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的音乐创作主张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与我国的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符合本民族特色的音乐体裁形式。贺绿汀在这方面的尝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打破了固有的传统音乐创作理念,创作出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摇篮曲》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作品完成于1934年,一经发表就获得了“车列浦宁中国钢琴作品”征集大赛的二等奖。作品描写了一位母亲伴着夜色,在柔和的月光下轻轻地摇着摇篮哼着小曲,目光慈爱的看着摇篮中熟睡的孩子露出甜美的笑容,场景温馨,带给人一种恬静、祥和的氛围。整首作品结构精巧,旋律优美舒缓,曲调朴实安静,感情真挚委婉,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首作品的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由A + B + A + 尾声组成。第一部分A乐段由a + b两个乐句构成,a乐句有14小节,b乐句有13小节,共27小节。这段音乐描写了母亲怜爱的看着摇篮里的孩子,一边轻轻拍打一边哼着小曲哄孩子睡觉的场景,画面温馨而宁静。第二部分B乐段由c + d + e三个乐句构成,c乐句有6小节,d乐句有8小节,e乐句有7小节,共21小节。这一段音乐由平静转入不安,描写了睡梦中的孩子突然被屋外疾驰而来的风雨声吵醒,情绪出现了躁动,之后音乐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进入了再现乐段。第三部分A乐段为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由a + b两个乐句构成,a乐句有14小节,b乐句有13小节,共27小节。此时风雨已停止,孩子在母亲的陪伴与安慰下再次进入梦乡,柔美的音乐旋律重现烘托出慈爱又温馨的场景。尾声共9小节,旋律进行主要以低音区为主,描写了孩子在母亲的抚慰下甜美的进入了梦乡。整首乐曲的音乐行进基调为慢板,第二部分B乐段与其它两乐段在力度变化上有明显对比,但节奏仍然保持平稳。

曲式结构分析图:

一级曲式结构A B A尾声起止小节数1―27 28―48 49―75 76―84二级曲式结构a b c d e a b小节数14 13 6 8 7 14 13 9调式bB商:F羽:F角:bA徵:bB商:bB商:F羽:bA宫

一、第一乐段的曲式结构分析

A乐段由a、b两个对比乐句组成,两个乐句均为2 + 4 + 8的规整结构。和声织体进行以三声部线条为主,高声部为抒情的主旋律线;中声部采用了双音切分节奏型与高声部旋律交相呼应,使得主旋律线条下的和声层次感更加丰富;低声部则由分解和弦的伴奏型持续不断的进行,为音乐营造出抒情的氛围。值得注意的是,a、b两个乐句的结尾音,a乐句的每一个小分句都结束在bB音上,而b乐句的每一个小分句都在F音上结束。a乐句在这首作品的第1—14小节(谱例1),b乐句在这首作品的第15—27小节(谱例2):

谱例1 《摇篮曲》(第1—14小节)

谱例2 《摇篮曲》(第15—29小节)

a乐句的1—2小节为音乐的主题动机,之后进行的每一个小分句都是围绕着这个动机做不断地发展壮大。3—6小节与7—14小节的开头音、结尾音与1—2小节的开头音、结尾音完全相同,这说明两个小分句在进行音乐发展的同时始终是围绕着主题动机展开进行的。贺绿汀在创作上运用了西方音乐作曲技法,充分体现了西方音乐体系中由一个或多个音乐主题贯穿发展从而主导整部音乐作品的原则。如上图谱例2所示,b乐句的15—16小节实际为a乐句动机的倒影,并且之后的每一个小分句也都围绕这个动机倒影扩大发展。上图谱例1中,a乐句1—2小节的音程关系为三度和二度,音型向下行进;而上图谱例2中,b乐句15—16小节的音程关系也同样为三度和二度,但它的音乐行进方向与1—2小节相反,呈向上进行趋势,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动机倒影的巧妙安排为音乐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如谱例2所示,b乐句中17—20小节与21—27小节的开头音、结尾音与15—17的开头音、结尾音完全相同,说明后两个小分句也是围绕着倒影动机而发展的。

二、第二乐段的曲式结构分析

B乐段由c + d + e三个乐句构成。这段音乐在音响色彩方面与A乐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曲的高潮也在此乐段展开。B乐段前奏一开始就在力度变化上与A乐段形成明显的对比,此时的力度变化同时带来了音乐性格上的改变。mf的中强力度使音乐变得铿锵有力,完全不同于之前柔和的性格特征,将作品的结构层次勾勒得更加立体,界限分明。B乐段还运用了带有复调性质的音乐写作手法,主要表现在c、d两个乐句。c乐句在第28—29小节,此时低声部旋律模仿高声部旋律进行,两个声部互为衬托,模仿长度为一小节。d乐句在第33—36小节,音乐情绪表现出既朦胧又紧张的特点(谱例3):

谱例3 《摇篮曲》(第22—37小节)

B乐段中的e乐句是由42—44小节这个核心动机发展壮大而来的,从45小节起音乐呈上行五度关系模进,将正在睡梦中的孩子被风雨声惊醒后表现出的急躁情绪刻画的淋漓尽致,并将音乐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谱例4):

谱例4 《摇篮曲》(第38—53小节)

三、再现乐段和尾声的曲式结构分析

第三部分再现乐段是A乐段的完全再现,乐段的结构同样是由a+b两个对比乐句组成。两个乐句均为2 + 4 + 8的规整结构,高声部为主旋律,中声部为双音切分节奏,低声部为分解和弦伴奏。

尾声,全曲的结尾在第76—84小节,共有9小节。尾声的音乐发展主要由A乐段中的主题动机组成,但动机已不再完整。实际上它并不具备尾声的规模,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结尾段。

四、结语

总之,贺绿汀的音乐作品内涵丰富,内容精致。他的创作不仅具有鲜明的本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又突破了传统音乐思维模式;不仅蕴含浓郁的民族韵味,又饱含深情的时代气息,他的创作经验与实践经验为我国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典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的发展。■

[1] 李虻,张盼.钢琴曲《摇篮曲》赏析[J].琴童,2012,12(9):52-54.

[2] 陈铭志.贺绿汀《摇篮曲》结构透视[J].中国音乐学,1993,09(4):48-50.

[3] 董学民.贺绿汀及其钢琴作品《摇篮曲》[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28(1):172-175.

[4] 姜涛.六首中外摇篮曲比较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07:40-42.

[5] 卢昱含.贺绿汀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佟丽(1981-),女,天津人,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贺绿汀摇篮曲曲式
摇篮曲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豌豆贩卖机
歌剧《贺绿汀》剧照
摇篮曲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贺绿汀纪念活动在上海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