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

2017-08-08高红新刘腾腾

家庭医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次症曲池肝火

高红新+刘腾腾

祖国医学中无“高血压”之病名,根据其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头痛”“眩晕”“肝风”等病证的范畴。其病位在肝、肾,肾气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进而导致五脏功能失调,出现各种病证。根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可将高血压分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四种证型。

穴位敷贴是我国一项传统医技,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了经络穴位学说和中药内外同治理念,将药物提取物或生药细末,与各种不同的辅料如水、蛋清、酒等一起制成膏糊状制剂,敷贴于皮肤、孔窍、穴位来治疗疾病。穴位的刺激与调节和药物吸收发挥的药效叠加,相辅相成。

足心疗法

取吴茱萸18~30克,研细末,用醋调匀似糊状敷于双足心涌泉。每次敷贴12~24小时,于晚间睡前敷,10天为1个疗程。严重时加敷神阙穴。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本经》曰:“主温中下气。”《伤寒论·辨厥阴·病脉症并治》中曰:“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主之。”涌泉穴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有培补元气、振奋人体正气、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素问·厥论》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黄帝内经》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敷脐疗法

针对不同高血压证型,采用不同中药对神阙穴进行贴敷。肝火亢盛证采用天麻、菊花、牛膝、水蛭和磁石;痰湿壅盛证采用白芥子、半夏、莱菔子、白术和牡蛎;阴阳两虚证采用党参、丹参、川芎、黄芪和当归配伍。每次5克,每次6~12小时,隔日1次,4周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神阙为经络之总根、经气之汇海,通过任督冲带血脉而同属全身经络,联系五脏六腑。《医宗金鉴》谓“神阙穴,能主治百病”。将药末置于肚脐部,外以胶布固定,从外部作用于内脏腑,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从中医经络角度来看,将药物敷于脐部,不但可通过经络的气血流注,使药性随气血运行而分布,直达病所;同时亦可疏达经络气血,起到行气活血、调和阴阳的作用。

其他穴位敷贴

方一:将吴茱萸、川芎用醋调和后贴敷主穴双侧涌泉穴,肝火亢盛证配肝俞,痰湿壅盛证配太冲,阴阳两虚证配肾俞。每日8~10小时,10天为1个疗程,连用6个疗程。

方二:肝火亢盛证取曲池、风池、合谷和太冲穴,阴虚阳亢证取曲池、合谷、三阴交和足三里,痰湿壅盛证取曲池、合谷、丰隆和太溪穴,阴阳两虚证取曲池、足三里、气海和涌泉穴。均采用生大黄2克、生石决明5克、牛膝5克和冰片0.5克穴位敷贴。每日1次,次日对侧再贴,每次6小时,2周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

太冲穴为肝经原穴,即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形质,可平肝熄风。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取曲池穴可清泄阳明之热、直折火势,并疏通气血、平气血之冲逆,达到降压目的。太溪穴为肾经原穴,为肾经经水的传输之处,且输出的部位经水能真正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本源特性,可滋补肾水、涵养肝木、潜降肝阳,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

如何辨别高血压证型

肝火亢盛型主症:眩晕、头痛、急躁易怒;

次症: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

痰湿壅盛型主症:眩晕、头痛、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

次症: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

阴虚阳亢型主症: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

次症: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

阴阳两虚型主症:眩晕、头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

次症: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

猜你喜欢

次症曲池肝火
曲池穴主治病症的古代文献研究*
降肝火,这些水果有效果
中医证候临床评价的探讨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症候特征及分类
月经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