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进驻浙江引争议
2017-08-08
日前,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在浙江省嘉兴市下辖的平湖市乍浦高级中学揭牌,成为衡水一中在国内的又一家分校。与以往办分校不同的是,本次衡水中学进驻浙江却引发了舆论热潮,“衡水模式”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此前,河北省衡水中学是一所以“衡水模式”闻名全国的中学,也是全国十大知名高中之首,素以高升学率闻名全国,也因近乎苛刻的教学管理,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代名词,被称为“高考工厂”。从2013年开始,衡水中学在云南、四川、安徽等省陆续开办分校,而衡水一中,正是衡水中学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办的一所民办学校,此次引发争议的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则是该校在国内的第18所分校。
2017年4月11日,浙江省教育厅召集名校长召开了关于“衡水中学现象”的研讨会,研讨衡水中学办学模式是不是当下优秀学校的样板,是不是浙江教育改革所需要的模式。研讨会上,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萍说:“浙江作为开放地区有容乃大,一所学校来浙江办学不值得过度关注。目前,浙江反对的不是表面上的哪所学校,而是忧虑一种教育模式与学校文化对浙江教育生态的危害。”
多维解读
请不要以“人民”的名义为超级中学辩护
在众说纷纭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民需要衡水中学”,并以此为超级中学的教育模式辩护。然而,教育终究是专业性的育人实践,若忽视教育规律、无视人的全面成长、一味以“分数论英雄”,把上名校当作教育的全部目标,从而把教育简单化为分数追求,以狭隘甚至短视的意见取代理性的教育思考,绑架专业的教育实践,并且冠以“人民” 的名义,这种观点实在荒唐。
除分数与名校外,学生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把“教育”狭隘为“教学”,进而把“教学”简单化为考试和分数,这样的“教育”已经是一种对人生成长价值的偏离。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有超越现实、着眼未来的宽容与眼界,如果过度专注于青少年在某一阶段的应试需要,而进行过度训练,可能会使学生“赢得了一时”而“输掉了一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带给学生未来发展的无穷力量,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每每谈及衡水中学的教育现象,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感受。相信今后这样的探讨和争论还会持续下去,在一些地方还会十分激烈。但总体来看,这种争鸣向公众展示和传递的是“什么才是好教育”,以及“如何办好教育”的正能量。
衡水中学背不起应试教育的“黑锅”
河北衡水中学在全国各地办分校不是第一次,最近进驻浙江省平湖市办分校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引发了人们的担忧。这些担忧从何而来呢?这其中当然有衡水中学做出高奖金招生、提前招生以及一定名额面向全国招生等称得上出格之举的原因,也有“看标签”之后“假设和推想”的因素。
过去的衡水中学熟谙应试的那套“玩法”——实行军事化管理,学生一天要上14节课,学习11个半小时左右。师生的共同“拼命”也拼出了辉煌的成绩,每年都有数量惊人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学校更是拼出了“高考工厂”的名气。不过,那已经是过去时,况且,即便衡水中学的管理模式没有实质的变化,这样一个中学也背不起应试教育弊病所有的“黑锅”。今天的衡水中学已不是原来的衡水中学了,应该更实事求事地看待。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衡水中学进入浙江反倒是新高考改革后适时出现的一块“试金石”——衡水中学模式若挑战新高考改革成功了,就意味着新高考改革还有很多路要走;反之改革阻断了衡水中学模式的发展惯性,就说明高考改革获得了阶段性成果,是教育理念的转型。面对“衡中入平湖”,唯有埋头探索、创新实践,全面深化推进高考改革试点,让教育资源配置越来越均衡,当社会关切后顾无忧了,素质教育硬气起来了,衡水式名校进入浙江办分校也就不会掀起这么大的波澜了。
时评佳作
衡水中学,说句恨你不容易
文/之 山
衡水中学在浙江办分校,引发了持续的争议。大爱衡水中学者有之,痛骂衡水中学者有之。彼此都有道理,说服对方都不容易。
认可衡水中学者的态度很简单,归纳起来就是这么几条:坚信读书从来不是轻松的;坚信苦读可以成才成功;坚信为将来的成功可以暂时牺牲一些东西。如果这样拆解,就会发现,衡水中学似乎有其价值,而且还秉承了很多中国人都信奉的一种理念,拥有强大的社会心理基础。
显然,在衡水中学这个议题上,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两面。一面显然看到了素质教育的紧迫性,一面还沉湎于应试教育带来的成功。素质教育美好且必要,显然是教育“本来的面目”;但从现实情境看,高考又的确是打破阶层壁垒、让社会成员流动起来的有效方式之一。人们争辩“衡水模式”的优劣,其实是在争辩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你是更看重人的相对自然而全面的发展还是更看重于获取考试的成功,后者当然会意味着一些牺牲。
衡水中学进驻浙江,引发浙江教育界的强烈反弹,似乎表明了这样一种隐忧:很多家长在认同素质教育的长期目标的同时,心里仍未放弃在考试上取得成功的渴望。或者更准确地说,短期在应试教育上取得成功更能直接看得到、摸得着,而素质教育的成功则显得相对抽象,见效的周期也更长。而浙江省内各大中学名校校长的纷纷发言,也像是对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的一种反向保护。浙江这一轮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构建更加公平、科学、高效和灵活多样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这样的改革理念,不难倒推出更注重学生多元发展、鼓励学生多元选择的教学实践。
但是,对于处在高考改革中的浙江来说,并非所有学校都那么坚定。如今正是在这两种理念角力的时候,人们担心衡水分校的介入会打破力量平衡的天平,不利于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毕竟有了一所平湖分校,就可能有第二所。而一些家长在尝到应试教育的甜头之后,可能也会对素质教育的改革降低信心。
其实,对于素质教育,也是说句爱你口难开;衡水中学,说句恨你也不容易。如果深入浙江看看也会发现,在这个经济和教育发达的省份,也并非铁板一块,真抓实干一心高考的学校,同样不少。从这个角度来说,简单批评衡水中学并没有太多意义,靠口水并不能将衡水中学挤出局。
只有改革,保持改革定力,才能最终让衡水模式淡出。而这个改革本身就是坚持素质教育,通过教育激发并充分释放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这已是大势所趋,也是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中国的必要条件。时代已经变了,应试教育无法适应这样一个人工智能在逐步接管机械性工作的时代。短期目标虽然可以触摸,但我们无法承受长期目标被短期目标模糊所带来的后果,这是不得不做的事。
当然,从目前来看,要让“衡水模式”完全淡出绝不可能,“衡水模式”和素质教育之间的胜负,仰仗改革,也需要时间。只要坚信好的教育模式最终一定胜出,也就无需担忧“衡水模式”对浙江教育生态的冲击。前路虽艰,仍须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摘自“央视评论”
点 评
关于素质教育的争论,近年来层出不穷。而面对“衡水模式”的话题,作者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多维的视角进行解读与分析,既认同了“衡水式教育”存在的现实意义,又表达了对素质教育现状的担忧,思路清晰、说理辩证。继而层层递进地指出,对于素质教育人们是矛盾的,唯有改革才能让衡水模式淡出的中心论点,呼应全文。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关于素质教育和“衡水模式”之间对立統一的论证,颇具哲理性,逻辑严密,是全文的一大亮点,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