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试点垃圾换物效果显著

2017-08-08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垃圾居民分类

2017年4月9日下午,在南京鼓楼区聚福园小区,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点的工作人员摆起了桌子,桌上放着料酒、酱油、食用油,地上还摆放着6个白色的菜筐,里面放着西红柿、花椰菜、黄瓜、青椒等蔬菜。鞠大妈是第一个上门的客人。她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积分卡,想兑换两个西红柿、两个茄子。

据了解,从今年3月开始,负责回收垃圾的南京志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垃圾兑换慧系统APP开始试运行,工作人员只要把市民的“智能垃圾分类积分卡”放在刷卡器上,系统就会自动关联该卡的信息。“有了这个APP,我们就可以精确计算积分了。比如,1公斤塑料瓶可以集16个积分,而兑换两个西红柿是2.4元,需扣除24个积分。”工作人员表示。5月起,除了可以用积分换蔬菜、生活用品外,还可以直接把积分提现。

从2014年开始,南京开始试点市场化运作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过去了,整套机制运行良好,垃圾分类处理效果显著。目前,南京全市已有352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覆盖26万多户居民,且今年还将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多维解读

垃圾换物是垃圾分类的有益尝试

南京推出的“垃圾智能分类模式”为何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原因在于,它弥补了以往类似措施的缺陷,市民按照要求将垃圾及废品分类放入指定回收箱,即可累积积分并存入个人账户,这极大提高了政策的吸引力。

为了让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相关环保公司除了每天收集一次厨余垃圾外,其余垃圾则由工作人员提前做好收集计划以及兑换计划,制作成展板,放在小区的固定位置,方便居民提前查看兑换时间。如此一来,垃圾分类就不再是麻烦事,垃圾和废品都变成了有价值的东西。市民出于利益考虑,不会再随意丢弃垃圾,而是根据分类要求,将垃圾与废品挑出来,分类交给回收公司,让各种垃圾都能合理回收。

鼓励垃圾分类,除了环保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垃圾的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垃圾分类积分制”在很多城市都曾推行,但在不少城市却是昙花一现,很难持续。关键在于它们只重罚,不重奖。可南京却在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从之前的垃圾分类积分换日常用品,到可以兑换新鲜蔬菜等,并且引入互联网智能管理方式,增加兑换点,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给予了居民充分的便利,无疑可以激励更多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工作中来。

垃圾换物为环保意识引领提供载体

近年来,尽管我们的城市建设和道路规划中,不乏对方便民众垃圾搜集与分类的引领,比如在公共场所设置垃圾箱、标注垃圾分类提示,但人们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却鲜有改善。人们对包括家庭厨余垃圾在内的各类垃圾的性质归属,更是知之甚少。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分别写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字样的两个垃圾桶,并未详细列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品名,人们只好凭着自己的“理解”随意投放。因此,实施垃圾换物的过程应该成为对民众普及环保知识的机遇和过程。

垃圾换物为环保意识引领提供了载体。在很多人的习惯认知里,垃圾收集是环卫工的分内职责,垃圾如何处置当属政府的事情,环保似乎于己无关。民众热衷于垃圾换物,很大程度上或是缘于受利益的驱使。很难想象若失去物质奖励,人们还是否会主动将垃圾分类存储、归于去处的行为进行到底。从这个意义上说,由政府主导、出资的垃圾换物活动,应该负有引领民众揭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意识的使命。正如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蓝蔚青所言,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政府部门要通过顶层设计让全民参与处置垃圾,让大家都能明白面对垃圾时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时评佳作

垃圾换物是一次有益的制度探索

文/廖海金

2014年开始,南京市开始试点市场化运作垃圾分类处理,并辅以垃圾换物奖励,即居民可以用垃圾换积分,再用积分换蔬菜、大米等物品。

从媒体探访的情况来看,垃圾换物这一奖励举措运行良好,实现了一举多赢。而在垃圾围城日趋严峻的当下,推广垃圾分类势在必行,通过积分置换蔬菜的形式,有助于提高人们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这是一个有益的制度探索,值得各地借鉴。

进一步而言,垃圾换物模式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其一,它鼓励了垃圾分类。垃圾换物大大地激发了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热情和主动性,因为分类后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可以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其二,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将分类的垃圾回收利用即为国家和社会节省了大量的资源,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其三,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负担。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被居民自己分类以后以物易物了,需要处理的垃圾自然也就少了,无疑减轻了环卫工人和环卫部门的工作量。

政府倡导垃圾分类很多年了,尤其是北京、上海等首批试点城市已经“试”了17年了,但从前些时间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其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固然与相关制度缺失、执行不力以及市民个人素质有关,但相关知识普及不力恐怕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譬如,何为“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又何为“有机物”“无机物”,普通老百姓摸不着头脑,纵然民众有“分类之心”,可能也无“分类之力”。事实上,从各地的调查情况来看,不仅有超过半数的市民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就算是直接参与垃圾清扫的环卫工,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其知之甚少。

从这个意义上说,普及垃圾分类需循序渐进,不妨先从基本知识着手,兼顾培育环保意识。而在方式上,垃圾换物即是一种接地气的有益尝试。同时,垃圾换物也为市民如何搞好垃圾分类提供了一个现身说法的极好机会。毕竟,在换物过程中,垃圾分类的知识能得以普及,环保意识也能得到强化。

从交易现场看,能用来换物的垃圾当属可回收垃圾,而在实际操作中,人们未必真正了解可回收垃圾的具体所指。诚如南京志达公司负责人所言:“通过垃圾换物活动,人们知道了纸板、泡沫、金属、玻璃等7大类可回收垃圾”。这显然契合了政府开展垃圾换物活动的决策本意。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各地不妨学习南京市垃圾换物的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机制,将垃圾分类回收与物质奖励对接,让市民获得益处,从而逐步树立起垃圾分类的观念和习惯。而当广大市民都养成了好习惯,垃圾分类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摘自《中国质量报》

点 评

文章开篇即表明观点:垃圾换物是一种市场化运作的垃圾分类处理方式,也是一次有益的制度探索。开门见山,观点鲜明。继而层层递进地阐述了该举措存在的积极意义,不仅鼓励了垃圾分类意识,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也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负担。同时还例举了一些垃圾分类效果不佳的城市,进行对比论证,认为普及垃圾分类,需要循序渐进,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思路清晰而论证有力,也更加深化了主旨,文末再次肯定南京市的垃圾換物活动是一次有益的制度探索,首尾呼应,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垃圾居民分类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倒垃圾
倒垃圾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