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重庆两县争夺“桃花源”
2017-08-08
当年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述了一个安宁和乐的世界,称之为桃花源,然而他并没有留下这个地方具体地点的描述,只以“无问津者”结尾,这个描述在1600年后引起了争论:哪里才是正宗的桃花源?
2016年12月上旬,重庆酉阳县高调推介县境内的桃花源景区,并以排他性的姿态,公开宣布酉阳桃花源的“正宗”性。此举随即引发同样主打“桃花源牌”的湖南常德市桃源县的反击。该县多位政府人员称,重庆酉阳涉嫌“炒作”,桃源县才是正宗的桃花源。
其实两地对于正宗桃花源的争夺早已有之。早在2006年,常德旅游部门就在网上注册了“桃花源”,并专门建立了相应网站。酉阳旅游局紧随其后,也公开宣称将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并与国内多家旅行社合作推广。有专家认为,桃花源正宗性之争只是表象,其实质是经济利益垄断权之争。发展旅游经济的资本是基础设施建设,隔空打“口水战”,显得有些舍本逐末。
多维解读
桃花源真有正宗的吗
认真梳理近几十年的媒体报道,认为桃花源就在本地的地方还有很多。湖南的常德因为古称“武陵”,他们也一直坚持他们那里才是桃花源的故乡;黄山市歙县认为他们那里是古新安郡境内最西边的一个县,与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原籍鄱阳郡交界,据传他们也找到了和陶渊明笔下大同小异的风景区,于是他们认为那里才是桃花源的故乡……类似认为自己才是正宗桃花源故里的地方还有很多。
“醉翁之意不在酒。”地方政府争夺谁才是正宗的桃花源,并不代表他们对古代名人的喜欢及敬仰,只代表他们对名人效应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追逐。名人之争,最根本的还是经济利益之争,是以消耗名人,来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就如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很可能就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世界,以此表达作者对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实中压根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桃花源,也就无所谓正宗的桃花源。我看天上的云彩,想像什么,就觉得云彩像什么,一個地方生搬硬套,硬要说那里像桃花源,肯定能够找到几点相同的地方。这作为娱乐未尝不可,但如果据此大打名人牌,就说自己这里才是唯一正宗的,那就很不应该了,公众也很难买账。
正宗桃花源抢抢又有何妨
近年来,见到了太多文化典故的故里和正宗之争,舆论的态度几乎从没改变过,那就是不管谁对谁错,只要争抢就是错误。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涉事地方,无论官员还是民众,不仅公开支持而且主动参与到争抢中来。这一次两地争抢正宗桃花源,表现出了同质化的舆论倾向。
这种争抢真的没有价值吗?对“故里”和“正宗”的争抢在过去很少看到,它是随着旅游大发展大繁荣时代而到来的。这种阶段性特征,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大多数旅游景区之争,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之争,是一种品牌之争。关键就看谁更会讲故事,谁更有文化知名度。
桃花源是一个文化品牌,假若被一个地方得到,对于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可谓得天独厚。这里,争的是文化也是效益,抢的是面子也是里子。争抢就是竞争。大家摆出理由,各抒己见,让公众评判,又有什么不可以?一个文化典故明明存在争议,非要礼让他人,这也不是什么理性的态度。既然有争议,那就可以竞争,关键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剑出偏锋地胡搅蛮缠。对于舆论来说,不要一看到争抢就紧张,也不要书生气地回避文化品牌的重要性。由是而论,正宗桃花源抢抢又有何妨。
时评佳作
“故里之争”何时休?
文/夏白桦
因为一场跨越两省的隔空“口水战”,宁静的桃花源再次跳入民众的视野。针对重庆酉阳高调推介并宣布自己为正宗桃花源的行为,湖南桃源县奋起反击,称重庆酉阳涉嫌炒作,自己才是正宗。这场涉及两地的抢夺,算是一次新的“故里之争”。
其实,这样的新闻早已无数次上演,从南方的桃花源,到北方的杏花村,两大古代名家笔下的“名地”都陷入了被争抢的境地。至于那些名人故里,就更不用说了。各地争抢名人、名地,如果是出于对名人、名人故里的尊崇,或是出于一种文化情感,那么都可算是好事。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角度来说,比起名人被遗忘、名人故居被破坏的文化冷漠,各地争抢名人及其故里,多少能让时下的民众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然而,从各地“赤膊上阵”的表现来看,大家重视的似乎只是经济效益,对名人本身的关注反倒在其次。仅从此次桃花源之争来看,两地纷纷以排他的姿态来捍卫自己的正宗地位,这就不符合文化的“共享”特征。而始自上世纪的“花木兰”之争,河南、湖北两地就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招商引资上,比如办文化节,搞生态旅游区等。表面争名,实则逐利。
从国内许多地方的“套路”来看,先抢几个名人,再修几处故居,开几场研讨座谈会,申请几个项目,就可以以“某某故里”自居,堂而皇之地进行宣传。已经故去的名人,就这样变成了一些地方的“摇钱树”。这些“套路”是典型的“吃祖宗饭”的闹剧。
稍微梳理一下就可以发现,热衷于争抢名人的地方,只是想借名人故里吸引外界关注,尤其是外界的投资,也就是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遗憾的是,许多地方既缺乏文化底蕴,又不懂文化和经济和谐发展的道理,只会盲目开发。不但内容空洞、形式老套,有些还以破坏名人故居为代价,“闲来争名人,忙时毁故里”就是其中的写照。
让人担忧的事情还有很多,一些地方上的名人故里项目动辄投资上千亿,占地数千亩;与此同时,一些所耗不菲的工程半途而废,也不得不让人心痛。曾有媒体报道,耗资巨大的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变得一片荒凉,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两年只建成一座接待中心。
争夺名人的故事已有很多,教训也不算少。在唯经济指标马首是瞻的争夺过程中,一些地方对待历史名人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实用主义,对文化与经济的理解越来越浅薄,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也越来越少。这种集体的无意识,可能在悄然伤害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摘自《广州日报》
点 评
本文从重庆酉阳县与湖南常德市桃源县争夺“桃花源”这一新闻事件切入,娓娓道出了此类“故里之争”的本质——重经济,轻文化,表面争名,实则逐利,可谓一针见血。紧接着,作者开始梳理各地“故里之争”的“套路”,进一步揭示了各地大张旗鼓地争夺“正宗”背后的深层原因,鞭辟入里,条理清晰。结尾处,作者更是直接表达了对“故里之争”现象的担忧,“在唯经济指标马首是瞻的争夺过程中,一些地方对待历史名人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实用主义,对文化与经济的理解越来越浅薄,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也越来越少”等句子,针砭时弊,启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