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患者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
2017-08-08周海新张达坤麦联任
周海新 张达坤 麦联任
(海南省中医院消化科,海南 海口 570203)
老年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患者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
周海新 张达坤 麦联任
(海南省中医院消化科,海南 海口 570203)
目的 探究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胃肠间质瘤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34例为出血组,其余未出血84例为未出血组,分析胃肠间质瘤老年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随访2年后出血组死亡5例为死亡组,其余29例为存活组,分析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肿瘤最大径≥6 cm、核分裂象≥6个/50HPF、肿瘤部位为小肠、危险分级超过低危、存在肿瘤破裂、存在肿瘤复发为胃肠间质瘤老年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随访1年出血组死亡2例(5.88%),未出血组死亡1例(1.19%),随访2年出血组死亡5例(14.70%),未出血组死亡2例(2.38%)。肿瘤最大径≥6 cm、核分裂象≥6个/50HPF、组织学类型为混合型、细胞密集度高、存在肿瘤破裂、肿瘤完整切除、原发肿瘤、浸润性生长为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临床中应对其加强监测,提高生存率。
胃肠间质瘤;胃肠道出血;死亡率
胃肠间质瘤是可以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的常见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多发于胃部和小肠,发病率为(10~20)/100万〔1〕。胃肠间质瘤的症状主要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临床治疗主要依赖于早期发现和完整外科手术切除,且由于胃肠间质瘤黏膜存在丰富的血管,糜烂溃疡均会引起出血,因而胃肠间质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胃肠道出血,表现为黑便、呕血、伴有或不伴有贫血、大便潜血,大量出血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2,3〕。本文探究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海南省中医院118例胃肠间质瘤老年患者,年龄60~89岁,平均(78.27±9.28)岁,均为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未发生腹腔或肝脏转移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多次腹部手术史的患者;②需要联合其他脏器切除的患者;③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34例并发胃肠道出血为出血组,另84例未出血为未出血组。
1.2 方法 分析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细胞密集度、危险分级、肿瘤破裂、肿瘤复发、原发肿瘤、浸润性生长、肿瘤完整切除等因素的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胃肠间质瘤老年患者胃肠道出血单因素分析 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肿瘤部位、危险分级、肿瘤破裂、肿瘤复发与胃肠间质瘤老年患者胃肠道出血关系密切(P<0.05)。见表1。
表1 胃肠间质瘤老年患者胃肠道出血的单因素分析〔n(%)〕
2.2 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死亡的单因素分析 随访1年出血组死亡2例(5.88%),未出血组死亡1例(1.19%),随访2年出血组死亡5例(14.70%),未出血组死亡2例(2.38%)。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组织学类型、细胞密集度、肿瘤破裂、肿瘤完整切除、原发肿瘤、浸润性生长与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死亡有密切相关性(P<0.05)。见表2。
2.3 胃肠间质瘤老年患者胃肠道出血Logistic多因素分析 肿瘤最大径≥6 cm、核分裂象≥6个/50HPF、肿瘤部位为小肠、危险分级超过低度危险、肿瘤破裂、肿瘤复发为胃肠间质瘤老年患者胃肠道出血危险因素(P<0.05)。见表3。
2.4 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死亡Logistic多因素分析 肿瘤最大径≥6 cm、核分裂象≥6个/50HPF、组织学类型为混合型、细胞密集度高、肿瘤破裂、肿瘤完整切除、原发肿瘤、浸润性生长为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4。
表2 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n(%)〕
表3 胃肠间质瘤老年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表4 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死亡Logistic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胃肠间质瘤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间叶源性肿瘤的80%〔4〕。由于胃肠间质瘤发病的关键因素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或者功能获得性突变所致的c-Kit受体酪胺酸激酶,因而胃肠间质瘤具有恶性潜能,经外科手术切除后复发率仍较高〔5〕。其次,胃肠间质瘤因合并胃肠道出血也是胃肠间质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6〕。
17%~53%的胃肠间质瘤患者首发症状为胃肠道出血〔7〕。随着肿瘤细胞的不断增殖,其体积不断增大,黏膜下肿瘤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影响,进而引起局部渗血或缺血,形成出血或溃疡〔8〕。研究指出〔9〕,60%~70%胃肠间质瘤发生于胃部,20%~30%发生于小肠,若核分裂象与肿瘤最大径相似,非胃间质瘤的危险分级显著高于胃间质瘤,因而肿瘤部位为小肠的患者胃肠道出血发生率较高。Fletcher等〔10〕依据核分裂象计数与肿瘤最大径将胃肠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分为高、中、低、极低度侵袭危险性,并经研究证实上述4种生物学行为的死亡率依次降低。胃肠间质瘤细胞的生长主要依靠c-Kit酪氨酸激酶的活化作用,因而术中若未完整切除肿瘤、肿瘤破裂或为非原发性肿瘤的患者术后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较高,增高了死亡率〔11〕。目前临床中常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阻断c-Kit介导的信号传导,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针对肿瘤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进而能够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12〕。同时在对胃肠间质瘤并发胃肠道出血老年患者的治疗中需要根据肿瘤部位和肿瘤最大径进行针对性手术,要确保将足够正常组织边缘一同切除,若存在邻近器官浸润,可以考虑进行多脏器联合切除〔13〕。若老年患者的胃肠间质瘤肿瘤大小<6 cm可以考虑进行微创手术,降低手术创伤,进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恢复,改善预后。
1 Mikami T,Nemoto Y,Numata Y,etal.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in the stomach:identification of precursor for clinic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using c-kit and α-smooth muscle actin expression〔J〕.Hum Pathol,2013;44(12):2628-35.
2 胡少辉.胃肠间质瘤破裂出血1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5;18(2):134,150.
3 刘 伟,胡 兵.胃肠间质瘤诊断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2013;39(5):395-7.
4 Deshpande A,Nelson D,Corless CL,etal.Leiomyoma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with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a mimic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J〕.Am J Surg Pathol,2014;38(1):72-7.
5 李艳艳,高 静,田 野,等.827例胃肠间质瘤c-kit或PDGFRα基因突变谱解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4):332-7.
6 Nakatani M,Fujiwara Y,Nagami Y,etal.The usefulness of 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small bowel with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Int Med,2013;51(19):2675-82.
7 黄 伟,张卓军,吴雄辉,等.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治及预后影响因素〔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9(12):1220-2.
8 高业博,花宝金,付 强,等.胃肠道外间质瘤预后因素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14;41(12):1322-5.
9 苏东亮,寇有为,王 强,等.肿瘤原发位置与消化道出血对术后胃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5;18(6):463-6.
10 Fletcher CD,Berman JJ,Corless C,etal.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 consensus approach〔J〕.Hum Pathol,2002;33(5):459-65.
11 姬荣伟,李 晖,王莉芬,等.胃肠间质瘤c-kit基因表达和外显子11突变与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5;37(5):435-41.
12 刘秀峰,秦叔逵,王 琳,等.甲磺酸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1):45-9.
13 张信华,宋 武,韩方海,等.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和小肠胃肠间质瘤疗效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7(4):340-3.
〔2016-10-19修回〕
(编辑 苑云杰)
周海新(1972-),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老年胃肠学研究。
R574.63
A
1005-9202(2017)14-3517-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4.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