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对社区关爱的多维度感知
——基于青海海晏部分旅游社区的质性研究

2017-08-07王立磊胥兴安

关键词:少数民族编码维度

王立磊,胥兴安

(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济南 250014;2.山东师范大学 商学院,济南 250014)



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对社区关爱的多维度感知
——基于青海海晏部分旅游社区的质性研究

王立磊1,胥兴安2

(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济南 250014;2.山东师范大学 商学院,济南 250014)

关爱是人类最朴素的情感状态,少数民族旅游社区需要得到更多关爱。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感知到来自社区的关爱存在经济关爱、制度关爱和关系关爱三个维度,其中,经济关爱包括旅游收益、涉旅用地补偿、涉旅企业补贴、就业机会和客源共享;制度关爱包括政策制度、决策参与、意见反馈渠道、旅游组织的规范化等;关系关爱包括社区居民互动、社区培训、社区居民相互认同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要充分保证居民能享受来自社区的经济关爱、制度关爱和关系关爱,确保社区居民能公平地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尽量提前消除发展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旅游地;社区关爱;感知;海晏县

对少数民族旅游区而言,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旅游开发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使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实现旅游就业和脱贫致富,进而提高生活水平和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也可能会带来诸如社区居民与游客间和社区居民间冲突矛盾加剧,扩大贫富差距,改变社会结构,增加生活成本等消极影响。尤其是这些消极因素使社区居民产生痛苦感,对社区居民心理及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引致居民心理失衡[1],也会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热情产生了影响。

然而,学界对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的这种痛苦感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回应,不能帮助他们有效应对。虽然部分学者已从居民感知[2]或社会排斥[3]角度,探究旅游发展给社区居民带来的痛苦感。Ross研究表明,旅游发展让社区居民感知到与其他居民的友谊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2];郭华和甘巧林研究发现,具有挫折感或痛苦感的社区居民,会从经济排斥、政治排斥、文化排斥等多个维度来感知自身“被排斥”状况[3]。但少有研究者从情感或情绪角度探索如何消除或减轻社区居民的痛苦感,进而使其持续参与旅游发展,而关爱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情感研究视角。

一 文献综述

关爱(compassion)一词源自拉丁语,意思是“随之痛苦”。关爱是一个过程,既存在感受的成分,也存在行为的成分。个体层面的关爱是个体注意到他人痛苦,对其情况进行评估,产生对他人痛苦的共情感受,进而对痛苦有所回应的过程[4]。组织层面的关爱不仅仅限于两个个体间的互动,而是扩展为一种群体概念。组织关爱是指一个群体共同对成员痛苦产生注意、评估、共情和回应的过程[5]。其实,现实中的关爱不仅仅是组织成员具有痛苦感时才具有的一种行为回应过程,更应该表现为在组织成员未产生痛苦感之前的主动行为反应。作为组织中的“人性时刻”,关爱常常会带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让组织中成员间具有融洽的关系,在组织中获得归属感与支持感,进而提高组织成员的幸福感[6]。

以往组织关爱的研究,主要从组织关爱过程、组织关爱的影响因素、组织关爱的影响效应、组织关爱的测量着手。Kanov等[5]和Frost等认为,组织关爱是集体化方式运作的过程,且涉及合法化、传播和协作3个关键要素[7]843-866。影响组织关爱的因素主要有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质量[8]、组织文化[5]和组织领导者[9-10]。组织关爱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关爱可以帮助组织成员快速地走出困境[11],产生积极的情绪[12];另一方面,关爱可以增强组织支持感[6]、承诺感和归属感[13]。组织关爱测量方面,Lilius等认为组织关爱来自同事、上级领导和工作三个方面的关爱频率[6];Dutton等认为组织关爱能力存在范围、速度、规模和专门化4个指标[10]。

综上,第一,以往研究对组织关爱的维度探讨不够深入;第二,尤其是现有的组织关爱的维度研究,主要从组织关爱测量角度展开,尚缺乏组织关爱感知内容探讨,更缺少相对松散的旅游社区关爱感知内容的深入剖析。为此,本文尝试将组织行为学中的关爱纳入到旅游研究的视野,通过青海省海晏县部分旅游社区的质性研究,重点探讨少数民族旅游地开发中居民对社区关爱的感知维度,以社区关爱作为概念工具,对有效消除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加以系统阐释。

二 研究案例

海晏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北畔,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多民族聚集地。海晏县总面积4853.0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现辖4乡2镇29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8%。海晏生态地位突出,处在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区,是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的发源地,是省会西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青海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海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是“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重要赛段。境内有草原、湖泊、沙漠、河流,自然风光壮美,名胜古迹众多,景观多样性和差异性突出,有闻名遐迩的青海湖,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在那美丽的地方》的金银滩草原,集沙地、湖泊、湿地为一体的青海湖沙岛,有俗称“西海第一神泉”的热水温泉,有西汉文化遗迹——西海郡古城遗址、虎符石匮文物,明代建造的黄教寺院白佛寺,全国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子城,以及古老淳朴的藏族、蒙古族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县内多元文化交汇、多元民族交融,是青海省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和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海晏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营造全民参与发展的良好氛围,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挖掘民俗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目前,海晏县内牧民或居民不再单单靠放牧或耕种作为主要生计,同时开始广泛参与旅游发展,形成了多个独具特色的旅游社区,在旅游社区探索发展中特别重视对居民的关爱。考虑到海晏县旅游社区更多是游牧民族社区,社区居民相对分散,因此选择多个旅游社区展开案例研究。

三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由于本研究旨在了解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对社区关爱的多维度感知,且目前国内外对此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成果,量化研究方法无法进行,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利用扎根理论(Ground Theory)这种探索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的研究方法,最早由Glaser和Strauss提出,之后Strauss和Corbin进一步完善,其主要宗旨是在二手定性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建构实质理论的方法,它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现象的核心构念,并通过这些构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理论[14]。扎根理论方法忠于原始材料,能够很好地将建构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扎根理论的核心在于资料收集和分析过程,资料分析称为编码,这一过程综合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并且资料收集和分析是同时进行、连续循环的[15]。扎根理论注重从现实资料中提升理论,通过对现实资料的深入分析并对此进行自下而上的浓缩,逐渐形成理论框架,即是一个归纳的过程。扎根理论与一般理论不同,它从现实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而不对研究者自身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演绎。因此,运用扎根理论时,务必要追溯其原始资料,并以经验事实作为依据。

(二)数据来源

课题组成员于2015年11月-2016年1月追踪多个旅游社区展开调查研究,已经与海晏县负责旅游相关工作的县领导、旅游社区居民(或牧民,以下统称居民)、旅游企业从业者、本土旅游规划师等进行深入交流,搜集了充足的二手资料,包括旅游规划说明书、政府工作报告、调查报告、旅游统计数据及互联网资料等。基于“旅游社区关爱”主题的重点调研时间为2015年11月15日至12月3日期间,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框架,通过对海晏县部分旅游社区的居民进行深度访谈,展开质性研究。

深度访谈是非常基本的具有指向性的谈话[16]34-37。对于扎根理论研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然后把访谈问题聚焦,使研究对象能够引发问题的细致讨论[14]。因此,在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基础上,最终确定访谈的3个主要问题:(1)您认为您受到村委会(社区管委会)相关人员或其他牧民居民的照顾、关怀或是关心的程度如何?(2)村委会(社区管委会)相关人员或其他牧民居民,是从哪些方面对您进行照顾、关怀或是关心的?(尤其是心中有担忧或痛苦时)。(3)描述一下海晏发展旅游业以来您的生活状况。考虑到社区关爱主题很大程度与旅游发展带来的痛苦感相关联,本研究依托弱连带的社会人际网络,通过远房亲戚或朋友引荐的间接方式,联系海晏县部分旅游社区的16个居民进行深度访谈①,要求被访者毫不保留地谈谈自己的境遇和感知。同时,为了较全面的了解旅游社区居民对社区关爱的感知,尽可能挑选社会阶层不同、参与旅游业方式不同的居民作为样本(见表1)。整个访谈过程由1名研究助理进行纸笔记录,记录每名被试对以上3个主要问题的谈话,并整理为文本材料,以备后期进行扎根理论分析。

表1.调研对象的构成情况

四 研究过程

(一)社区关爱感知的总体状况分析

本研究将(1)作为衡量社区关爱总体感知的关键问题。在被问及问题(1)时,感知到的社区关爱程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G5、G6、G8、G13、G14、G16)被访居民感知到来自社区关爱最高;第二层次(G3、G7、G10、G11)社区居民感知到来自社区的关爱程度一般;第三层次(G1、G2、G4、G9、G12、G15)社区居民感知到的关爱程度最弱。第一层次社区居民往往掌握了较多的权力资源或经济资源,属于行政型或精英型社区人员;第二层次社区居民掌握了部分经济资源,属于中产阶层的社区人员;第三层次掌握资源较少,属于社区中的底层人员。因此,居民的社区关爱感知与其掌握的资源的丰富程度具有相关关系,资源掌握越少,社区关爱的感知程度越低。同时发现,在被问及问题(3)时,所有被访居民均表示旅游业发展的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但不同层次的被访居民在生活改善的程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掌握资源越多的居民,感知到生活状况的改善程度也相应越高,参见表2。

表2.社区关爱感知的总体状况

(二)社区关爱的感知维度分析

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分为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三个步骤。持续比较和理论取样是扎根理论应用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目的是保证研究具有较高的效度[17]。扎根理论中数据搜集和理论形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搜集数据—构建理论—重新收集数据—完善理论”不断循环的过程。

1.开放编码

开发编码是一个将搜集的资料打乱、比较、抽取概念然后重新建构的过程[14]。其目的是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词组和语句编码,分析资料中呈现的类属,并赋予类属以概念,从而确定类属的维度。本研究对原始的深度访谈资料进行了开放编码,经过三轮的筛选与比对,最终确定90条语句,为下一步的主轴编码提供了依据和基础。以表3为例,抽取“旅游收益”、“旅游收入”、“旅游利润”、“旅游分红”等开放性编码概念。

表3.开放编码示例

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将开放编码进行不断比较分析,同时将其聚类和合并,使其更具有理论性、方向性并能发现和建构各个概念之间关系的过程。通过进一步分析开放编码中的90条语句,依据其内在逻辑和联系将其范畴化并赋予概念(见表4和表5),进而形成了12个独立的类属,具体包括旅游收益、涉旅用地补偿、涉旅企业补贴、就业机会、客源共享、政策制度、决策参与、意见反馈渠道、旅游组织的规范化、社区居民互动、社区培训、社区居民相互认同。

表4.主轴编码示例

3.选择编码

选择编码是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在所有已赋予概念的类属中,经过进一步分析和归并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的过程。在对所有主轴编码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和演绎的基础上,经合并和聚类分析,最后将其归纳为3个核心属类,即社区关爱的感知维度:经济关爱感知维度、制度关爱感知维度和关系关爱感知维度(见表5)。

4.理论饱和度检验

考虑到质性研究的信度、效度、理论饱和度和道德伦理问题在学界广受争议,为验证以上研究结论的理论饱和度,研究者两周后又与海晏县其他旅游社区5位居民进行了访谈。在新一轮的访谈过程中,与以上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的范畴重复出现,且未发现新的范畴与维度,因此本研究通过饱和度检验。以一条记录为例来说明检验过程:

作为“自驾车天堂”的青海省的确很火,海晏乘势发展旅游也很火,政府大力宣传鼓励参与旅游发展,无论是政府补贴还是一些其他政策,确实让咱这些平头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一些企业在介入旅游发展中政策制度也正规化,总体上政府在打“亲民牌”,老百姓通过发展旅游致富,各个邻里之间也和谐了很多。

从中抽取的概念:“政策制度”、“规范化”等范畴化为“制度关爱”;“补贴”、“实实在在好处”等最终范畴化为“经济关爱”;“亲民牌”、“邻里和谐”等最终范畴化为“关系关爱”。

表5.选择编码、主轴编码及参考点示例

五 研究发现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均能感知到来自社区的关爱,其感知维度包括经济关爱维度、制度关爱维度和关系关爱维度。

(一)经济关爱

经济关爱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能享受到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实际的物质层面的收益,其具体感知因子包括旅游收益、涉旅用地补偿、涉旅企业补贴、就业机会和客源共享。在访谈中,尤其涉及到涉旅用地补偿的问题,被访居民都会谈到草场补贴问题,居民均表示已在发展旅游接待或将要开展旅游接待业务。《海晏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绩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晏政〔2015〕89号)中提到,自2011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全县划定禁牧面积208.64万亩,草畜平衡面积239.72万亩,完成减畜任务21.71万个羊单位,种植多年生牧草6万亩、一年生牧草3.6万亩,发放补奖资金总额达到10659.48万元。该文件明确指出,要探索建立扶持后续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牧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生态旅游、民间手工艺产品制作等后续旅游产业,加大牧民旅游培训转移力度,增加牧民收入。同时,海晏县政府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项目,截止2015年1月,全县4个村被评为乡村旅游扶贫村,164户贫困户获扶持建档立卡,通过旅游扶贫项目开设41家店(主要包括农牧家乐、家庭宾馆、当地土特产及旅游纪念品零售店),人均增收达1000余元。因此,海晏县各少数民族旅游地社区居民从旅游发展中得到了实惠,感知到了来自社区旅游发展的经济关爱。

(二)制度关爱

制度关爱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能感受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程序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层面的关怀,其具体感知因子包括政策制度、决策参与、意见反馈渠道、旅游组织的规范化等。近年来,海晏县认真贯彻青海省扶贫开发局、青海省旅游局《关于进一步核实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通知》(青扶办青政办〔2015〕10号)文件精神,建立了一系列的关于旅游开发模式、社区参与旅游等相关制度与政策,按照“村两委+专业合作社(公司、协会)+贫困户”的运行模式,以“精准扶贫、限期脱贫”的原则,以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为核心,积极引导打造了特色鲜明旅游扶贫项目(如生态果蔬采摘、扶贫/野生动物保护驿站、家庭宾馆、摄影基地、乡村度假等),并以分工、佣人佣工、直接参与经营等方式,逐步建立“项目带动、市场运作、利益均享、企农互利”的长效扶贫机制,从而扩大了就业机会,促进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推进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加快了新牧区建设步伐。同时,我们在访谈过程中发现,××景区在开发与运营中,就组建旅游专业合作社事宜,曾多次召集全村代表就股份、分红、管理、运营、开发力度等相关问题进行民主化讨论,可见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的确感知到了这种来自社区制度层面的关心与支持。

(三)关系关爱

关系关爱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感知到能融入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未发生边缘化,其具体感知因子包括社区居民互动、社区培训、社区居民相互认同等。海晏县少数民族以游牧民族为主,居住相对分散,以放牧为生计的居民自海晏发展旅游业以来,开始有意识地增强交流和互动,居民之间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例如,2015年7月,海晏县举行了文化旅游节暨第十四届民族运动会,把文化旅游节办成展现海晏新形象、提升海晏知名度,推动海晏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盛会,营造了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做出榜样,更让海晏县社区居民感受到了关系层面的关爱。此外,我们在采访过程中,部分外来企业到海晏进行旅游投资时,都会深入居民或牧民家中了解情况,充分尊重当地宗教信仰,旅游开发前非常谨慎,旅游开发后更加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归属感。通过这种谨慎开发与引入,增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民族认同感和个人身份认同感。因此,海晏县民族旅游社区居民感受到了来自社区的关系层面的关爱。

六 结论讨论

(一)研究结论与建议

1.掌握资源不同的旅游地社区居民对社区关爱感知程度会存在差异,需加大对资源掌握较少居民的关爱力度

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旅游地社区居民会感知到来自社区的关爱,但掌握资源不同的社区居民对社区关爱的感知程度会存在差异,由此导致其生活状况改善的感知差异。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资源掌握较少居民的关爱力度,减少发展旅游可能带来的不平衡感,促进少数民族旅游社区的和谐发展。

2.旅游地居民感知到的社区关爱具有多维性,要保证社区居民享受来自社区的关爱、参与旅游发展成果的共享

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感知到来自社区的关爱具有经济关爱、制度关爱和关系关爱三个维度。其中,经济关爱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能享受到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实际的物质层面的收益,具体包括旅游收益、涉旅用地补偿、涉旅企业补贴、就业机会和客源共享;制度关爱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能感受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程序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层面的关怀,其具体感知因子又包括政策制度、决策参与、意见反馈渠道、旅游组织的规范化等;关系关爱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感知到能融入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未发生边缘化,其具体感知因子又包括社区居民互动、社区培训、社区居民相互认同等。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要充分保证居民能享受来自社区的经济关爱、制度关爱和关系关爱,确保社区居民能公平地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尽量提前消除发展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贡献

以组织行为学中的关爱为概念工具对少数民族旅游社区进行研究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一方面,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旅游对社区居民影响相关研究,具体体现在应对居民间友谊削弱[2]和居民“被排斥”[3]等问题上,本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情感视角。另一方面,目前组织关爱维度研究仍以关爱测量为主,即现有研究更关注“关爱程度如何”,对“关爱什么”问题缺乏关注,本文以旅游社区这种组织为例,探究社区对居民关爱的内容及类型,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组织关爱的相关研究。

(三)不足及展望

本文以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为调查对象展开研究,而且海晏县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其他相对成熟旅游地居民的调查研究,未来应该针对后者展开研究。本文仅关注了旅游地社区居民感知关爱的维度,缺乏旅游社区关爱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的相关研究,未来应该关注社区关爱的前因(如社区组织结构),更应该重点关注社区关爱的后果(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居民公平感知、居民的社区认同感等)。

注释:

① Lincoln和Guba(1985)建议,深度访谈法要求的基本样本数量为至少大于12。

[1]刘旺,吴雪.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旅游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0-144.

[2]ROSS G F.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an Australian city[J].JournalofTravelResearch, 1992,(3):13-17.

[3]郭华,甘巧林.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社会排斥的多维度感知——江西婺源李坑村案例的质化研究[J].旅游学刊,2011,(8):87-94.

[4]ATKINS P, PARKER S.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Compassion in Organizations: The Role of Appraisals and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 2012,(4):524-546.

[5]KANOV J M, MAITLIS S, WORLINE M C, et al. Compassion in Organizational Life[J].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 2004,(6):808-827.

[6]LILIUS M J, WORLINE M C, MAITLIS S, et al. The Contours and Consequences of Compassion at Work[J].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 2008,(2):193-218.

[7]FROST P J, DUTTON J E, MAITLIS S, et al. Seeing Organizations Differently: Three Lenses on Compassion[M]//HARDC, CLEGG S, LAWRENCET, NORD W.(Eds.).HandbookofOrganizationStudies. 2nd ed. London: Sage, 2006.

[8]MILLER K I. Compassionate Communication in the Workplace: Exploring Processes of Noticing, Connecting, and Responding[J].JournalofAppliedCommunicationResearch, 2007,(3),223-245.

[9]DELBECQ A L. Organizational Compassion: A litmus Test for a Spiritually Centered University Culture[J].JournalofManagement,SpiritualityandReligion, 2010,(3):241-249.

[10]DUTTON J E, WORLINE M C, FROST P J, et al. Explaining Compassion Organizing[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 2006,(1): 59-96.

[11]HAZEN M A. Grief and the Workplace[J].TheAcademyofManagementPerspectives, 2008,(3):78-86.

[12]MADDEN L T, DUCHON D, MADDEN T M, et al. Emergent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for Compassion[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 2012,(4):689-708.

[13]POWLEY E H. Reclaiming Resilience and Safety: Resilience Activation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Crisis[J].HumanRelations, 2009,(9):1289-1326.

[14]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 1996,(7):108.

[15]STRAUSS A, CORBIN J.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J].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 1994,(17):273-285.

[16]LOFLAND J, LOFLAND L H.AnalyzingSocialSettings[M].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17]王璐,高鹏.扎根理论及其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探讨[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12):10-18.

[责任编辑:钟秋波]

2016-12-10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渠道边界人员间情感关系对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71602102)、“‘关系’视角下顾客群体性抱怨的心理机制及服务补救研究”(71602104),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大学生网络消费特征、成因、影响及引导策略研究”(16DQSJ02),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科项目年度课题“山东省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及对策研究”(16-ZZ-GL-15),山东青年政治学院2016年度科研项目重点项目“支付方式对大学生网络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SQ2016ZD03)资助。

王立磊(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管理学博士,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 胥兴安(1983—),男,山东莱芜人,管理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F592.744

A

1000-5315(2017)04-0080-07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编码维度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Genome and healthcare
光的维度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