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才、中和与中医学
2017-08-07宋欣阳陈丽云指导严世芸
宋欣阳,陈丽云,指导:严世芸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论三才、中和与中医学
宋欣阳,陈丽云,指导:严世芸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三才”与“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内涵持续影响着中国古代科学,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三才-中和-中医学”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体,本文着重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和”与“天”“地”同构“三才”;“中和应人”折射着中医学整体观,是对中医学独特的天人相应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中和应气”对中医精气神学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并辅以图表以便阐述。
三才;中和;中医
“三才”与“中和”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持续影响着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同样,“三才”与“中和”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并非一对一,而是相互作用。兹通过对“三才-中和-中医学”的分析,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
1 “三才”释义
“三才者,天、地、人”。《三字经》短短 6 个字即阐释了“三才”的基本构成。《易传•系辞下》做了进一步解释:“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经》八卦由3个爻相叠组成,具有三才之象,其基本元素是阴阳,分别由阳爻“—”和阴爻“--”符号代表,“天道”对应阴阳,“人道”对应仁义,“地道”对应刚柔,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可见,八卦的每一个卦都有三爻,上爻象天,中爻象人,下爻象地,呈现天、地、人的“三才”构架。八卦两两相合,又成六十四卦。从“卦位”看,每卦六爻,上两爻象天,下两爻象地,中两爻象人,再次呈现天、地、人三才的架构,是谓“六爻兼三才而两之”。见图 1。
图 1 六爻与三才关系图
2 “三才”与中医学
后世众多医家重视“三才”思想与《易经》的研究,孙思邈《大医习业》指出:“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张景岳《类经》和《类经附翼》对易与中医的关系论述颇丰,认为易理和医理是相通的,即“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甚至《易经》“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人体的“头足五脏”,“实为上中下”,是“法于天地人”,故“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孙一奎也有相同的认识,其《医旨绪余•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论》认为“故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故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
“三才”思想对中医具有深远影响,并已成为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天人相应、三阴三阳说、三部九候说、三焦说、精气神说等无不受其影响。《内经》将天地人看做一个整体,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有“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行医要知天、知地、知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病因有“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诊病要“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灵枢•口问》)。
3 “中和”与天地同构“三才”
“中和”与天、地并,共同构成“三才”。《易经》认为“三才”是“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孟子》认为是“天时”“地利”“人和”,而对农业生产而言,“三才”是“天时”“地宜”“人力”。从“三才”出现的次序看,与天地生“中和”一致。《易经•释序卦》谓之“三才之序,先天地而后万物,万物盈天地之间,人居万物之中”,《太平经》谓之“天地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凡物”,“夫天地中和凡三气,内相与共为一家”,指出“中和”与天、地共为一家。《潜夫论》有“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指出“天”与“阳”、“地”与“阴”、“人”与“中和”并列称为“三才”,其“相待而成,各循其道”才能“和气乃臻,玑衡乃平”。
古人将“中和”纳入“三才”体系的文献较多,如《老子•河上公注》谓之“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太平经》记载“父象天,母象地,子象中和”,“君导天气而下通,臣导地气而上通,民导中和气而上通”,将“中和”与“父、母、子”中的“子”和“君、臣、民”中的“民”相对应。亦有将“中和”与自然界相对应者,《云笈七签》以“中和”为“流水情”,与“黄金精”“坤元形”相对应;《太平经》将“中和”对应为“日、月、星”中的“星”、“山、川、平土”中的“平土”、“地下三尺”中的“二尺”、“道、德、仁”中的“仁”。详见表 1。
表 1 “中和”与三才之位对应关系
“中和”作为“三才”中间的重要一环,是天与地、阴与阳等对立统一实物的联系者和协调者,将“三才”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共同生养万物。《太平经》认为“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曰太平”,三才“合成一家,立致太平”。晋人范宁引徐邀谓之“凡生类察灵知于天,资形于二气,故又曰独天不生,必三合而形神生理具矣”。唐人杨士勋疏“阴能成物,阳能生物,天能养物……必须三气合,四时和,然后得生,不是独阳能生也。但既生之后,始分系三气耳”。
4 “中和应人”对中医学整体观的影响
孟子将“三才”排序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古文献“三才”体系中,“中和”往往与“人”相对应(见表 2)。《十六经•前道》谓之“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逸周书•武顺》以左中右排序,天道对应左,人道对应中,地道对应右,将“中和”与“天、地、人”中的“人”相对应;《三农纪•卷十九》记载“本诸地者其性寒。鸟两足而飞,得乎天者多。兽四足而走,得乎地者多。木立而竖,得乎天者多。草细而柔,得乎地者多。惟人形竖而刚,方得天地中和之气也”,将“中和”与“鸟、兽、人”“木、草、人”中的“人”相对应;《中和集》谓之“天地设位,人生于中,是谓三才,故人与物生生而不息”;《荀子•天论》谓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是之谓能参”。
表 2 “中和应人”一览
“中和应人”确定了人在天地环境中的位置,影响着独特的天人相应体系,其理念是“人者,顺承天地中和”。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内经》中多次提及此观点,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所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凸显人的重要性,但同时强调人顺应自然。何以天地之气生?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有“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何以法四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言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对《易经》颇有研究的张景岳认为“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即《传家集》所言“天不中不和则病人,人不中不和则病天,此所谓天人相与之道也”。
这样的整体思想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中医治病从人体的整体内环境、人的身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整体考虑,使“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和“寒温和”,实现“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达到“人之常平”的状态(《灵枢•本藏》)。如《春秋繁露》所言“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谓之得天地泰。得天地泰,其寿引而长”,正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
中医诊病常从头问到脚,且考虑季节气候等因素。这正是因为中医的视域是宏观的。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认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节”与“九州之气”均与“天气”相通。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内部的气血、津液、脏器等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宇宙是一个大天地,万事万物相互联系,人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与万物浑然天成,密不可分,即《道德经》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 “中和应气”对中医精气神学说的影响
在“三才”中,“中和”常对应于气,即“轻清者”在上为天,“中和之气”在中为人,“重浊者”在下为地。见表3。
表 3 “中和”同“气”一览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精气神学说作为一种特殊的方法论,对中医学中的精、气、神理论有深远影响,对其构建起到启发作用。精、气、神是中医学最基本的3个概念,可用以说明人体生命在活动过程中的 3 个重要的内容。《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有“三而成人”,所谓“三”,就与“精、气、神”三者密切相关。《太平经•令人寿治平法》所言“故人欲寿者”,应当重视精气神,“爱气、尊神、重精”。由此可见,“精、气、神”是“天地中和”在人体的形式。
“中和”作为“三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中间,与“气”相对应,并起调和之用:①“中和”之气起到承接“精”“神”的作用,与“中和”调节“天地”的作用一致。《太平经》认为“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三者是“天地人之气”,其关系是“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同时,三者相化相生,如《类证治裁》认为“神生于气,气生于精,精化气,气化神”,因此精为气之本,气为神之主,形为神之宅也,共同构成人身三宝。②“中和”之气是不断运动的,气的运动是天地的纽带,通过运动发挥“和”的作用。《太平经》认为气的运行方法是“行于天下地上”,使“阴阳相得,交而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载“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灵枢•脉度》有论“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变生“中和气”,在人体中是不能不运行的,要像“水之流”“日月之行”不休,才能使“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这样如环无瑞,“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流溢之“气”能“内溉藏府,外濡腠理”。若气运化失常,就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认为“出入废”“升降息”,则“神机化灭”“气立孤危”,并指出,若无气的“出入”,人就不能“生长壮老已”;无气的升降,人体无法“生长化收藏”,直接影响健康。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看出,“三才”与“中和”的关系,即“中和”位三才中,居人位,上衔天阳,下禀地阴,是谓天人相应;“中和”应气,气交成“中和”,“中和”运气,气动承接精、神,是谓人之“三才”。见图 2。
图 2 “三才”关系图
6 结语
“三才-中和-中医学”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体。“中和”与“天”“地”同构“三才”;“中和应人”折射着中医学整体观,是对中医学独特的天人相应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中和应气”对中医精气神学说具有重要的影响。“三才”“中和”与中医学基本理论紧密相连,共同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Discussion on “Sancai”, “Zhonghe” and TCM
SONG X in-yang, CHEN Li-yun, Instructor∶YAN Shi-yu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Sancai” and “Zhonghe” are important par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ir enriched connotation continues to influence Chinese ancient sci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CM. “Sancai-Zhonghe-TCM” is a complex relationship, and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at the “Zhonghe”and “Sky” and “Earth” form “Sancai”; “Zhonghe and human corresponding” reflects the overall concept of TCM, and is further enrichment of the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between man and universe correspondence. “Zhonghe and qi corresponding”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TCM essence, qi and spirit theory, supplemented by charts to describe.
“Sancai”; “Zhonghe”; TCM
10.3969/j.issn.1005-5304.2017.08.005
R2-05
A
1005-5304(2017)08-0018-04
2016-04-18)
(
2016-06-28;编辑:梅智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ZD015)
严世芸,E-mai l:yansy5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