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宫端午过节期间的戏曲演出

2017-08-07

紫禁城 2017年6期
关键词:二本故宫博物院艺人

宁 霄

清宫端午过节期间的戏曲演出

宁 霄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现为故宫博物院开放管理处科员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清代的宫廷中,也得到相当的重视。清宫在各种节庆期间,往往会举行各种盛大的演剧、观剧活动。其中端午节间的演出活动不仅隆重、热闹,还有其独特的演出形式与演出内容。

嘉道时期节令大戏《阐道除邪》的演出

清宫的端午演剧,一般开始于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五端午节当日,或五月初六日止(清代各朝略有不同),以初一、初五两日为主。其中最重要的剧目当然是「节令大戏」。

清宫在各节庆期间要演出与节庆相对应的剧目,称为节令大戏,全部是昆弋两腔。端午节对应的节令大戏有:《灵符济世》《采药降魔》《祛邪应节》《奉敕除妖》《正则成仙》《渔家言乐》等等。这些端阳节戏,基本是对民间端阳习俗、传说的敷演。如《灵符济世》《采药降魔》讲吕真人散发镇邪灵符、上山采药收取五毒的故事。《祛邪应节》《奉敕除妖》敷演端阳节,张天师蒙天帝令,下界剪除五毒,以迓嘉祥的故事。《正则成仙》《渔家言乐》敷演屈原已登仙界,看见民间竞渡,便同宋玉、贾谊二人来到渔夫家中,托渔夫向世人宣讲屈原已登仙界,无需竞渡这种劳民伤财之举。

上述诸剧,虽然在端阳节期间总须挑选数出上演,但情节乏味,词句平淡,并非端阳节期间的重头戏。除这类短剧之外,端阳节戏中还有一套十分著名的连台本戏《阐道除邪》,几乎每年必演,且连演数日,是端阳诸剧中最重要的一套。

《阐道除邪》亦名《混元盒》,故宫博物院现藏完整的昆弋本《混元盒》,全剧四本,每本八出,共三十二出。《阐道除邪》的主要剧情是天师张捷进京面见嘉靖帝,一路上在各路神圣相助之下,与金花圣母率领的群妖相斗,并用法宝「混元盒」收服众妖,最后各路神圣齐贺「皇帝万万岁」,歌颂宇宙清平、风调雨顺、永庆升平。此剧本为昆弋两腔演唱,晚晴时清宫又将其翻为皮黄本演出。晚清名角俞菊笙在昇平署为内廷供奉时,曾将宫内剧本借出,偷偷翻演排唱,此剧始流传民间。后世出现的《五花洞》《双包案》等剧均与《阐道除邪》有极深的渊源。

清人绘 戏剧图册之“五毒传”故宫博物院藏

在昇平署现存最早的一册档案嘉庆七年的《旨意档》中即有《阐道除邪》一剧的演出记载。该档载当年四月二十一日,「上交下《混元盒》一本至三本,着内头学、内二学写串关,上览分派」。「串关」为排戏的总本,要写明各个角色的唱词、念白,在舞台上的表演身段以及所站的位置。内学要先写好串关,经皇上看过后,派定角色,才能开始排戏。

清人绘 戏剧图册之「二本五花洞」故宫博物院藏

清人绘 戏剧图册之「双包案」故宫博物院藏

「(五月初五日)莲庆、来喜传旨:《混元盒》鼓板当起更,才是打了上场锣鼓,错了。莲庆、来喜亲自看将高吉顺重责三十板,永远不许他迎请见面。再,百福教的好徒弟,革月银一个月,永远无赏。」这是端午节当日承应的《混元盒》刚刚演完,嘉庆帝便传下的旨意。嘉庆帝对戏曲十分内行,打错了锣鼓当然逃不过责罚,连犯错者的师傅也要一并受罚。

至嘉庆二十四年,《恩赏档》记载了这一年端午节间《阐道除邪》的演出形式:「初二日同乐园承应头本《阐道

除邪》、五出《金殿试术》(嘉靖:李寿增)。……初四日同乐园承应二本《阐道除邪》、十六出《彭泽斗法》。……初五日……同乐园承应二本(此处档案疑误:「二本」重演的可能性不大,或为「三本」)《阐道除邪》、十五出《雷击余氛》、十六出《三清祝国》。」可以看到,在三天中共从三本中挑选了四出上演,这些剧目的选定必是事先请过皇帝旨意的。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阐道除邪》与我们现在见到的昇平署遗留的剧本并不相同,应是一种老本,疑为三本。

道光三年的《阐道除邪》已与数年前嘉庆朝的本子有所不同。当年《恩赏日记档》载:「五月初一日……同乐园承应《阐道除邪》,辰正一刻开戏未初三刻戏毕。」随后记载了头本十六出的戏名,分别为:金花聚妖、陈生自叹、月下摄韩、五夜吞舟、全节剖腹、起程失篆、二妖献印、谒师生衅、拘魂辩明、蟒怪思春、渔郎获偶、渔户忧儿、摄水阻舟、遭冤泣诉、金针刺蟒、大悲救难。初五日,「同乐园承应二本《阐道除邪》,辰正十分开戏未初二刻五分戏毕」,这十六出为:渔色逢妖、狂狐作祟、灵判闲邪、拦街控诉、白氏施威、金花奋勇、彭泽斗法、蝎虎吞儿、投井幻形、献技投充、端阳闻信、妖犯锁拿、哭尸露目、议盗同心、诸神预召、四怪全除。这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故宫博物院藏昇平署昆弋本《混元盒》较为接近了,分为二本,每本十六出,共三十二出。

道光初年的演剧是沿袭乾隆、嘉庆以来的成例,端午间除连本上演《阐道除邪》外,在整场演出的头尾还要加上前述的单出节令戏作为开、团场。至道光五年,这一局面开始发生改变。当年昇平署总管已经奉旨安排「五月初一日、初二日同乐园《阐道除邪》」,至节前的四月二十五日,「禄儿传旨,五月初一日不必承应《阐道除邪》,照寻常承应杂戏轴子,开团场亦不要节令戏。钦此」。自此,《阐道除邪》偶尔与其他「杂戏」同台演出,直至道光二十年前后才又恢复连本演出。

至道光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敬事房传旨:「五月同乐园无差事。钦此。因欠安。」此时道光帝身体已经不好,经常生病,连看戏也难以支持。端阳节期间包括《阐道除邪》在内的节令戏全部暂停。

「当」的演出

咸丰帝即位后,虽然《阐道除邪》这样的节令大戏仍照例在五月节期间上演,但咸丰帝的兴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如咸丰七年五月初三日,「金环传旨,初五……其戏撙唱,少打把子」。要求唱戏要缩短时长,武戏也要减少。咸丰十年的端阳节戏昇平署本来已安排好并请过旨,但四月十四日「刘金环传旨,五月节《阐道除邪》不必伺候,着伺候别的轴子」。四月二十二日「杨代班传旨,五月初四日、初五日同乐园承应戏,初四日里边轴子、初五日外边轴子」。要求内、外班伺候一些杂戏的演出。

《阐道除邪》作为例行演出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咸丰帝的口味。在减少《阐道除邪》演出、增加其他「杂戏」的同时,另一种独特的端阳演艺活动「过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当」在档案中亦记作「档」,指的是穿插于全场表演的各出戏曲之间的小戏、小曲、曲艺、杂耍等各种形式的演出,亦由演剧机构昇平署负责。从现存资料看,当是端午节间一种重要的演出形式,在嘉庆年间就已出现在宫廷的端午节戏演出中,这种定式应当在乾隆朝甚至更早就已经形成。在端午节期间,「摆当」、「过当」不可或缺,且随着时代的推移,形式内容也越发复杂。

早在嘉庆七年的《旨意档》中,就记载了嘉庆帝对当年端午节期间「摆当」的安排。四月二十二日,「旨意,五月初一日台阁当儿不用在河南,全在如意桥北边。按次序摆当,万岁爷驾到一当一当过,皇后、主位在澄虚榭坐,逢私当唱曲子,过照旧的在当后头,绕到如意桥北边才上岸。钦此」。「台阁」,一作「抬阁」,是在很小的架子或阁子上由数人扮演一个戏曲故事的场景。台阁当是嘉庆以来(或应更早)端午节必备的一当。包括台阁在内的各当在船上从水榭前过,帝后妃嫔们在水榭中观赏,演出地点在圆明园福海边的澄虚榭。「私当」或指为了端午演出特别召进宫的民间艺人,他们的当是唱曲子的,跟在他们后面的则是「照旧的」,或是每年相同的,由昇平署艺人摆的其他节目的当。

与台阁当一样必演的还有龙舟当,这当然是端午节的特色节目了。据嘉庆二十四年昇平署《恩赏档》记载:「五

月初一日,龙舟当儿:红龙船头,王腾云。河北四船:莲花亭抬阁,李升;领船《南渡》,于喜;随手,吴泰、朱鹤鸣。河南:《善才三参》抬阁,何套住;领船观音,马士成;善才薛进喜;随手肖进孝、王喜。」记载了龙舟及台阁的节目名称和演员,「随手」即为乐队,这证明了这两个台阁都是唱曲子的。当年五月初五日的演出,和初一日相同。

道光三年昇平署《恩赏日记档》记载,当年四月二十八日昇平署在望瀛洲进行了斗龙舟的排演,并「贴认当船」,确定了每个节目所乘的船只以及顺序。五月一日望瀛洲斗龙舟、过当,这次过当以及初五日过当后留下了完整的赏单,记载了所有节目名称及演员、乐队的姓名,十分珍贵。从这份赏单中,我们可以看到端午节期间所过各当包括了:台阁、奏乐、唱曲、杂耍、戏法等等,种类十分丰富。其中「彩台偶戏」和「效学线偶」即傀儡戏,「彩台偶戏」的表演者称为「拿人」,或为布袋木偶,而线偶应即提线木偶。关于宫中木偶戏,马嘎尔尼曾在回忆录中记载过,称其只为内廷宫眷演出。另外有「躲端午儿」的演出,躲端午是妇女回娘家过端午节的民间习俗,这里由三人演出、两人伴奏,或为某种小戏。另外,八角鼓于此第一次露面于昇平署档案,称为「学八角鼓」,四人演出,没有单列伴奏的名字。除这些外,最值得注意的是「吉祥锣鼓」和「杠子」,这两样当和以后在宫中上演的各当将会组成民间著名的「幡鼓齐动十三档」香会,流传至今。

清人绘 胤禛十二月景行乐图(十二开选一)绢本设色 纵一八八·二厘米 横一〇二·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档宁圆案霄 明中摄园「望河瀛南洲」、与「澄河虚北榭」之即间指的此小河河

宁圆霄 明摄园澄虚榭码头遗址

此后道光帝开始改变乾隆、嘉庆两朝的成例,从道光三年后,以往每年必演的斗龙舟、台阁、木偶戏,便再也没有出现在端午的演出中。

至咸丰朝,又在档案中出现了以往不见的新当:

(咸丰三年)五月初三日杨如意传旨,五月初五日重华宫伺候二本《阐道除邪》,当儿撤下,变戏法、十不闲改为钟粹宫伺候,未正二刻至酉初毕。戏上不必伺候这两当儿。钦此。

(咸丰七年)五月初三日 金环传旨,初五日……酒宴着变戏法、十不闲。申正至戌初二刻,或敷春堂、或凤麟洲,到处酌量。

清 唐岱等合绘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册之「澡身浴德」巴黎国家图书馆藏圆明园「澡身浴德」一景的核心建筑为望瀛洲,斗龙舟表演即在此进行

清人绘 戏剧图册之「拾玉琢」故宫博物院藏

清人绘 戏剧图册之「南天门」故宫博物院藏

「十不闲」亦作「什不闲」,亦即今日所称「什不闲莲花落」,演出时用天平架子(上安各种打击乐器的木架)伴奏,亦称「天平」,演出小曲小戏,与今日留存的多种曲艺均有极深的渊源。故宫博物院现藏《普庆升平图》忠实地再现了清代天平的面貌。从档案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十不闲常与戏法一起演出,时间在两个半小时至四个半小时不等,可以推测演出内容一定有莲花落小戏,否则单凭变戏法和十不闲小曲是难以进行这么长时间的演出的。演出区域都在寝宫,那么演员应当都是昇平署内学(太监伶人)。

清 张恺 普庆升平图卷局部之“天枰”故宫博物院藏图中“天枰”即文中所述“天平”

同光时期端午演剧与过当的发展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皇帝出逃热河避暑山庄,次年他在那里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后一个端午节。咸丰十一年《恩赏日记档》载:「五月初五日烟波致爽花唱《青门》《追信》《探监法场》《拾镯》《南天门》《扯本》《嵩寿》《刘氏望乡》《上天台》《跳墙着棋》《尼姑思凡》《尼姑庵》(四出)。」这一年在避暑山庄过端午,当然不具备演出《阐道除邪》以及过当的条件了,但可以看到,新兴的皮黄戏即京剧已经登上了清宫端午节的舞台,这也将成为此后清宫演剧的大趋势。

清 张恺 普庆升平图卷局部之“杠子”故宫博物院藏

同治年间,宫中的端午节依然上演着《阐道除邪》,依然在戏中过当,但在内容上却时时发生着改变。同治十一年昇平署《差事档》记载:「五月初二日漱芳斋承应头本《阐道除邪》一至九出。初五日漱芳斋承应十至十六出,二本。」这种头本九出的《阐道除邪》剧本保留到了现在,与每本八出或十六出的分法皆不相同。二本七出的戏本至今未见,但保存下来了一种五出的二本,或许两者是有渊源的。另外,同档载:「内加当儿吵子、中幡、《戏凤》、《扑蝴蝶》、《芦花河》、《大头和尚》、《牧虎关》、狮子、《藏舟》、《文昭关》,接二本。」其中主要是昆腔、皮黄小戏,《大头和尚》是一种滑稽的舞蹈。值得注意的是「吵子」、「中幡」、以及「狮子」。这三种演出,在宫中被称为「玩意」,由内务府掌仪司演出。耍中幡和舞狮子现在不难见到,吵子为一种打击乐器组合,由各种钹、镲等组成,与前述「吉祥锣鼓」或存在渊源。这些与前述杠子、天平,以及开路、五虎棍、秧歌、双石头、石锁、花坛、杠箱、神胆,组成了北京香会中最著名的十三档「武会」。香会是一种民间为向「三山五顶」朝拜进香而成立的组织,在行进途中这十三档「武会」均要进行表演,称为「幡鼓齐动十三档」。故宫博物院所藏晚清绘制的《普庆升平图》表现的正是这十三档在进香途中表演的场景。《普庆升平图》的卷首有一堂十番、一堂五音大鼓,这显然不在十三档之列。其后十三个部分便为十三档,但与现在所流传的十三档在组成和排序上有所差异。图中顺序依次为「杠箱」、「中幡」、「开路」、「双石」、「五虎棍」、「少林棍」、「石锁」、「秧歌」、「杠子」、「旱船」、「天枰」、「花鼓」、「狮子」,最后是一堂娘娘驾。过去北京还有所谓「内八档」,即各衙门自己组织的表演性质的香会,水平尤高。这八档说法不一,大概为:兵部的杠箱、刑部的棍、户部的秧歌、礼部的中幡、工部的石锁、礼部的双石、掌仪司的狮子、老太府的花坛。可以推测这与宫中的「玩意」演出,是存在着莫大的关联的。

清 张恺 普庆升平图卷局部之“五虎棍”、“少林棍”故宫博物院藏

玩意在端午节的清宫舞台上不停地增多、翻新。光绪十年昇平署《差事档》载:「五月初六日,漱芳斋承应,巳初三刻八分开,酉正二刻毕,掌仪司玩意:天官献瑞、开山过会、平地筋斗、福如东海、艺人舞棍、大鼓书词、艺人高脚、艺人盘杠、幼童舞棍、双学艺人、太平花鼓、渔樵歌唱、空杯取酒、艺人盘杠、桌上筋斗、坐献清泉、艺人高脚、艺人穿梭、玉狮同堂、《金山寺》(四刻)。」这场玩意演了八个多小时,其中「艺人舞棍」和「幼童舞棍」疑即五虎棍或少林棍,「艺人高脚」疑即高跷秧歌,「艺人盘杠」疑即杠子,「太平花鼓」疑即花鼓(今称神胆),「艺人穿梭」疑即天平(十不闲莲花落演出有数名艺人在台上往来穿梭的段落),「玉狮同堂」疑即狮子。另外还有数种曲艺,「双学艺人」或为类似双簧的一种表演;而「大鼓书词」也区别于同治朝之前宫中常演的十多分钟的「五音大鼓」,时长常在一个小时开外,应为演唱大套鼓词;最后一个节目《金山寺》也足足唱了一个小时,疑为子弟书或单弦牌子曲,这一时期的八角鼓演出时长也总在一小时以上。

秧歌、狮子、十番、十不闲、大鼓、五虎棍等持续受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宫廷观众的高度喜爱,同时皮黄戏即京剧在端午节的舞台上所占的比例也原来越大了,外班在宫中献艺亦越来越多了。如光绪二十年五月初四日,小天仙班进中南海献艺。二十二年五月初一日,里外学(里学为太监伶人,外学为民间艺人)共同演出,初四日四喜班演出,初五日又是里外学同演,初六日义顺和班演出。初一及初五二日不肯全用外班,大概是要例行演出《阐道除邪》,外班不能胜任。但此时的京剧已经有太多的剧目以及名角,足以和昆弋的《阐道除邪》分庭抗礼了。如光绪二十八年端午节期间,谭鑫培在三天内分别和穆长久、于庄儿上演了《捉放》《乌龙院》《定军山》,这样的好角、好戏足以牢牢地抓住西太后的胃口。不仅如此,西太后还热衷于翻昆弋本为皮黄演出,最著名的即为《昭代箫韶》,在光绪二十六年的端午节当日,西太后还欣赏了她翻改的最新作品第三十八本《昭代箫韶》。《阐道除邪》也被翻成了皮黄本,时间大约也在光绪二十六年之前。

京剧的发展如火如荼,玩意在宫中的地位也并未稍减。以光绪二十九年端午节当日的赏银为例。当日进宫外学一共八十八名,共赏银一千二百三十一两,人均不到十四两,其中「太平歌词,奎顺银五十两,奎福银三十两,成喜、来喜、穆顺、双喜、常禄、玉芳、吉成、来宽、连福、崇喜、春庆、保福十二名每名银二十两。五虎棍,广福、玉德、安文元、潘吉兴、苏彭寿、蒋来福六名,每名银三十两。秧歌,凌通、吉昇、李元凯、崇福、春华、崇广六名,每名银三十两。大鼓,松安、松顺二名,每名银十两」。可以看到,玩意演出得赏是相当高的,其中太平歌词教习奎顺尤其得宠(这里的太平歌词指十不闲莲花落,与今日所谓「太平歌词」是有区别的,或称奎顺即著名莲花落艺人赵星垣),赏银高达五十两,这是完全可以和谭鑫培、孙菊仙等名伶相比肩的。

当然,清宫演戏的锣鼓声再喧闹,也掩盖不住历史车轮的轰鸣。宣统三年服期过后,清宫最后一次在端午节演出大戏,隆裕皇太后也在五月初一传下了最后一道关于端午节戏的旨意:「二本《混元盒》当儿中幡撤去。」至此,清宫的端午节庆演出画上了一个句号。

猜你喜欢

二本故宫博物院艺人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四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上)
二本:扬长避短,优化志愿方案
二本:扬长避短,优化志愿方案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二本: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