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取向关系

2017-08-07李源祁

职教通讯 2017年16期
关键词:意向效能问卷

李源祁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取向关系

李源祁

采用大学生就业意向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河南省信阳市的2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通过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职业取向及两者之间关系进行考察。主要结论有:(1)大学生职业取向在性别、年龄、年级、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其职业取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取向有预测作用。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职业取向;预测作用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大学生可自主择业,竞争压力、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毫无疑问,了解大学生职业取向以及影响因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取向,而且老师可以更好地改进教育方法手段。这些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都有着积极意义。关于职业取向,其发现和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心理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人们唯有根据自身情况找到做的得心应手的工作,才能不仅有利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达到人职匹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困扰大学生的一大问题是自我效能感的问题。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最直接的因素。[1]自我作为整个人格的核心成分一直是人们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关于自我的探索可谓前赴后继。而自我效能感的提出为人们探索自我开辟了崭新的局面。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发表的论文《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感。他指出,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指个体根据一定情景对自己能力以及完成任务情况的主观预测。[2]这一概念一经问世,立刻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此后,人们在此基础上不懈努力深入研究,又提出了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行为、自我发展、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影响。班杜拉在经过大量试验后发现,自我效能感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直接性经验、替代性经验和言语劝说。

关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取向关系的研究,国内几乎没有,己有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变量(诸如高校大学生职业决策或毕业取向)的相关研究调查,未曾涉及与职业取向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职业取向的研究这个新视角切入,希望能够了解和把握大学生职业取向的情况,如实反映他们的想法,既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取向提供依据,也为高校职业指导提供可参考的依据。鉴于此,本研究作出以下研究假设:(1)大学生职业取向在性别、是否学生干部、年级、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其职业取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取向有预测作用。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程序

(一)研究对象

在信阳师范学院和华锐学院共抽取240位本科生作为被试,发放240份问卷,回收220份,回收率92.7%。对于无效问卷予以剔除,结果共剔除20份,保留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83.33%。

(二)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大学生就业意向问卷”对被试进行施测。问卷共有28个项目,包括3个因素:职业价值观因素有8个项目,就业期待因素有12个项目,就业准备因素有8个项目,其中,职业价值观因子是指大学生对于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的总体看法,反映其对待职业的态度。就业期待因子是指在职业选择上大学生对地域、行业选择以及期待薪金的期许。就业准备因子则是指大学生为其就业做了哪些准备以及各个方面的能力,这些准备是否充分。大学生就业意向问卷包括28个题目,用于了解大学生就业的意向和想法,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及斯皮尔曼—布朗(Speman-Brown)分半信度均在0.84以上,计分方法:1计作完全不符合、2计作基本不符合、3计作一般、4计作基本符合、5计作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而对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则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施测,该量表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为中文版,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8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计分方法如下:完全不正确记为1分,有点正确记为2分,多数正确记为3分,完全正确记为4分。

表1 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取向及其诸因子的比较

(三)研究程序

在2015年3月份,本调查的研究者在其所就读的学校进行调查。研究者把集体施测和个体施测这两种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对被试进行测量。测试前主试将按照正规的实验程序,在被试对问卷进行填写之前,向他们宣读指导语,并清楚告知被试在测试时需要加以注意的事项,给予被试的测试时间在15分钟左右,在被试作答完后收回。

(四)统计工具

使用SPSS 13.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客观和科学处理,分析数据时主要采用统计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线性等方法。

二、研究结果

本研究选取了年级、性别、家庭所在地等人口统计学资料来考察大学生职业取向,并就两者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一)大学生职业取向特点分析

1.大学生职业意向在人口特征上的主效应。由表1可知,以职业取向及其诸因子的得分作为分析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大学生职业意向在职业价值观、就业期待、就业意向及就业意向总分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经过事后检验发现,大四学生在各个维度上显著大于大三学生。由表2可知,在性别上,男生在职业价值观、职业期待以及就业意向总分上显著高于女生(p<0.01)。在生源地上,城市学生的就业期待与就业准备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大学生职业取向在是否学生干部上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将大学生就业取向与自我效能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方差齐性检验不显著,学生职业取向在是否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t=0.189df=198p= 0.687>0.05)。

表2 大学生职业取向在性别、生源地及学生干部的差异比较

(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取向的关系

通过职业取向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见表3),职业价值观、就业期待、就业准备及就业意向总分和自我效能感均两两相关,其中就业意向总分与自我效能感为显著高相关。

表3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取向的相关分析

(三)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取向的预测

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作为自变量,职业取向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4),自我效能感对于职业取向可能有预测作用。

三、讨论

(一)大学生职业取向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职业取向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这与文建平[3]的研究基本一致。对于大学生职业取向的研究,本课题重点选择了大三以及大四的学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在职业价值观、就业期待和就业准备等维度上,大四学生显著大于大三学生。得出该结论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大四学生实践经验比大三学生丰富,这些都无形地增加了大四学生的就业动力。在学校,他们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经过一年的校外实习,对于职业价值有自己的认知,可以说,他们比大三学生拥有更成熟的职业价值观,体味到了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感受,因而比大三学生的职业期待更高一些,对自身的就业前景也就更乐观一些。

表4 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

已有的一些研究[4-6]认为,性别、居住地是影响大学生学生职业取向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职业取向的性别差异显著,且在职业价值观、就业期待以及职业取向总分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学业压力大于男生。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尤其师范类专业),似乎适合男生的职业明显多于女生,甚至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对女生要求较为苛刻,这些都促使女生在就业期待和职业价值观上显著低于男生。而男生在大学阶段开始懂得努力学习以此能够得到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的青睐,这就改变了从小学到中学女生成绩名列前茅的现象,男生后来者居上,因此,在就业准备上也高于女生。而本研究的数据表明,大学生职业取向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显著,且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由于城市学生优渥的环境优势,因而在信息的获取上比农村学生更加丰富和充分,所以,他们在专业选择、专业发展前景、就业观念以及思想的开放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拥有一些就业信息甚至是就业途径(家人安排),农村学生往往很难具备,因此,他们的职业取向也差异较大。部分研究[7]发现,是否学生干部在职业取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取向在是否为学生干部上存在差异。学生干部比其他同学具备更强的领导力以及号召力、凝聚力。在进行学生工作的同时,无形中锻炼了其个方面的能力,例如,在选取学生干部时需要进行面试,这就要求个人的应变能力以及待人接物的能力,在今后的就业中,这些能力的拥有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也会影响到大学生职业取向。

(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取向有预测性

本研究以自我效能感为预测变量,以大学生就业意向总分为因变量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取向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与廖俊[8]的研究基本相同,因为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都充满了自信,对于自己的就业充满了憧憬,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一展宏图。由于对能力的肯定,所以其就业期待也相对较高,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当然,也会对自己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积极地为就业做准备。即使遭遇打击,由于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也能让他们审时度势,积极调整自身状态,重新设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大学生应理性分析自己的知识、技能、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能力观,进而建立正确的自我效能感判断,从而选择正确且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学生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提高自身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为以后自主择业打下基础。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在校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在校进行自主创业的尝试),以此增加大学生的择业经验;提供较为全面的就业信息(不仅限于毕业生),从而提高学生关于将来从事职业的自我效能感。

四、结论

通过讨论,本研究可得出结论为:大学生职业取向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在职业价值观、就业期待和就业准备等维度上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学生职业取向在是否学生干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职业取向在性别上差异显著,且在职业价值观、就业期待和就业准备等维度上,男生高于女生;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其职业取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取向有预测作用。

[1]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3-64.

[2]高建江.班杜拉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J].心理科学, 1992(5):39一44.

[3]闻建平,张文海.职业价值观、职业自我效能与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关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2-73.

[4]林建珠.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决策的相关研究[J].校园心理,2010(5):308-309.

[5]徐町.民办高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就业意向的相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6]曾荣侠.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4.

[7]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8]廖峻.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2):1827-1829.

[责任编辑 曹 稳]

李源祁,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能学习心理。

G710

A

1674-7747(2017)16-0019-04

猜你喜欢

意向效能问卷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问卷网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问卷大调查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