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与反思: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2017-08-07白志凡

职教通讯 2017年16期
关键词:体系人才职业

白志凡

回顾与反思: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白志凡

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搜索到的文献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地方构建四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回顾;思考;内涵;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构建

当前,新型产业趋势对世界各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德国提出工业4.0的战略,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的战略,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产生了影响,由此,产生了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而对教育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多年来,职业教育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对当前的变革,社会对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逐渐由传统的“低技能、数量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结构转变成“高技能、质量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结构,这样的变革不仅可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使技能和知识同步增长,还可以使不同类型的人才更好地合作交流,构建高端人才团队,为“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的大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部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程度对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以及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转变、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变革以及国民教育水平的现状,我们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大势所趋。

笔者通过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首篇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关键词的论文发表于2006年。自2006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发表的文献有418篇。其中包括学术期刊论文403篇,博士论文4篇,硕士论文6篇,国内会议论文3篇,国际会议论文2篇。从文献数量变化可知,自2006年以来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6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每年文献记载量均少于10篇,其中2007年文献记载为0篇;2012年文献数量达到48篇,2013年在中国知网记录了77篇,多与2012年总篇数29篇;2014年共发表91篇论文,近乎是2012年文献总数的2倍;2015年文献数量达到112篇,2016年文献数量达到68篇。那么,通过数量的增幅可以反映出学者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越来越广泛。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体系的构建、人才的培养和体系的地方构建四个方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做了内容分析和思考。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根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基。通过对内涵的阐释,可以准确地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和人才的结构模式,进而更好地领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通过文献研究,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的解释众说纷纭,但是核心思想是相同的。其中,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从“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三个要素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做出概括。同时,唐高华从大职业教育的方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归纳总结出三个特点,即现代性、类型性和系统性,从三个特点可以发现,适应需求体现其现代性,有机衔接体现其系统性,多元立交体现其类型性,这就解释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类型性特性,从而明确职业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唐高华还从7个方面进一步详细地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即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过程的全程性、办学形式的全方位性、教育学制的全贯性、教育体系的全套性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通性。[1]确定了内涵,总结了特性,那么在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哪些关键环节呢?苏敏就此提出:(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资格体系的沟通和渗透;(2)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与延伸;(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保障条件。[2]

综上所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和顺应当前生产力的变革,在其内部结构以及与其他教育体系结构有机结合的体系模式。首先,其要适应产业和行业变革的需要,能够使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次,是职业教育内部要打通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的渠道,对人才培养的层次进行上移,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水平的需求,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其他形式的教育互相融通的桥梁,增强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沟通,避免过早的分化社会群体。

内涵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以上专家和学者的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的定义有高屋建瓴的重要作用,具有导向性和引领性。但是,如何进一步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扩大现代职业教育的外延,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仍旧是当前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要。笔者通过对搜集的文献进行归纳发现,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从教育学的视角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概念的定义。因此,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中的人才培养类型提出以下看法:众所周知,知识和技能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元素,两者都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那么如何明确现代职业教育的类型性特性呢?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是“知识相同,技能发展侧重点不同”,关于技能而言,在心理学理论中技能分为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那么,职业教育侧重操作技能的发展,普通教育侧重心智技能的发展,不同的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兴趣、志向等的不同,产生了在不同阶段对不同技能学习类型的侧重差异,培养出了不同类型的人才。基于此,我们可以考虑,在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侧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达到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理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特征之后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涉及面广而又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所构成的整体,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之上,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随着经济技术的变化和普通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调整,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其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以及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对当下劳动者职业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范畴核心涉及到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衔接问题。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发现,做好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衔接,可以从以课程为载体的外在呈现和以课程背后的隐形趋力构成来展开。崔敏静把课程体系的衔接作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本质,并强调在认清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基础上重新规划课程设置,提倡使用模块化课程。[3]徐国庆从课程背后的隐形趋力即构建职业能力标准提出对策建议,他认为,课程衔接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质内容与真正难点。要解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处在的分割状态,探索课程衔接理论与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建立能促进课程衔接的有效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中职业能力标准显得尤为根本和重要。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成为关键环节。[4]姜大源从国际宏观的角度提出,要构建中国自己的“国家资格框架”,这是一项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制度支撑,是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制高点的长远的战略决策和重要措施。[5]同时,汤霓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实现载体定为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并指出,对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系统考量要从课程目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供给和课程实施五个核心要素进行,同时,提出了可以借鉴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等值制度、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衔接制度、“能力积累式”的培训包制度、灵活的注册培训机构认证制度、结构化的现代学徒制五个方面的经验。[6]

体系是一个教育类型的魂。通过对搜集的文献总结,笔者发现,虽然文献从多角度,多层次,多视角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论述,但结果是形成了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分析的孤立化。是否可以在多元角度分析的情况下进行聚合分析,整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建立有利于学者和有志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交流的平台。在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协商下,结合中国国情,厘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别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培养高技能、高知识水平的技能型人才搭建上升通道。

同时,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以及层级上移的背景下,如何依照人的技能水平去建立等同于学历制度的国家职业能力标准,从而在隐形趋力上建立职业教育的魂。伴随“互联网+”的浪潮,如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丰富学校的教与学,做好学校课程开发、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优化办学主题结构,调动更多的社会成员加入到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军中。探究职普融通的本质,从更深层次挖掘出二者互通的潜质和探索出二者的结合点,做好构建立交桥的准备工作。引入职业指导课程的构建,关注德育工作的执行,增添校本研究,让教师、科研人员的对本校的研究直接转化成学校发展的源泉,不断加强教师、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三、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息息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在不断变化,因此,人们应该不断地审视并创新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是一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联系十分密切,尤为注重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对于企业来说,刘星提出,我们要紧紧围绕企业参与这条基本经验来确立企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7]对于政府的定位,刘燕认为,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做好统筹规划,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专业机构的设置,并配之于完备的法律与政策保障体系,坚固受教育者终身发展所需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立交桥”建设,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8]郑蔼娴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合理规划布局,完善法律法规,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9]林波强调,行业协会转变角色定位,成为职业教育及其它主体的助手、公仆、专家、伙伴与监督者,多层次多角度地切入到职业教育中去,推进“校企合作”顺利进行。企业与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向,政府在角色定位中做好协调引导工作。[10]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政府要发挥出主导的作用;行业企业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逐渐发挥出关键作用;学校要发挥中坚力量的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人才培养主体的结构如图1所示。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建立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文献发现,不同的学者对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做出了不同的界定,欧阳恩剑从职业道德高、专业技能高、知识水平较高、迁移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六个特征来定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11]王玲从现代职业教育视阈和社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出发,通过对人才分类理论、学位分类理论和高等教育分类理论三个维度分析,认为培养工程技术型和技术技能型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是我们的目标。[12]罗尧成高度赞成高职院校试点建设本科专业。[13]常秀娟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拓宽应用本科教育的平台,构建应用本科的多元主体,增强应用本科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加强和规范专科与本科的衔接,做大做强应用本科教育,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层次高移的要求,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代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4]王国玲提倡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并提出高职与本科院校需要通过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内容、课程体系、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建立“2+2”分段培养机制,协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15]

图1 人才培养主体结构示意

关于职业院校师资问题,余婉娜提出,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师资结构和完善相关制度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而来解决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所面临的合格师资的问题。[16]

职业教育与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着职业的转变,职业的转变影响着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式转变。因此,如何评价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关乎职业教育的长久稳定发展,做好对人才培养的评价,不仅仅是对人力资本的充分发挥,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才保障。当前,学者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构建谏言相对少,如何去构建出一个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能够起到对当前人力资本的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寻找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自下而上的内驱力是该评价体制重点发挥的作用;与此同时,需加强对地方的实证研究,解决农民工、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社会问题,做好培训事业的发展任务,普及终身教育的理念,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地方构建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而职业教育发展是建立在地方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因此,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学者研究的课题。张伟认为,浙江省要紧紧围绕浙江的特色,并提出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资格体系的沟通和渗透、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与延伸、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四个方面实施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17]李明月从政策的角度研究,通过对山东关于职业教育的65项文件的解析和综述,明确文件内容焦点及突破口,为全国职教体系建设提供借鉴。[18]李梅谈到了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要性,论证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阐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法、步骤和实施策略。[19]由此可知,学者在研究地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上已经开始着手对该理论的实践,并对理论基础进行完善,使理论研究逐步趋于成熟,但是在实证方面的研究较少,通过数理之间的关系来验证理论的研究较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作为一个新的时代产物,需要经验定性的研究和大量数据的定量研究共同去探究体系构建的科学性。通过对近几年文献的总结,学者更多地是从经验感性层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建议对策,作为一种经验的感性思维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存在研究视角的片面化和个体化倾向。从多视角多层次角度借助大数据的定量研究,可以拓展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范畴,提升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中高职课程的衔接科学性,同时,增强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深度,用可操作化的事物探究出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规律,进而有助于对社会规律的掌控。

职业教育是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的一种教育类型,面对地方经济结构的转型,如何适应并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何从规模、结构、质量三大类,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两个方面做好模型结构的充分对接,更有利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把控,使教育更加和谐地融入到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生态圈中,为智慧城市的构建增添力量。

[1]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19-22.

[2]苏敏.关于建立健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3):4-8.

[3]崔敏静.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J].时代教育,2013(22):119-120.

[4]徐国庆.课程衔接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87-191.

[5]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与国家资格框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23-34.

[6]汤霓.我国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构建的[J].中国高教研究,2015(8):102-106.

[7]刘星.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企业参与[J].职教论坛,2013(34):26-32.

[8]刘燕.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政府主导[J].职教论坛,2013(34):21-25.

[9]郑蔼娴.基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需求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J].职教通讯,2013(7):32-35.

[10]林波.行业协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角色期待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2.

[11]欧阳恩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性思考与现实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5 (19):24-27.

[12]王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6):13-17.

[13]罗尧成.高职院校试点建设本科专业的问题与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3(8):88-92.

[14]常秀娟.现代职教体系中应用本科的定位与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8):52-55.

[15]王国玲.高职与本科实施分段人才培养的探讨[J].商, 2013(22):90-91.

[16]余婉娜.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探——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1):10-13.

[17]张伟.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5(5):64-67.

[18]李明月.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成人教育, 2015(27):25-31.

[19]李梅.浅析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5(2):25-27.

[责任编辑 曹 稳]

天津市教委重点调研课题"关于构建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WDY-20161035);天津市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应用教育大数据共享平台服务天津职业教育战略决策研究”(项目编号:TJJX16-019)。

白志凡,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与政策。

G710

A

1674-7747(2017)16-0007-05

猜你喜欢

体系人才职业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爱的职业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