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2017-08-07吕媛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13期
关键词:米沙坦缬沙坦抵抗

刘 洋,吕媛媛

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刘 洋,吕媛媛

目的 比较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择同期门诊与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降低病人86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与缬沙坦组,在给予饮食控制与适量运动基础上,每次40 mg,每日1次,早餐后服用;缬沙坦组口服缬沙坦每次80 mg,每日1次,早餐后服用。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8周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PG)、空腹胰岛素(Fins)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并观察记录两组病人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DBP、SBP 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8周后DBP和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治疗前后FPG、2 hPPG、Fins、HOMA-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缬沙坦组治疗前后FPG、2 hPPG、Fins、HOMA-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FPG、2 hPPG、Fins、HOMA-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均具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且两种药物在降血压方面效用相当;替米沙坦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的效果显著优于缬沙坦。

原发性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替米沙坦;缬沙坦;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系统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相关研究提示目前全球高血压病人人数已达10亿,并预计至2025年,全球高血压病人人数占总人口的30%[1]。高血压病人常常伴有代谢综合征,表现为肥胖、糖耐量降低(IGT)、高脂血症等症状,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基础,约50%高血压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IR。IR是独立心血管危险因子,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与IR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血脂异常、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2-3]。临床研究提示IR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激活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对激活的RAS进行干预能够改善IR[4]。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均可作用于RAS,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具有降血压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比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旨在探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降低病人的有效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3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降低病人86例,入选病人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即舒张压(DBP)≥90 mmHg和(或)收缩压(SBP)≥140 mmHg;糖耐量降低的诊断标准符合2007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标准,即空腹血糖(FPG)<7.0 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的餐后2 h血糖(2 hPPG)在7.8 mmol/L~11.1 mmol/L。入选病人治疗前6个月内均未使用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前或治疗过程中均未使用降脂药物、抗凝药物或钙拮抗剂等药物。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者;②伴有严重基础性疾病者;③伴有严重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④正在服用调脂药物或降糖药物者;⑤伴有恶性肿瘤或有恶性肿瘤病史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上述病人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与缬沙坦组。替米沙坦组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52岁~66岁(61.7岁±5.5岁);缬沙坦组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50岁~67岁(62.8±5.9岁)。两组病人年龄及性别构成、疾病严重程度、身体基础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采取饮食控制与适量运动,在此基础上,替米沙坦组口服替米沙坦每次40 mg,每日1次,早餐后服用;缬沙坦组口服缬沙坦每次80 mg,每日1次,早餐后服用。若病人治疗期间血压控制不达标,替米沙坦组可增加口服剂量至80 mg/d,缬沙坦组可增加口服剂量至160 mg/d,两组病人连续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两组病人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检测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IR=(FPG×Fins)/22.5。DBP与SBP测量:于病人静息5 min后测量上臂血压3次后取平均值;FPG与2 hPPG采用己糖激酶法检测,Fins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法检测。同时记录两组病人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两组治疗后DBP、SBP 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药物对于原发性高血压均有显著的降压作用;两组病人治疗8周后DBP和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药物在降血压方面效用相当。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s) mmHg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胰岛素相关指标比较 替米沙坦组治疗前后FPG、2 hPPG、Fins、HOMA-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缬沙坦组治疗前后FPG、2 hPPG、Fins、HOMA-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FPG、2 hPPG、Fins、HOMA-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替米沙坦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的效果显著优于缬沙坦。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胰岛素相关指标比较(±s)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替米沙坦组治疗期间出现2例(4.7%)头痛,1例(2.3%)面部潮红,缬沙坦组治疗期间出现1例(2.3%)头痛,1例(2.3%)乏力,1例(2.3%)胃肠道不适,以上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人均反应轻微,随着治疗的进展自行缓解或减轻,不影响正常治疗。两组病人治疗期间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均未出现异常改变。

3 讨 论

IR是指人体对胰岛素的生理反应低于正常生理反应的现象。临床研究证实,高血压与IR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心血管疾病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IR除了与高血压之间相互影响之外,还在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向心性肥胖等,这些疾病若在同一个体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则被称为代谢综合征[5-6]。IR与原发性高血压均属于内科常见的相关性疾病,临床研究认为[7]糖尿病病因的根源就是IR,原发性高血压只是IR早期临床表现之一,糖尿病则属于IR的晚期表现。相关临床统计分析也显示,原发性高血压与IR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80%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伴有IGT,IR病人中也约有50%合并高血压症状。由此可见,改善病人IR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防止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研究证实,IR导致病人血压升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8-9]:①IR通过增加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浓度与增强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导致病人血压升高;②IR通过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离子转运,引起细胞内Ca2+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引起血管的收缩,造成病人血压的升高;③IR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导致血管管腔因管壁增厚而发生狭窄,同时降低血管的弹性,从而导致血压升高;④IR通过促进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增加了心排出量与血容量,提高血管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的敏感性,从而导致血压升高。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均能有效控制SBP,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 Ⅱ是RAS的重要活性物质,具有减少一氧化氮(NO)合成,降解缓释肽,诱导氧自由基合成的作用,以上作用均可导致血管舒张功能下降甚至丧失,而ARB抑制了此种生物学效应,起到了降低血压的作用。替米沙坦是一种高选择性ARB,通过替代Ang Ⅱ与AT1R结合而产生药理作用,无任何激动剂效应,且因半衰期长达24 h而具有持久的降压效果[10]。不同于其他ARB,替米沙坦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在化学结构上有一定的同源性,是唯一于治疗剂量水平可以激活PPAR-γ的ARBs药物。PPAR-γ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在糖脂代谢、机体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且能调控多种基因的表达[11]。PPAR-γ被激活后能够促进体内葡萄糖的分解,抑制脂肪细胞分泌脂联素以及降低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水平,促进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与利用,通过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均有显著的降血压效用,且两者在降血压方面效用相当(P>0.05);但替米沙坦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的效果显著优于缬沙坦(P<0.05),替米沙坦安全可靠,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少且轻微,不影响正常治疗,特别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伴IR病人的治疗。

[1] 汪兰君,陈少明.不同降压药对高血压伴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对比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1):68-69.

[2] 马妮娜,沈潞华.氯沙坦对高血糖合并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1,4(4):20-21.

[3] Deedwania P.Hypertension,dyslipidemia,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or the cardiometabolic syndrome:benefits of vasodilating β-blockers[J].J Clin Hypertens(Greenwich),2011,13(1):52-59.

[4] 王慧,闫朝丽,胡康洪.原发性高血压胰岛素抵抗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联[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1,33(1):80-84.

[5] Mancusi C,Gerdts E,De Simone G,et al.Impact of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on normaliz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structure during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the LIFE study)[J].Blood Pressure,2014,23(4):206-212.

[6] Niaz T,Nasir H,Shabbir S,et al.Polyionic hybrid nanoengineered systems comprising alginate and chitosan for antihypertensive therapeutics[J].Int J Biol Macromol,2016,17(91):180-187.

[7] 姜晓冬,孙秀兰.缬沙坦改善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6):553-556.

[8] Webb AJ,Rothwell PM.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of arterial pulsation to the brain on propranolol versus amlodipine[J].Stroke,2016,47(6):1669-1672.

[9] Smith DH,Keeffe-Rosetti M,Owen-Smith AA,et al.Improving adherence to cardiovascular therapies:an economic evaluation of a randomized pragmatic trial[J].Value Health,2016,19(2):176-184.

[10] Skoczylas A,Piecha G,Wicek A.Effects of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n plasma apelin,resistin,and visfatin concentrations[J].Pol Arch Med Wewn,2016,126(4):243-253.

[11] Weinstock RJ,Johnson MP.Review of top 10 prescribed drug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dental treatment[J].Dent Clin North Am,2016,60(2):421-434.

[12] 邓红春.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9(21):55-57.

(本文编辑郭怀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100053),E-mail:48664558@qq.com

信息:刘洋,吕媛媛. 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3):1615-1618.

R544.1 R255.3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3.023

1672-1349(2017)13-1615-04

2017-01-15)

猜你喜欢

米沙坦缬沙坦抵抗
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双层片处方工艺研究
Changes in Ribose,AGEs and Transketolase in Female GK Rat,a Type 2 Diabetic Model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氢氯噻嗪联合替米沙坦用于高血压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药学分析
替米沙坦联合降脂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