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参照框架下昆曲曲词语言认知机制研究
——以《桃花扇》为例
2017-08-07徐佳
徐 佳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时空参照框架下昆曲曲词语言认知机制研究
——以《桃花扇》为例
徐 佳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范畴。昆曲作为中国古典戏剧的“最高典范”,其曲词语言空间独具中国韵味。文章依据时空参照框架,以《桃花扇》为语料,探讨昆曲曲词语言特色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时空参照框架下昆曲曲词语言构建背后实质存在三重语言空间(具身语言空间、离身语言空间和复合语言空间),且每重语言空间的构建实质是在特定认知主体对多维度认知视域的选择后,多以隐喻式思维对客观物理空间的具身认知加工而形成。文章从时空参照框架视角揭示了昆曲曲词语言构建背后认知机制的复杂过程,不仅深化了原文赏析视域,更为其进一步传播提供了认知理据。
时空参照框架;昆曲曲词;认知机制;桃花扇
时空参照框架表征是在高度融合的时空中认知主体通过选取不同视域形成的独特语言空间[1]。一直以来,时间(time)与空间(space)的关系是哲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持续关注的问题。认知科学认为,时间和空间属于人类认知的基本范畴,认知语言学家对语言和时空的关系、语言在空间的认知方式以及时空思维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19世纪末,学界以人类语言的反复使用建立空间概念来传达抽象的时间关系,却未真正解决时间“动态性”和空间“静态性”的矛盾现象[2-7]。直至2003年,Levinson建立了一套完备“空间参照框架”(spatial reference frames),旨在诠释人类空间认知能力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指出三维空间坐标模式能拓展到时间模式[8-9]。Kranjec通过实证研究将空间参照框架从时间视角进行认知阐释,提出“时间框架模型”(temporal framework model)[10]。Tenbrink沿用哲学家McTaggart的时间概念“A-series”和“B-series”[11],提出时间是不同于三维空间的另外一个独立空间,并逐步确立“时间参照框架”(temporal frames of reference)模型[1]。而国内学者多从宏观认知维度上诠释语言在空间的参照框架下的基本要素和语言与时空的关系[12-16],鲜少涉及具体微观语言现象的时空阐释。本文以Tenbrink的时空参照框架为理论视域,以《桃花扇》中曲词为个案,探讨中国“国粹”昆曲的曲词语言特征背后的认知生成机制,以期为扩大昆曲赏析视域提供另一个可能的视角。
一、时空参照框架与概念隐喻
(一)时空参照框架
Levinson在2003年基于大量不同种语言实证调查,发现人类语言对空间的描述存在相似,并总结出三种基本空间参照框架:绝对空间参照框架(absolute spatial reference frame)、相对空间参照框架(relative spatial reference frame)以及内在空间框架(intrinsic spatial reference frame)[8-9],三种空间参照框架基本要素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三种空间参照框架基本要素对比
Levinson所提出的三种空间框架都必须包含目的物(OL)、参照物(OR)和观察者(V)三个基本空间要素,其中绝对空间参照框架和内在空间参照框架的观察者(V)既可为说话者(speaker)也可为空(∅)。三种空间参照框架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客观世界的认识由表象转为概念化[13]。人类对空间的感知以语义概念化为主要依据,语言表征的编码方式大部分取决于观察者自身[17]。而观察者位置信息的即时传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间概念,因而Tenbrink认为时间概念能借助A-series和B-series实现空间性表征[1]。A-series of time基于观察者的视角或位置,以隐喻式位移来感知时间,在时间域中构建出动态空间关系,被称为“指示性时间”。而B-series of time以两个独立物体间所属的空间关系为参照,不需考虑观察者的主观视角,因此被称为“非指示性时间”。本文主要以A-series所形成的动态性时空参考框架来探讨不同认知主体视域下的非规约性时空转换现象。
Tenbrink通过引入时间概念“A-series”和“B-series”来回答时间和空间在人类语言中如何得以表征,并进一步对Levinson的三类空间参照框架加入“时间”概念形成时空参照框架。其中,Tenbrink认为,认知主体、视域、视距、视靶以及时空坐标系是构成动态时空参照框架的五个重要空间要素。首先,认知主体作为参照框架中的首要因素,一般指对整个空间或空间中某物体位置关系的描述者;其二,视域则指认知主体的观察方向,当认知主体以自身视域来描述空间时,该主体视域将会作为时空坐标系原点;其三,视距指认知主体视域前方所及的距离,其中视距既可以为认知主体肉眼能扫射到的空间范围,也可以为主体心理加工而形成的空间范围;其四,视靶是认知主体在自身可及的空间范围内形成的空间意象,其中可具体感知且具有实物形态的为实靶,而无具体形态、边缘模糊不清的为虚靶;最后,以特定认知主体的视域和视距为坐标原点建立整个四维时空坐标系。
(二)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最早由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提出[4]。该理论打破了传统上仅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的观点,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工具,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其运作机制是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Lakoff进一步解释隐喻运作机制是借助一个相对简单且清晰的认知域(源域)去理解或引出另一个较抽象或复杂的认知域(目标域)。其中,Barsalou指出跨域映射的完成,是由于人类知觉运动系统体验性的“意象图式”(image schema)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是指在人们与世界的交互过程中,随时随地被调用的空间域[18]。而后Johnson指出基本意向图式包括路径(path)、容器(containment)、部分-整体(part-whole)、接触(contact)、垂直尺度(vertical scale)和复现循环(recurrent circle)等[19]。且这些基本图式(源域)通过人类百科知识投射到相对抽象的目标域并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人类日常生活中一系列的“基础隐喻(primary metaphor)”。比如用温度高低来比喻心情好坏,用空间的上下关系来比喻现实态势的好坏等。通常情况下,在人从出生到完全习得某种语言的过程中,大脑中基础隐喻的数量是不断累积,并会借助这些基础隐喻更好地对外部环境进行认知推理和思考,从而形成抽象化或范畴化结构,反作用于人类自身与环境间的良性互动。
二、时空参照框架与昆曲曲词的语言认知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一切生产经验中(生命、物质、力量、思想、意义)最基本的范畴,更是形成人类语言表征的主要依据之一[20]。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具身观,认为人类的具身体验是一切概念和意义的主要来源。而具身体验是基于人类身体构造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一种感知反应,因而人类能用特殊的、一贯的方法感知客体、他人、空间及其间的种种关系[21]。且Lakoff和Johnson已提出,“空间关系概念是人类概念系统中的核心概念,可以说明空间对人类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22]。因此,认知语言学认为,时空的存在是可以被感知并且与人类认知系统关系紧密。目前学界大体将空间分为三类:物理空间、认知空间和语言空间[23]。其中,物理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外在环境。为了感知外在物理空间,人类往往借助主观心智进行具身加工,而这一潜在加工空间即为认知空间。语言空间则是人类借助认知空间对客观物理空间进行主动加工后产生的认知结果。
如图1所示,依据相对论原理,物理空间实质上是一维时间(T1)和三维空间(X1,Y1,Z1)组成的四维欧几里得空间,这被称为物理时空的“四维流形”。Tenbrink认为语言空间不仅仅是Levinson的“三维空间关系”,其中时间的灵敏度应作为建构空间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提出以时间T2作为一个独立维度纳入三维空间(X2,Y2,Z2)中,共同构成四维时空参照框架。而认知空间是物理空间与语言空间的纽带,人类只有通过在认知空间中对客观物理世界进行主观加工后才能形成独特的语言空间。随着时间的演进,语言空间能以其特有的规约性和传承性反作用于物理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图1 三种(物理、认知和语言)空间构建与联系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一个具有中国古典戏曲特色的语言空间。中国古代的人们通过对客观物理空间进行主观认知加工后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物理空间,在这一复杂性的认知过程中,所创造出的显性语言空间就是昆曲的原型。因此,语言空间中的时空参照框架对昆曲语言特色背后认知机制的形成能提供较强的认知阐释力。
三、时空参照框架下《桃花扇》曲词语言的认知映射
不同语言空间存在不同时空域的构建方式,前人的此类研究多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在汉语中,昆曲作为古典戏剧文学的遗产,其剧本文辞与中国古典文辞一脉相承,曲词作为昆曲主体部分是音乐形式与文学形式的完美融合。本文选取《桃花扇》曲词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昆曲“四大名剧”之一的《桃花扇》,主要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之间的悲剧爱情为主线来揭示当时南明王朝的兴亡历史。其戏曲文学地位被有着“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学大师”之称的吴梅先生誉为“此剧不独词曲之佳,即科白对偶,亦无一不美”[24]。全剧44出,共用曲牌123个,而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清新缥缈的【仙宫调】与柔婉妩媚的【南吕宫】[25],两者不仅从曲情韵律上与人物剧情的跌宕起伏保持一致,更与其“桃花扇底送南朝”的历史主题相交辉映。《桃花扇》中一大亮点即曲词的音乐风格最大程度上服务于故事情节,皆得益于其作者孔尚任的填词原则是“曲词皆非浪填,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咏之”[26]。
由此可看出,《桃花扇》中的曲词语言是一个情景错综的语言空间。本文依据动态投射型时空参照框架,从《桃花扇》*文中所引用的昆剧曲词均来自文献[26]。曲词语言的三大语言空间(具身语言空间、离身语言空间和复合语言空间)出发,探讨动态投射型时空参照框架下曲词语言空间背后的生成机制。
(一)《桃花扇》曲词具身语言空间时空认知映射
认知语言学认为,空间中范畴和概念的形成都基于人类作为神经生物的具身性,具体而言是人类大脑中的神经结构运用感觉-运动系统而产生的[22]。基于人类身体是三维的,因此语言空间中关系表征的形成主要借助人类的具身性。《桃花扇》前十出如《传歌》、《访翠》、《眠香》等,分别采用【南宫吕】、【正宫】、【南宫吕】宫调描写主人公李香君和侯方域在秦淮河上情意缠绵、风花雪月的调情画面。
例1:
【梁州序】(旦)
[小句1] 楼台花颤,帘栊风抖,倚着雄姿英秀。
[小句2] 春情无限,金钗肯与梳头。
[小句3] 闲花添艳,野草生香,消得夫人做。
例1节选自《桃花扇》第6出——《眠香》,是李香君在新婚之夜憧憬自己婚后生活时的所唱之词,主要以【南宫吕】宫调的婉转悠扬描述男女主角侯方域与李香君新婚之夜的浓情与甜蜜。曲词开篇以李香君具身视域描述了一系列动态型近景意象(视靶)“楼台”、“花”和“帘栊”等。图2是以X轴、Y轴、Z轴和T轴构成的时空参照框架,其中轴与轴之间互相垂直,各代表一个独立异质空间。图中四维正方体是以认知主体(香君)具身视域为参考依据而建立起的一个语言空间,因而坐标原点与李香君具身视域重叠坐标为(X0,Y0,Z0,T0),随之香君以具身认知视角和平行视距构建出近景语言空间A,即“楼台上花儿摇曳,帘栊随风摆动,此时,我正依偎在肯为我梳妆的夫君怀中”*文中所采用的昆曲曲词白话翻译均参考自:梁启超.梁启超批注本《桃花扇》[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小句1和小句2)。
基于对近景空间A进行具身感知加工后,香君将A中的概念表象进一步升华为她内心喜悦不已的情感体验。情感在人类的计划、感知、创造、决策等诸多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情感是人类智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27]。随着幸福情绪的不断蔓延,香君随即勾画出视距较远的远景空间即小句3(远处那不知名的花儿也能绚丽夺目,不起眼的草也能散发香味儿,它们都能像我一样成为你的夫人)。从近景语言空间A到远景语言空间B的高速转换,除了表明认知主体(李香君)对视靶(认知意象)的选择变得相对开阔且富有较强的动态画面感外,更揭示出认知主体以具身体验建构出的表象空间A能进一步融入认知主体情感系统,建构出远景空间B。文中香君面对从一名秦淮歌妓到新婚妻子的身份转变时,即时表象经验升华成一种幸福的情感体验,并以该情感体验映射P(虚线箭头)出远景空间B(闲花与野草)。
图2 曲词具身语言空间时空构建
而在具身语言空间中,认知主体的感知-运动系统不仅依赖空间体验获取具体概念,还需借助具身性隐喻表征来获取抽象概念[28]。依据表2,例1中认知主体(李香君)以具身视角形成表象化(近景)认知空间A后,其中概念表象“雄姿”是香君身处空间A(正依偎在准夫君怀中),以具身运动系统感知到准夫君(侯方域)的形体特征,进而激活出源域意象图式(“雄姿”意象)并映射到靶域上(侯方域壮硕的体态),最终完成认知主体对具体概念的隐喻式描写这一心理映射过程,这一过程请见表2。
表2 具身语言空间中隐喻认知映射方式
而语言空间B的建构是认知主体以具身经验和情感表象的共同整合而生成的“新产物”,其中概念表象“闲花”和“野草”不仅是认知主体(李香君)的具身表象经验,更是认知主体对新婚之夜这一外在环境的主动式认知反应。具体而言,李香君面对自己从一名艳舞歌妓到准夫人这一认知环境的变化时,其具身感知运动系统结合新环境进行认知加工时激活出香君的新情感体验。因此“闲花”和“野草”在拥有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更被赋予了的特定情感特征(一名社会地位低下的歌妓)。由此可知,具身空间中的认知主体以具身情感体验完成从源域到靶域的认知映射过程。且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往往通过提取源域和靶域间的本质属性,最终使新的隐喻意义得以生成。
(二)《桃花扇》曲词离身语言空间时空认知映射
《桃花扇》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侯方域、李香君和李贞丽等主角以具身视角来表征各自心理空间,起到直抒胸臆之效,并传达出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但剧本后半部分如《阻奸》、《哭主》、《誓师》、《沉江》等,主要勾画了南明朝的重大变故。其曲词语言从前期的诗酒风流,卖笑征歌的纸醉金迷变为后期颠沛流离、家破人亡的悲剧情境时,其曲词语言空间的描写视角也相应转变为客观离身性视域,来对南明朝末浮沉历史进行客观再现。
例2:
【催拍】(副净)
(小句4)他说受君恩爵封列侯,镇江淮千里借筹;
(小句5)神京未收,神京未收,似我辈滥功糜响,建牙勘羞。
(小句6)愿领貔貅,持新主持节复仇。
例2节选自第十五出《迎驾》,讲述的是凤阳总督府马士英听取下士阮大铖一片谗言,不顾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反对,擅自勾结江淮武官(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径自拥戴福王为帝。曲词【催拍】的背景是马士英派遣阮大铖,以书函打听当时“江淮四镇”拥福王为弘光帝高黄二刘意下如何,小句4-小句6是阮大铖得到江淮武官们回复的具体内容。
小句1以“他说”主谓短语展开话题,可知该曲词语言空间的建构是以阮大铖离身视域(间接转述)为话语基点(图中由T0表示),图3是以X轴、Y轴、Z轴、T轴构成的时空参照框架,具体是以阮大铖所处环境为坐标原点(X0,Y0,Z0,T0)建立而起。而与例1不同的是,例2依据阮大铖离身视域即转述高黄二刘所构建的语言空间属于过去事件,因此离身语言空间中实际原点是位于T轴的垂直正下方位即过去时域(T1),坐标为(X1,Y1,Z1,T1)。小句4中“受恩”、“封侯”、“镇江淮”一系列动态性意象短语建构出阮大铖离身性近景语言空间A,即转述“江淮四位武官承蒙皇恩,获封侯位并镇守江淮”历史事实。而后小句5以阮大铖离身性视域审视高黄二刘四人所处的战乱环境,视域和视距逐渐变得开阔并进一步映射(虚线单向箭头P)出以“神京”为主要视靶的中景空间B。基于中景空间B中“江淮四镇”所流露出的壮志未酬之感,阮大铖借助“貔貅”、“新主”和“复仇”三个虚视靶进一步建构出想象式远景语言空间C。相比中景空间B,C中空前恢弘与辽阔的离身性视域与视距,更凸显出高黄二刘四人虽壮志未酬却满怀报国之志的忠诚与斗志。
图3 曲词离身语言空间时空构建
“当置身于遥远的空间时,认知主体选取多维视域进行空间描写是必须且必要的”[26]。例2中,阮大铖突破心智限制和主观视域中身体限制以相距ΔT(T1到T2的时空距离)的时空距离建构起高黄二刘四人的心理空间。其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阮大铖以离身性表象经验不仅建构出近景式语言空间A(小句4),还以阮氏对高黄二刘四人所处社会环境的离身感知构成离身性隐喻思维,借用概念表象“借筹”,创造性完成从源域到四人积极“出谋划策”这一靶域映射过程,如表3所示。然后,阮大铖以离身视角进一步联想四人现处的悲惨局面“现今京城失守,战火频传,四人却无能为力”,便形成“同情不已”的情感体验且建构出中景语言空间B(小句5)。在B中,阮氏基于对高黄二刘四人建功立业未果的惆怅之情却满怀斗志勾画出从“建牙”到“武臣立旗出师”的映射过程。最后,阮大铖以高黄二刘四人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期待之情勾画出远景语言空间C(小句6),并以离身性想象经验完成概念表象“貔貅”的认知隐喻映射,见表3。
表3 离身语言空间中隐喻认知映射方式
(三)《桃花扇》曲词复合语言空间时空认知映射
作者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时有意使曲词语言贴近舞台实践,贴近人物角色,让曲词语言中的声音与人物性格、剧本思想内涵实现高度融合[29]。《桃花扇》全剧共分为44出,其中有15出作者均采用【尾声】、【煞尾】或【馀文】词牌名作为套曲中最后一曲。在【尾声】处理方式上,孔氏一般以旦角、生角和丑角通过唱词互动或点评或抒情或传意来点明每一出主旨。因此《桃花扇》中【尾声】语言空间的建构,不再是单一人物角色的具身或离身视角勾画的画面空间,而是多重角色在时空参照维度的高频转换与映射才得以形成。
例3:
【尾声】
(小句7)[小旦] 金珠到手轻轻放,惯成了娇痴模样,辜负俺辛勤做老娘。
(小句8)[生] 些须东西,何足挂念,小生照样赔来。
(小句9)[小旦] 花钱粉钞费商量,
(小句9)[旦] 裙布钗荆也不妨;
(小句10)[生] 只有湘君能解佩,
(小句11)[旦] 风标不学世时妆。
(注:[小旦]——李贞丽;[生]——侯方域;[旦]——李香君。)
例3选自第七出《却奁》中结尾部分,整出讲述了奸佞小人阮大铖想竭力拉拢趋奉复社文人中的领袖人物,当他得知侯方域(领袖人物之一)与李香君新婚大喜时,着杨龙友送去黄金三百两,以作奁妆之资,不料却被香君残忍拒绝,其如意算盘落空。例3主要描绘李贞丽、侯方域以及李香君三人间对香君却奁之事的不同态度,其默认时域为T0。图4是以X轴、Y轴、Z轴、T轴构成的时空参照框架,具体而言是依据小句7中李贞丽(李香君之养母)具身视域为坐标原点(X0,Y0,Z0,T0)建构而出。小句7中前半部分讲述爱财如命的李贞丽,以离身性视域回忆香君毅然拒绝数额丰硕的奁妆一事(有送上门的金银珠宝你却不要,惯成这般娇气模样),并建构出(P)一个属于过去时域的离身性近景语言空间A1,其瞬时时域为T1。
小句7后半部分李贞丽转为具身性情感视域构建出即时中景空间A2,传达自身对女儿的“辛苦养育”却没好回报的不满之情。认知主体(李贞丽)从离身性到具身性认知视域的快速转变是在离身性语言空间A中,“金珠”、“奁盒”等离身性概念表象随认知主体的视域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具体到图4中,离身性概念表象通过高速投射(P虚线箭头)构建出具身性语言空间A2。小句8是侯方域听到丈母娘(李贞丽)对香君的不满,以具身情感视域勾画一个想象式近景空间B1(属于将来时域T2),即“区区奁妆何足挂齿,我都会一一赔来”。听到女婿的回话,李贞丽继而以小句9这一主观性具身视域来补足小句7所建构出的具身性语言空间A2,将其“嗜钱如命”的人物性格生动刻画出来(那些胭脂花粉的钱还要好好商量呢!)。
图4 曲词复合语言空间时空构建
在一旁沉默稍许的李香君听到母亲视财如命的一席话,着实失望,发出小句10,并以具身视域中概念表象“裙布钗荆”建构出香君的具身性近景语言空间C1,来表明香君自己“即使每天粗衣布裙我也愿意”的坚定态度。转到小句11时,侯方域以离身性视域对香君的话语做出肯定性评价(也只有你李香君会拒绝奁妆),建构出离身性近景语言空间B2。而B2实际也是基于香君的具身视域勾画而成,因此在图4中侯方域离身性近景语言空间B2与香君具身性近景语言空间C1重叠,其时域相应演变为T3,并通过具身语言空间B1中概念表象投射(虚线箭头)到B2建构出关于香君的离身性语言空间。听到夫君对自己(香君)肯定性评价,香君将具身性视距向外延展,以“风标”、“世时”等概念物象建构出香君自成风格,从不跟随大流,效仿世人的具身性中景语言空间A2,揭示出认知主体(香君)虽处于社会底层,却拥有自尊自爱不自卑的品格。
在戏剧文学作品中,作者多以隐喻式思维对客观物理空间进行具身认知加工,从而形成语言空间[30]。在《桃花扇》复合式语言空间建构过程中,不同认知主体借助自身隐喻式思维对视域及视距进行相应选择后,才将客观存在的物理镜像赋予人文气息和情感烙印。基于表4可知,在语言空间C1中,认知主体(香君)以具身感知系统与外在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后,将概念表象“裙布钗荆”融入自身经验,形成新的隐喻式概念范畴(粗衣布裙的生活),传达出香君对婚后生活的向往形式,拥有不同于旁人的淡泊心境。而在语言空间B2中,认知主体(侯方域)以“湘君解佩”一动作性事件结合当时情境,映射成特定过去事件即香君拒奁。最后香君以延展性具身视域构建出中景语言空间A2时,香君作为认知主体将概念表象“风标”融入具身情感系统后,才将源域中“风标”映射到附带主体情感体验的靶域中(一位自信、傲然于世的李香君)。可以看出,认知主体基于自身感知系统或他人感知系统时,通常会无意识的将客观环境与自身隐喻式“意象图式”高度融合,以此促进认知主体语言空间的建构。
表4 复合式语言空间隐喻认知映射方式
四、结语
在相对时空参考框架中,认知主体基于自身认知视域能构建出相应语言空间。《桃花扇》曲词借助相对时空框架依次建构出具身、离身以及复合三大语言空间。且每一重语言空间都包含横向维度的两个语言空间,即表象(近景)语言空间和抽象(中景或远景)语言空间。其中表象(近景)语言空间是认知主体选取特定的认知视域后,由自身动力感知系统与外部环境的高度融合而成;而抽象(中景或远景)语言空间的建构是认知主体将近景空间中的概念表象内化,并整合成新情感体验后形成的隐喻式语言空间。因此,时空维度相互作用可共同建构出古典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存在多重异质语言空间的昆曲曲词,在时空参照框架视域下,不仅诠释了认知主体在不同视域中的信息传递及映射过程,更为其三大语言空间背后生成机制提供一套深刻认知理据。
[1] TENBRINK T. Reference frames of space and time in Language[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11(43):704-722.
[2] MILLER G, JOHNSONPN A. Language and Percep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3] FILLMORE C. Lectures on Deixis[M].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 1971.
[4]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 LANKACG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6] SVOROU S. The Grammar of Space[M]. Amsterdam: Benjamins, 1994.
[7] TAML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 Cambridge: MIT Press, 2000.
[8] LEVINSON S C. Frames of Reference and Molyneux’s Question: Cross linguistic evidence[M]. Cambridge: MIT Press, 1996.
[9] LEVINSON S C. 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0] KRANJE C A. Extending spatial frames of reference to temporal concepts[C]//Proceeding of the 28th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2006:55-65.
[11] MCTAGGART J E. The unreality of time[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the Mind Association, 1908(17): 456-473.
[12] RAFAEI N, KENSY C. The tangle of space and time in human cognition[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2013(17): 220-229.
[13] 马林,李林红.空间参照框架:语言与认知研究的新理论[J].外语学刊,2005(4):29-33.
[14] 张克定.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河南大学学报,2008(1):1-8.
[15] 张克定.空间表达的认知语用表达[J].外语学刊,2009(2): 33-26.
[16] 肖燕, 邓仕伦.空间语法中的空间关系表征[J].外国语文,2012(3): 71-76.
[17] LANGACGER R W.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1):74-89.
[18] BARSALOU L. 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1999(22):34-45.
[19] JOHNSON M. The Meaning of the Body: Aesthetics of Human Understanding[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20] CROFT W. Some contributions of typology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C]//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 Scope, and Methodology.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1999:61-93.
[21] 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的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37-43.
[22] 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23] 文旭, 匡芳涛.语言空间系统的认知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3):81-86.
[24] 吴梅. 顾曲麈谈[M]. 长沙: 岳麓书社, 1998.
[25] 杨春俏. 试论《桃花扇》曲律方面的几个问题[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2): 74-78.
[26] 孔尚任.桃花扇[M].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注.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7] 张壮. 基于具身互动的声音传达在情感中的认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28] 尹新雅,鲁中义.隐喻的具身性与文化性[J].心理科学,2015(5):1081-1086.
[29] BRONE G, VANDAELE J. Cognitive Poetics: Goals, Gains and Gaps[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9.
[30] 刘进.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J].文艺理论研究,2007(6):19-25.
(责任编辑: 任中峰)
Study on Cognitive Mechanism of Lyrics in Kunqu Op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mpo-spatial Reference Framework: Case Study ofThePeachBlossomFan
XUJi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Time and space are the basic cognitive categories of human being. Kunqu opera is the “most distinctive type” among Chinese classic drama types, and its lyrics and language space are of unique Chinese charm.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discus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lyrics in Kunqu Opera by case study ofThePeachBlossomFanbased on tempo-spatial reference framework.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the lyrics in Kunqu Opera under tempo-spatial reference framework essentially have 3 layers of language space (embodied language space, disembodied language space, and combined language space), and each layer is constructed by processing embodied cognition of the objective physical space with metaphorical thinking after specific cognitive subject selects the multidimensional cognitive views. This research elucidates the complex construction cognition process of lyrics in Kunqu Op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mpo-spatial reference framework, which does not only deepen the view of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but also provides a cognitive basis for its further spreading.
tempo-spatial reference framework; lyrics in Kunqu Opera; cognition mechanism;ThePeachBlossomFan
10.3969/j.issn.1673-3851.2017.08.010
2017-03-19 网络出版日期:2017-06-21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YCSW201718)
徐佳(1992—),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句法学、认知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H030
A
1673- 3851 (2017) 04- 0342-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