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7-08-06郭丽萍
郭丽萍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一机七小)
摘 要:小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其中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得不到重视,或者是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考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一些学校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本文就阅读教学观念、阅读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思考,并指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一、对阅读教学观念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改善阅读教学的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首先,教师要学习语文阅读教学理论,避免阅读教学的盲目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要依照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改革过程中要让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一定体系,这样才能指导阅读教学实践。其次,教师应当明确阅读教学目标,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以实用性和有效性为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密切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学生在阅读教学材料时,教师要适当调控学生的阅读时间,在理解材料中心思想与内容的基础上控制学生的阅读时间,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并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效果。最后,教师应当更新阅读教学观念,丰富学生的阅读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或者是学生手头上的一些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比如有的学生平时喜欢看书,自己购买很多图书,像童话书,教师就可以借用学生的图书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阅读需求。
二、对阅读课程设置的思考
根据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小学较少或基本上没有设置专门的阅读课程,尽管语文考试会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学校或为了满足应试教育需要,或迫于学生家长的压力,学校的课时基本上都给了应试教育课程,这样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信心和兴趣。
对于阅读教学课程设置相关问题的思考,首先,学校要普及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家长意识到阅读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尤其是给学生家长做工作,与学生家长联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些学生可能平时喜欢阅读,但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只能选择其他的兴趣爱好,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了解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或者是让家长监督学生阅读一些积极健康的图书。其次,教师要重视阅读课程,避免阅读课程流于形式,教师需要根据设置的课时,制订一个教学计划,落实阅读教学,还有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做好课下的阅读工作。比如,让学生掌握阅读的一些技巧,监督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本身就是一个较大的考验,需要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清晰的教学思路、明确的教学目标等。教师还要合理把握阅读教学的节奏,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备课,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这样才能实现阅读课程设置的意义。另外,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不仅需要识字认字,还要学会感受阅读材料的情感,思考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进而逐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对阅读教学评价的思考
首先,学校或者是教师可以针对阅读教学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进而建立一套科学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避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出现随意开展的情况,教师也可以及时补救自身的阅读教學问题,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根据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来指导阅读教学,找出阅读教学的不足,再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调整阅读教学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具体教学实践来更新和完善评价体系,这样可以为阅读教学提供更好的指导,而且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效果,并实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也是阅读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尤其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还无法脱离拼音进行阅读,可能会浪费大量时间,这时教师就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而不是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具体评价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兴趣,对于一些错误的阅读习惯进行及时的纠正,引导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问题是一直存在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探讨,文章从教学观念、课程设置及教学评价方面入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当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还需要继续,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93-94.
[2]赵培香.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85-87.
编辑 高 琼